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水襄评丨从“一刀切”到“精准治”

近日,襄阳市四部门联合试行的“绿色工地”管控豁免机制引发关注。这一创新举措在污染防治与城市建设之间架起了一座“双赢之桥”,展现了从“一刀切”到“精准治”的治理智慧。

过去,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常采取全行业停工限产等措施,虽能快速缓解污染,却容易误伤环保达标的优质项目。襄阳的新政通过分级豁免体系,对严格落实扬尘治理“八个百分之百”管理措施、现场使用新能源设备、接入智慧监管平台的工地,允许在黄色、橙色预警期间正常施工,红色预警期间仍执行最高级别管控。这种差异化管理,既守住生态底线,又避免“环保拖累发展”的争议,体现了精细化治理思维。

动态管理机制的设计更显巧思。每半年复核的“体检制度”与三次违规立即取消豁免资格的“熔断机制”相结合,既给予企业改进空间,又守住监管底线。特别是将虚假申报纳入信用惩戒,直击环保监管中的痛点,确保政策善意不打折扣。

当然,政策落地仍需破解两大课题:一是技术赋能的普惠性。中小建筑企业新能源设备改造能力较弱,需配套财政补贴或设备租赁服务。二是智慧监管的科学性。当大量设备接入智慧监管平台后,如何高效通过大数据实现风险预判而非事后追责,是未来的关键。

眼下,襄阳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期。这项机制不仅平衡了环保与发展的矛盾,更探索出以制度创新倒逼产业升级的新路径。当塔吊林立的工地与蓝天白云和谐共生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环境治理的进步,更是一个城市发展观的深刻蜕变。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记者:沈明晶

编辑:董子川丨校对:吴芳

责编:沈明晶丨审核:龚莉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