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花开处,襄阳正芳华!全国近百家媒体在襄共绘“诗与远方”新图景

春和景明,草木一新。

3月25日至27日,“奋勇争先 建成支点 谱写新篇”湖北广电系列主题集中宣推启动仪式暨“荆楚花开·襄阳好风日”全媒体行动在襄举行,来自省内外近百家新闻媒体的单位负责人、记者代表齐聚千年古城,览花开盛景,观城乡发展,听奋进足音。

采访团在唐城参观采访

在管家巷赏灯火喧嚣,在唐城里品古韵风华,在东风工厂看机轮飞转,在华侨城景区听欢声笑语,在姚庵村流连十里桃花,在堰河村重走创业征程……短短三天的时间里,采访团深入襄阳城市建设、产业发展的第一线,在洋洋春光中领略襄阳好风日的独特魅力。

千年古城 历久弥新

“外揽山水之秀,内得人文之盛”是襄阳古城的独特魅力,源于其2800年未曾中断的文脉传承。

游人在襄阳古城管家巷文化休闲街区休闲观光

活动首日,采访团走进襄阳古城,触摸斑驳的城墙砖石,漫步管家巷历史文化街区。夜幕降临时,古巷灯火璀璨,民俗表演轮番登场:汉服巡游、皮影戏、传统糖画……现代光影与历史遗存交织,令人恍若穿越千年。

“古建筑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它们见证了历史的变迁和文化的传承。襄阳坚持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不仅保存了古城完整的建筑肌理,更让传统文化‘活’了起来,值得我们大力推广。”大悟县融媒体中心记者耿硕说。

蓝天白云襄阳城

除了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襄阳在发掘特色文化资源、打造新的文化名片的探索也受到了采访团的关注。

青龙寺的晨钟暮鼓,西市酒肆的旗幡招展,东市胡商的驼铃声声……在唐城景区,记者们发现这里的每一处场景都还原了盛唐长安的繁华气象。

唐城景区夜景如画

北京广播电视台记者李鹏毅是第一次来到襄阳,他认为城市文化的广泛传播,需要更具生命力和时代特质的载体,在城市喧嚣中复刻一座古城,唐城景区的发展思路无疑走在了前沿。

“回去之后,我会把在襄阳的见闻分享给各地的观众,让大家更好地了解襄阳,感受历久弥新的古城魅力。”李鹏毅说。

产业兴盛 活力迸发

历史文化的魅力沁人心脾,产业发展的律动催人奋进。活动次日,采访团深入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襄阳工厂的智能制造绿色工厂项目现场,探访科技赋能传统制造的蝶变之路。


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襄阳工厂冲焊车间VAN车焊装生产线,一个个智能机器人正精准焊接、装配,大数据系统实时监控生产流程。在这里从原料入场到成品出库,每一个环节都实现数字化管理。


自动牵引车沿着预设轨道穿梭往来,车架、轮胎、发动机等关键部件在流水线上被精准装配,一辆辆崭新的轻型卡车迅速成形。据企业负责人介绍,每隔150秒,就有一台新车在这里下线,生产线可灵活装配600多种车型,实现从纯电车、混动车到燃油车的自由切换。

“这里的每一个细节都透露出智能制造的高效与精准。”长城新媒体集团记者刘梦妍说,河北同襄阳在汽车领域有着深厚的合作,希望通过媒体间的交流合作,将好经验好做法推广开来,推动两地携手进步。

除了工业经济的飞速突破,文旅融合发展的强劲势头也让大家眼前一亮。华侨城主题乐园内游客络绎不绝,毗邻的云海酒店和商业街区里新业态、新场景激活着市民的消费热情。

“近年来,襄阳持续推动文旅产业提档升级,城市美誉度、吸引力持续上升。”浙江日报潮新闻记者钱逸表示,希望以本次活动为契机,充分发挥媒体联盟优势,加强新媒体集中宣推力度,将襄阳的城市名片擦得更亮。

