面对农村常见的土地边界争端、家庭矛盾等“小纠纷”,如何让群众“信得过”、矛盾“化得开”、治理“活起来”?
2024年10月,市委社会工作部开展矛盾纠纷源头化解专题调研,发现谷城县冷集镇党委以党建为引领,创新推出“小三桌”综合解纷工作法,将“小矮桌”“小圆桌”“小方桌”搬到田间地头,构建“小事快调、大事联调、难事精调”的矛盾化解体系,一桌一椅“调”出了千家万户的安心日常,冷集镇也从曾经的“矛盾重镇”变身“和谐之乡”。2024年,该镇排查化解矛盾纠纷287件,化解率达97.9%,有力推动了信访矛盾的前端有效化解。
今年年初,市委社会工作部在全市积极推广谷城县“党建+大调解”模式,将“小三桌”摆进千家万户,按照“串点成线、连线成片、扩片成带、集带成面”工作思路,在全市44个村(社区)探索“党建引领、多元共治”调解工作体系,打造“预防在先、调解在前、化解在早”的基层矛盾治理新范式。
“小矮桌”话家常 邻里关系更和谐
几个茶缸子、几把木椅子、一张小矮桌,就是“小矮桌”调解法的全部装备,“就地、就熟、就情”是调解老手们的六字秘诀。
谷城县冷集镇党委调研发现,农村矛盾大多由鸡毛蒜皮的小事引发,只有让群众气顺了、明理了,才能事了。
在团湖店村,村民小杨与邻居老张为一块耕地归属争执不休。村党支部书记宋艳青搬来“小矮桌”,与司法所干部蔡永辉分坐两侧,先讲邻里情,后讲“六尺巷”的典故。最终,小杨和老张的争端得以协商解决,两人握手言和。“‘小矮桌’就是法庭,讲故事胜过说法条。”宋艳青感慨。
群众信服的是“自己人”。“小矮桌”依托党小组和网格调解小组,吸纳党员、乡贤担任“和事佬”,把调解现场搬到农家院坝、田间地头,让矛盾双方当场就能握手言和。
为强化“小矮桌”工作法,市委社会工作部联合谷城县探索设立“村级调解基金”,对积极参与调解的村民给予“文明户”评选加分,“调解光荣”的新风尚如春风化雨,浸润乡间邻里。
“小圆桌”聚合力 多方联动破难题
当“小矮桌”难解复杂矛盾时,村(社区)便启动“圆桌议事”机制,整合“四室合一”(综治站、警务室、法律服务室、调委会)资源,集合民警、法律顾问、乡贤等力量“会诊”,确保“一般矛盾不出村(社区)”。
襄城区尹集派出所依托“小圆桌”平台,创新实践群众“点单”、警务室“派单”、调解员“接单”的调解模式,动员熟悉农村政策、知晓村级事务、群众口碑良好的46名村干部、乡贤、律师兼任调解员,并将调解员的基本信息、工作简历、擅长调解的类型等内容制作成“菜单”上墙公布,让矛盾纠纷当事人自愿选择信得过的调解员开展工作。
枣阳市不断丰富“小圆桌”工作载体,将村(社区)“两委”成员、村(社区)法律顾问、“五老”等具有一定调解能力和法律知识的人员充实到人民调解队伍。落实分级分类培训责任,采取集中授课、观看视频、案例分析、互相讨论等多种形式,推动全市多元解纷队伍向专业化发展。全市共有专兼职调解员2213名,已开展专题培训30余场次。
“小方桌”斩顽疾 系统治理护大局
针对民事纠纷“硬骨头”,综治中心的“小方桌”机制成为关键抓手。
“来这里就要先降火,心情舒缓了再说事,那事就成一半了。”谷城县冷集镇综治中心相关负责人郭瑞说,村(社区)调解不了的案子,最终上报到这里,集中归类会商,一批批、一件件落实解决。
南漳县九集镇九仙观村村民李三贵在修缮房屋时,因施工操作不当,导致全克双的房屋墙体开裂,双方就赔偿问题僵持不下。村党支部书记刘军组织驻村民警、蹲点法官、镇综治办工作人员等到全克双家进行“会诊”,经过多番调解和讲理说法,最终李三贵赔偿全克双4.5万元,双方纠纷成功化解。
为提高解决矛盾纠纷的效率,基层司法所、派出所、法律顾问、医生、电工等人员陆续入驻综治中心,为群众“一站式”解忧。针对征地拆迁、土地确权、家庭暴力等共性矛盾纠纷,定期召开会议,精准把脉会诊,出台具体举措,推而广之,统筹解决。
三张桌,既是工作方法的创新,更是基层治理思维的转变。宜城市流水镇“28说事日”、宋玉社区“周五议事日”、三桥村“村落夜话会”,襄城区滨湖社区“三问三民”、付岗村“五事”工作法……从基层涌现出来的各项议事协商工作法,依托“小三桌”矛盾源头治理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将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不断引向深入。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记者:韩犁夫丨通讯员:别亚飞 郭瑞 万奇
编辑:董子川丨校对:吴芳
责编:沈明晶丨审核:龚莉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