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水平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襄阳攀高逐新向未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立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把科技命脉和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2024年以来,襄阳科技创新捷报频传:“石头版”五星红旗成功在月背飘扬,世界首台千吨级高铁箱梁运架一体机“昆仑号”入选中央企业品牌引领行动首批优秀成果,自动喷洒农药机器人在日内瓦国际发明展上荣获银奖,“大容量电池储能系统数智化测试与控制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昆仑号”模型。图片来源:汉江重工供图

一系列突破性成果,彰显了襄阳以科技创新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坚定决心。当前,襄阳正紧扣“144”现代产业集群和“6+2”重点产业发展需求,通过关键技术攻关,打造具有行业引领力的高科技矩阵。

高新技术带来硬实力

2024年6月,中国首次在月球背面独立动态展示国旗。制作这面国旗所用的新型高性能材料——玄武岩纤维,产自襄阳的汇尔杰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汇尔杰)。

新材料产业作为战略性、基础性产业,一直是高技术竞争的关键领域。自2013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将玄武岩纤维列入重点发展的高性能纤维材料以来,该产业便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从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厂,到国内乃至全球耐碱玻璃纤维、玄武岩纤维生产企业的领跑者,汇尔杰成功的秘诀就是在关键技术上进行“死磕”,通过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和新产品研发,保持核心竞争力。温度控制是玄武岩拉丝工艺中的一大技术难题。有专家把这个过程比喻成做“拔丝红薯”:“熬糖浆”的温度要掌握得恰到好处,过稀或过稠都难以成功拔丝。

湖北汇尔杰玄武岩纤维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人对玄武岩纤维进行整经处理。全媒体记者谢勇 通讯员辜昌玉摄

为了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汇尔杰与武汉纺织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高校建立了长期的产学研合作关系,每年都拿出千余万元资金进行技术研发。经过长期的技术积累,汇尔杰公司生产的玄武岩纤维直径仅5微米,每根纤维长度可达万米。

科技创新塑造发展优势。就在玄武岩国旗在月球升起的这一年,汇尔杰又引入智能化生产设备,并通过创新工艺,开发出了一种更柔软、更亲肤、人体可穿戴的新型复合材料——玄武岩复构芯纱。

“玄武岩复构芯纱的研发,标志着中国功能性服装的一次重大变革。”该公司副总经理潘海涛表示,未来,汇尔杰将继续加大研发投入,优化生产工艺,探索更多应用场景,为公司带来新的发展优势。

高新技术带动产业变迁

任何一项高新技术的出现,都是在为开辟发展新赛道、产业新支柱奠定基础。

在湖北新金洋资源股份公司,随着废铝物料进入生产车间,经过熔炼、精炼、铸造、加工等工序,摇身变成再生铝零部件产品,广泛应用于汽车、高铁、电子电力等领域。

“大家看不上眼的破烂,经过再生技术变成了抢手货。这是高质量循环利用的结果,科技创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该公司董事长王进告诉记者,企业每年能“吃”进25万吨废铝,“吐”出20万吨铝合金,节约100多万吨原生铝矿。

位于谷城经济开发区的湖北新金洋资源股份公司生产车间一派忙碌。全媒体首席记者 杨东 摄

废铝分离和分选技术是再生铝高质量应用的前提和基础。2023年,该公司与桂卫华院士共建院士工作站,就再生铝新型合金技术开发进行合作,旨在改变当前再生铝行业废铝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低、生产方式落后的面貌。

院士工作站成立不到一年时间,该公司就建设了复杂废铝保级利用项目生产线,提高了废铝利用率及相关产品性能;完成热态铝渣回收技术等7个项目的开发及应用;申请专利20项。

王进表示,通过技术装备升级,公司资源综合利用率提高1.5%,再生铝单位产品综合能耗年均下降约3%,在公司转型升级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为企业打造我国再生铝行业生产控制智能化标杆工厂奠定了基础。

打通高新技术变现通道

如果将“从0到1”比作科技创新的原始突破,那科技成果转化则是“从1到无穷”的重要跃迁。

为了实现这一跃迁,襄阳正用一套“组合拳”,构建以“用”为导向的科技创新体系。

2024年8月,襄阳市政府与湖北省科技厅签署新一轮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襄阳创新发展联合基金协议,基金规模从三年900万元扩大至三年4500万元,旨在吸引和集聚优秀科研人员,开展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同年10月,襄阳市科技局批准9个科技计划项目(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专项)立项,进一步推动相关企业在新能源智能底盘控制、高端防护面料、航空应急装备、固态氢燃料电池等方面实现技术突破。

襄阳·武汉理工大学政校企合作推进会暨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创新论坛签约仪式。图片来源:武汉理工大学网站

此外,我市还常态化举办襄阳·武汉理工大学政校企合作推进会暨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创新论坛、襄阳科技创新平台企业家开放日、“好技术”大赛、医疗行业科技成果创新大赛等活动,通过科技创新平台成果发布、企业观摩交流、科技金融政策解读,为企业产业迭代升级拓宽路径。

随着以“用”为导向的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完善,一项项高新技术成为襄阳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记者:杨洋

通讯员:常丽 李雄

编辑:李天一|责编:张丽

审核:周锴 刘德祥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