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营商环境就像阳光、水和空气,直接影响着市场主体的兴衰。4月2日,全市优化营商环境大会召开,动员全市上下提高认识、加大力度,全力推动我市营商环境建设再上新台阶、再上新水平,为打造中西部发展的区域性中心城市营造一流发展生态。会上,市发改委、市委政法委、市市场监管局、枣阳市、谷城县作交流发言,明确责任担当、互鉴经验做法、共话落实路径,引发了与会党员干部、各界企业家的强烈反响。大家纷纷表示,要牢固树立“人人都是营商环境、处处关乎襄阳形象”的理念,以更加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对照任务一项一项抓落实、一件一件抓兑现,全力推动我市营商环境再优化、再提升、再突破,以营商环境的软实力构筑襄阳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
市发改委:真抓实干 久久为功
为全市“两资三能”提供一流营商环境保障
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对全市优化营商环境进行了系统安排部署,并出台《聚焦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 持续改进提升营商环境行动方案》(简称《方案》),统筹实施“公平守护、公正执法、提质增效、建链强链、强基惠民、全程联动”六大行动,持续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法治环境、政务服务环境、产业生态环境和社会生活环境。作为全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牵头部门,市发改委将从以下五个方面抓好落实:
压实责任抓落实。按照“五化”工作要求,会同相关部门对《方案》进行任务分解,制定任务清单和推进路线图,确定责任单位、实施路径和完成时限,全面压实各地各部门责任。
广泛宣传抓落实。对《方案》逐条进行解读,通过各类媒体、多种渠道广泛宣传,并利用“千名干部进千企”“解难题、稳增长、促发展”企业帮扶活动等平台,向经营主体集中阐释政策,让基层知道怎么干,让企业知道怎么用。
聚焦重点抓落实。围绕企业反映的突出问题,聚焦规范涉企监管、清理拖欠账款、高效办理企业诉求、要素资源保障等重难点工作,积极回应企业关切,切实推进问题解决。积极回应全市“四上”企业调研服务活动企业反映诉求,建立工作台账,限时解决,及时回复,切实提升企业体验感、满意度。
统筹协同抓落实。发挥好优化营商环境协调工作机制作用,定期调度研判,协调解决工作推进中的困难问题。加强与市项目推进服务专班的工作协同,建立定期会商、共同研判和事项报告机制,形成工作合力。会同相关部门定期收集需市委、市政府层面决策的重大问题,提请市委、市政府专题会议研究解决,有效化解重大问题。
强化督导抓落实。常态化开展跟踪调度,重点跟进“两资三能”等重点工作进度,及时研判“堵点”,建立问题清单,提交专班督办。常态化开展企业回访,切实检验《方案》落地成效,根据实际动态调整政策举措。
市委政法委:
以法治护航“两资三能”工程
打造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
今年全省、全市“新春第一会”后,全市政法机关强化支点意识,抬升发展标杆,以高标准服务保障“两资三能”工程为目标,务本务实,扎实履职,为我市持续改进提升营商环境提供了有力支撑。下阶段,全市政法机关将深入贯彻落实全市优化营商环境大会精神,从以下四个方面持续发力,全力以赴打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环境。
着力规范执法行为,让企业经营更安心。全市政法机关将深入践行“谦抑、审慎、善意、公正、文明”的执法司法理念,持续推进严格执法公正司法。组织开展涉企案件专项执法检查,依法审慎采用财产保全和司法强制措施,强力纠治涉企乱收费、乱罚款、乱检查等执法乱象。
着力打击涉企犯罪,让市场秩序更有序。全市政法机关将聚焦“两资三能”工程重点领域,依法严惩滋扰企业、围标串标、欺行霸市、非法高利放贷、强迫交易、恶意欠薪等犯罪活动,依法严惩企业内部人员职务侵占、挪用资金、行贿受贿等腐败行为,加强涉企案件法律监督。
着力强化权益保护,让企业发展更顺畅。全市政法机关将深入排 查化解涉企矛盾纠纷,健全多元化解机制,推动调解、仲裁、诉讼有机衔接,切实保护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加大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力度,推进知识产权“简案快办”改革;建立健全企业涉法涉诉诉求闭环处置机制,做到接诉即办、交办督办、办结反馈;对“两资三能”工程中的立项争资和招商引资项目,提前介入,全程跟踪,确保项目顺利推进。
着力优化法律服务,让营商环境更便利。全市政法机关将根据全市“四上”企业调研服务活动收集的情况,精准高效提供涉企法治服务。继续组织实施法治化营商环境实事项目,积极帮助企业降本增效、纾困解难。畅通涉企案件“绿色通道”,做实涉企案件经济影响评估制度,深化执行联动机制建设,全力兑现企业胜诉权益。利用律师、公证、司法鉴定等法律服务资源,常态化开展“万所连万企”“法治体检”等活动,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法律服务。
市市场监管局:
以高标准市场建设
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
去年以来,市市场监管局坚决贯彻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聚焦经济发展、市场发展、企业发展,抓改革、促开放、强创新,有效稳住市场存量,扩大市场增量,提升市场质量,以高标准市场建设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下阶段,市市场监管局将深入贯彻落实全市优化营商环境大会精神,聚焦重点任务,充分发挥职能,着力推动政策措施“一视同仁”、企业诉求“一键直达”、监管清单“一目了然”,积极助力我市营商环境建设取得新成效。
