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陈老巷历史文化街区,一座穿斗式木构架的砖木结构民居正经历着精细修复:榫卯结构拼装的木梁新旧交织,麻刀灰工艺砌起的墙面上,每一块老砖都经过编号,精准归位。泥工师傅手持钢刷与砂纸,细致清理着墙面杂草;一旁的木工师傅则为一段空心立柱贴上数字编码,以备后续修复使用……
“我们始终坚守‘修旧如旧、老物尽用’的原则,新的木料、砖瓦均严格按照旧时规格定制,并特邀经验丰富的老匠人,运用榫卯、麻刀灰等传统工艺进行施工。同时,针对每栋老房子的独特状况,我们量身定制修复方案,实施‘一栋一策’,确保每一栋建筑在保持历史风貌的同时,得到有效保护与科学利用。”7月8日,在陈老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提升与更新改造项目现场,项目负责人黄伟君向记者介绍,随着2亿元中央预算内资金到位,项目推进步伐显著加快。
“一条陈老巷,半部樊城史”。陈老巷不仅是老樊城商贸繁荣的历史见证,更是襄阳“历史文化名城”不可或缺的瑰宝,它承载着襄阳“南船北马”商贸重镇的深厚记忆。2024年底,在市发改委的积极争取下,2亿元的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专项中央预算内资金全部到账。
同样获得中央预算内资金支持的,还有距今约5200年至3900年的襄阳“城市之根”凤凰咀遗址,获得2.4亿元资金支持;“千年积淀,天下腰膂”的“华夏第一城池”襄阳古城,成功入选国家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项目库,获得2亿元资金申报资格。
从明清的商贸古巷,到千年的襄阳古城,再到5000年前的“城市之根”……市发改委历时两年,以“快”破局、以“干”开路、以“实”保障,成功推动全市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专项中央预算内资金实现从2000万元到6.6亿元的飞跃。
时间回到2023年,“十四五”期间,我市仅有隆中景区旅游基础设施1个项目具备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专项中央预算内资金争资资格。自2021年下达我市中央预算内资金2000万元后,襄阳再无其他可申报的项目。
面对这一困境,市发改委多次向上级部门汇报沟通。2023年6月,在获悉国家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专项项目储备库中期调整的信息后,市发改委迅速反应、果断行动,充分总结既往争资经验,严格对照各类建标要求,指导项目单位精准划分建设范围、明确建设内容、编制高质量单行材料,确保项目谋划既不超范围,也不遗漏重点。最终,陈老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提升、凤凰咀遗址文物保护与考古发掘项目经过反复打磨、层层筛选,在全国50个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成功入选国家储备库,占全国同批次入围项目的7.7%,申请中央预算内资金4.4亿元。
2024年7月,国家发改委正式下达陈老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提升和凤凰咀遗址文物保护与考古发掘项目首笔中央预算内资金1.4亿元,剩余3亿元资金将视项目实施情况分批下达。为足额争取后续资金,市发改委充分发挥对基建程序的熟知优势,紧盯时间节点,建立“日提醒、周调度、旬分析、月督办”的全周期项目调度机制,确保项目按时序进度推进。最终,再次争取到2025年提前批中央预算内资金2.1亿元,占全省比重29.6%,占全国比重10.5%,争资额度居全省榜首。
2025年是“十四五”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专项中央预算内资金申报的最后一个窗口期。市文旅集团董事长谢晶晶告诉记者:“得知襄阳古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提升项目有机会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专项支持后,在市发改委的指导下,我们严把细节关、紧扣关键点,创新方式方法优化项目的单行材料,材料内容和形式为全省相关工作提供了新思路,获得了国家发改委在全国工作群的公开表扬。今年4月,襄阳古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提升项目成功逆袭突围,再次获得2亿元中央预算内资金申报资格,目前,项目的各项相关工作都在有序推动。”
“襄阳古城是我们一直谋划的项目,但前期条件不成熟,我们秉承着‘一件事、一群人、一条心、一起干、一定赢’的初心,不断向上争取,最终成功争资,实现了襄阳市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中央预算内资金争取从2000万元到4.6亿元,再到6.6亿元的跨越式发展新篇章。”市发改委社会发展和就业科科长耿朝斌介绍。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记者:熊丹青丨通讯员:龚艳彬 陈远君
编辑:董子川丨校对:吴芳
责编:沈明晶丨审核:龚莉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