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襄州区张湾街道光荣路社区,一群曾为国家铁路建设挥洒热血的老铁道兵,褪下军装后再度“集结”,以“银发先锋”的姿态投身社区治理一线,将“逢山凿路、遇水架桥”的铁道兵精神转化为服务群众的生动实践,为基层治理注入红色动能。
从钢枪到螺丝刀:老兵精神在社区闪光
清晨八点,75岁的老党员蒋君成已拎着工具箱赶往邻居家修理堵塞的水管。这位曾参与金沙江畔隧道攻坚的老铁道兵,退休后化身社区“义务维修工”,每月雷打不动为居民解决水电难题。“当年修隧道时,冰水浸透骨髓都不怕,现在这点活儿算啥?”他布满老茧的手不仅拧紧了螺丝,更叩开了群众的心门。
在社区文化广场,67岁的张华来正带领居民高唱《铁道兵志在四方》。作为曾参与兖石铁路建设的“老兵”,他如今将热情倾注于党建与文化阵地,手绘支部架构图、设计党员承诺牌,把组织生活办得有声有色。“军装虽脱,初心不改!”他的笔记本里珍藏着一张1979年的铁路建设老照片,泛黄的影像记录着青春的热血,也映照着今日的担当。
英雄精神永传承:红色基因融入治理血脉
“登高英雄”杨连第的事迹,是这群老兵心中不灭的灯塔。在杨连第登高文化园内,老党员王东朗正拍摄专题片《我们的征程》,回忆1973年参与英雄纪念活动的场景时,他眼眶湿润:“杨连第家人的嘱托,让我明白传承就是最好的致敬。”如今,老兵们的故事被制成系列短视频,通过融媒体传播,让铁道兵精神跨越时空,激荡新时代的回响。
“银发铁军”筑同心:志愿服务绘就和谐画卷
这支平均年龄68岁的“银发先锋队”,将战友默契转化为治理合力。他们推介红色教育基地、开设“新乡贤大讲堂”、组建调解队化解邻里矛盾,更以多彩活动凝聚社区人心:2025年春节前夕,“迎春纳福”活动送出春联400余副;3月“太极健身”吸引近百居民参与,助力“医圈建设”惠民工程。老兵们笑称:“退休了反而更忙,但看着社区越来越暖,值!”
光荣路社区党委书记指出,百名同单位退役铁道兵党员形成的“群星效应”,是基层治理的独特优势——党群阵地完善、专项资金保障、品牌特色鲜明,“铁道兵精神”已成为社区治理的精神符号。襄州区委老干部局负责人表示,该社区探索为退休党员发挥作用提供了范本,证明银发力量是基层治理亟待深挖的“富矿”。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记者:李兴会 | 通讯员:毛晗
编辑:李潇凝 | 校对:李兴会
责编:徐勇 | 审核:张伟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