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省政府《关于支持襄阳创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若干意见》(简称《意见》)印发。《意见》提及,2025年至2030年,省直相关部门每年将统筹各类资金不少于10亿元,以项目建设的形式,支持襄阳创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简称“国家农高区”)。
国家农高区是农业科技园区的一种高级形态。创建国家农高区对提升当地农业农村现代化、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实现农业强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专门发文,提出到2025年在全国布局建设一批农高区。截至目前,全国已设立9个国家农高区。
我市是全国20个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十大夏粮主产区之一、三大芝麻产区之一,也是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第一个百亿斤粮食生产大市,被称为“鄂西北粮仓”,主要农产品有小麦、水稻、玉米等500多个品种,气候适宜农业科研成果转移转化、研发推广,建设国家农高区具有较强支撑条件。
此外,我市位于全国内陆腹地中心地带,素有“南船北马”“七省通衢”之称,是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和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现已建成国家级农业产业加工园区2个和省级农产品加工园区5个,拥有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龙头企业8家、省级144家、市级283家,稳居全省第一。我市已于2023年5月成立了创建襄阳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领导小组,并编制了《襄阳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发展规划》,两年来,创建国家农高区的各项工作稳步推进。
据悉,此次省政府出台的《意见》,相关责任单位包括省农业农村厅、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省经信厅、省发改委、省自然资源厅、省水利厅、省气象局、省商务厅、省地方金融管理局、省教育厅、华中农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人民银行湖北省分行等,明确了六大方面22条具体支持举措。在示范引领现代农业产业方面,强调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加快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突破性发展现代种业、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培育壮大智能农机装备产业、探索绿色高效种养模式、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在区域农业科技创新方面,强化创新主体引进培育、建设高能级科创平台、聚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在培养引进创新创业人才方面,加大人才引育力度、强化人才服务保障、支持人才创新创业等;在农业交流合作方面,加强交流互鉴、深化联合创新;在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创新管理运行机制、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在完善政策支撑保障方面,加强经费支持、金融服务、用地供给、基建保障。
《意见》中还明确了支持将襄阳大米、襄阳高香茶纳入省级公用品牌,将襄阳牛肉面列入省级公用品牌推广计划,全力打造“襄飘天下”农产品品牌矩阵;鼓励襄阳农高区与襄阳自贸区联动互促,探索建立国际合作区;积极支持道路与铁路交叉工程建设,推进东津物流园、唐白河港区建设,构建高效便捷的多式联运物流体系;支持襄阳农高区与武汉国家农创中心融合发展,共建高水平实验室、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开展集成攻关和协同研究。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记者:周红南丨通讯员:庞成庆
编辑:董子川丨校对:吴芳
责编:沈明晶丨审核:龚莉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