政策措施“一视同仁”。全市市场监管部门将以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为重点,强化公平竞争审查,及时清理有待改进的政策措施,持续提升涉企政策公平性。进一步优化跨区域公平竞争审查协作机制,坚决破除政策“旋转门”、行业“隐形门”、地方“弹簧门”,让广大企业家可见即可入、可入即可营,助力襄阳打造中西部地区营商环境高地。
企业诉求“一键直达”。全市市场监管部门将主动为各类经营主体提供一流服务,广大企业家可以通过市场监管部门微信和抖音公众号、个体劳动者协会和私营企业协会等渠道,一键反映问题。属于自身职责范围内的,市场监管部门须及时答复;需要跨部门协调的,将主动联络、限时答复,积极当好有问必答,有求必应,有需必帮,有行必果的“金牌店小二”。
监管清单“一目了然”。全市市场监管部门将全面推行“一业一查”,统一行业检查标准,公示监管事项清单,把公权力晒在阳光下。严格规范行政检查行为,主动接受各界企业家、各类经营户的监督。严格落实“干部素质提升年”活动部署要求,全方位提升市场监管干部队伍综合素质和履职能力,切实提高精准监管、靶向执法、保姆服务等工作质效,更好地为市场主体纾困解难,提升市场活跃度,为襄阳奋力打造中西部发展的区域性中心城市营造稳定环境。
枣阳市:
构筑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
以一流营商环境助力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枣阳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论述,以打造“枣事早办”营商环境特色品牌为主要抓手,充分释放数字化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效能,以一流营商环境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下阶段,枣阳市将深入贯彻落实全市优化营商环境大会精神,进一步总结和发扬成熟经验,加快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为襄阳打造中西部发展的区域性中心城市贡献枣阳力量。
坚持统筹发力,夯实营商环境“四梁八柱”。持续完善优化营商环境“指标长”负责制和专班推进、双周调度、清单销号、通报考核等管理机制,更好地凝聚工作合力。以更大力度开展“清欠”“兑现”两大行动,进一步深入开展“四上”企业调研服务和“解难题、稳增长、促发展”企业帮扶活动,助力企业达产释能、技改提能、强链聚能。深入开展首创性改革,激活营商环境优化的内生动力。
坚持数字赋能,打造服务保障“高速通道”。深度对接省投资项目绩效综合评价平台,开展全领域、全要素、全生命周期服务,力推重大项目快审批、快开工、快建设、快达效。持续深化DeepSeek政务模型本地化部署,加速惠企政策智能化精准投递,全力推动更多高频事项“掌上办、指尖办”。深化“高效办成一件事”集成改革,进一步优化软硬件设施,更好兑现“进一扇门、办所有事”的便民承诺。
坚持生态集聚,培植市场主体“热带雨林”。持续完善“政银企担”四方联动机制,以金融“活水”精准滴灌实体经济。聚焦经营主体最关注的水、电、气等难题,创新实施降成本、降门槛、降时间、提效率、提质量、提活力“三降三提”行动,助力企业降本增效。完善构建“初创企业育苗库—专精特新成长库—行业领军培优库”三级培育体系,推动省级县域特色产业集群蓬勃发展。
谷城县:
打造“三大环境” 厚植发展沃土
以营商环境之“优”促经济发展之“进”
近年来,谷城县坚持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以营商环境之“优”促经济发展之“进”,连续两 年进入全省营商环境评价20强。下阶段,谷城县将持续深入推进优化营商环境的政策举措,进一步打造舒心要素环境、贴心政务环境、安心法治环境,持续厚植发展沃土、增强发展动能,为襄阳打造中西部发展 的区域性中心城市贡献谷城力量。
打造舒心要素环境。持续加快平台建设,实施“筑巢引凤”工程,以平台建设促产业集聚。大力盘活闲置资源,用好用活“府院联动”机制,推进“腾笼换鸟”,变“资产存量”为“发展增量”。强化人才支撑,更大力度支持建设院士工作站、专家工作站、海智工作站等平台,继续探索“政聘企用”引才工作办法,统筹事业单位编制资源引进需缺人才,持续开展“进园区、看企业、选岗位”招聘活动。破解融资难题,常态化开展银企对接活动,发挥好汉江硅基智造产业基金作用,为主导产业发展赋能。
打造贴心政务环境。强化服务意识,深化重点项目“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套方案、一个部门”服务推进机制。优化服务流程,拓展重点项目全流程“帮代办”服务,深入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集成服务改革。提升服务质效,聚焦惠企政策落实,完善“免申即享”业务和“不来即享”业务清单,推进“无证明城市”建设,完善“办不成”问题备案机制。
打造安心法治环境。坚持守信践诺,树牢“政府说话算数,新官必理旧账”观念,积极兑现惠企政策。坚持规范执法,完善职能部门入企检查备案管理,进一步整合县级综合执法队伍,加强行政检察监督、纪检监督、行政执法监督有效衔接。坚持包容审慎,完善涉企案件“绿色通道”机制,落实企业轻微违法行为首违不罚。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记者:胡采棣
通讯员:张俊豪 王俊峰 马金坤
编辑:董子川丨校对:吴芳
责编:沈明晶丨审核:龚莉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