和谐善治 强村富民

城乡共荣,是襄阳高质量发展的另一面。采访团还来到乡村振兴的第一线,深入挖掘强村富民的“幸福密码”。

游客在枣阳市平林镇四井岗村赏花游玩

在襄城区姚庵村,十里桃花灼灼盛开,游客穿梭于花海间拍照打卡。“我们以桃为媒,发展观光农业,年接待游客超40万人次,创旅游综合收入3500万元。”记者们随着村党委书记吴兴兰的介绍边走边看、边听边问,不时拿出设备和纸笔进行记录。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也是我们恩施纵深推进文旅融合发展、带动乡村产业振兴的一个重要方向。”恩施州广播电视台总编室主任廖路表示,本次活动中,各地媒体通过云端连线,带领广大观众共赏繁花,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进一步巩固和利用好联动机制,壮大宣传声势,让荆楚大地“无处不飞花”。

襄城区卧龙镇毕庙村隆七路旁的千亩桃花盛开,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踏春赏花

走一路、采一路,问一路、写一路。紧凑的行程中,采访团的记者们一刻不歇,围绕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促进文化资源活化利用、推动“农文旅商”深度融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等热点话题,发挥各自专长,运用文字、图片、短视频等丰富多样的形式集中宣传襄阳。

活动次日晚,大家乘坐近两个小时的长途大巴抵达谷城县堰河村,匆匆吃过晚饭,又马不停蹄地投入采访。


堰河全貌


“堰河村是全国知名的‘两山’转化示范地,能够来这里实地采访取经,我的心中十分激动。”新浪湖北政旅事业部副主编李文婧表示,希望能够用好微博平台,以更加生动的形式将“堰河经验”推广出去,让各地网友一同分享依山傍水的山村里那份“稳稳的幸福”。

让“赏花经济”持久芬芳

春日的襄阳,花潮涌动。从襄城肖冲村的杏花烟雨到樊城“一号公路”的油菜花海,从龙王镇的樱花漫舞到卧龙镇的月季长廊,在“赏花经济”从单一观景向多元生态跃迁的当下,古城襄阳的积极探索,正为“以花兴城”写下生动实践。

3月23日,襄阳市环城公园花开似锦,古城墙、护城河、春花、垂柳相映成趣,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踏青赏花,享受美好春光。

赏花经济的本质是情感消费,唯有文化浸润方能赋予其持久生命力。近年来,襄阳将三国文化、诗词文化、非遗元素融入花事活动:鹿门山景区的孟浩然NPC诗意赏花诗会,老河口梨花节的汉服巡游、梨膏手作;黄家湾景区的“花朝节”,肖冲杏花节和姚庵桃花节、荷花节……当自然景观与人文故事交融,游客便实现了从“看花人”到“剧中人”的转变,他们不再是单单为花驻足,而是为文化体验买单。

面对花期短、季节性强等天然限制,襄阳以技术创新延伸产业链条。襄阳市文旅局联合襄阳融媒体中心绘制“数字赏花地图”,实时更新花期预报、线路导航,实现精准引流;东津新区引入“智慧灯杆系统”,通过光影互动打造“夜赏花海”新场景……技术赋能下,襄阳正构建“月月有花、时时可游”的生态:春樱夏荷、秋菊冬梅的时序串联,辅以智慧导览、VR赏花等场景创新,通过“花期互补”,实现“链条延伸”。

油菜花开乡村美

一朵花的绽放,需整座城市的托举。“城乡联动、产业融合”既是“以花兴城”的亮点,也是关键。襄城区串联肖冲杏花、尹集紫薇等资源,打造“襄城无处不飞花”品牌,带动村集体增收;樊城区以百里油菜花廊为轴,联动农家集市、摄影基地,形成“赏花+消费”闭环;鄂湘跨省合作中,襄阳文旅部门赴湖南长沙送上“春日邀约”,打通区域客源通道。“以花为链”的思维,将分散的景区、村落、产业编织成网,让“美丽资源”转化为全域共富动能。

游人在襄城区尹集乡肖冲村杏花林中游玩

“赏花经济”的升级,是一场关乎城市运营能力的综合较量。当文化基因注入花海,当技术革新重构体验,当全域资源打破边界,这座古城正以“一朵花”为支点,撬动生态、文化、经济的协同升级,让每一次花开都叩响城市发展的春天。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记者:胡采棣 董子川

摄影:杨东丨通讯员:李从从

编辑:董子川丨校对:吴芳

责编:沈明晶丨审核:龚莉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