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7日党风政风热线上线单位:襄阳市发改委


本期主题:介绍我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

上线单位:襄阳市发改委

上线嘉宾:襄阳市发改委 副县级干部 孙世强

在线解答

3月7号,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走进《党风政风热线》节目,介绍了我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当前社会治理的重要一环,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我省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的重要支撑,也是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有效途径。我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着眼“依法建设、依法规范、依法提升”总基调,本着“建用并举 以用为要”原则,持续推动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司法公信建设,不断助力“放管服”改革和营商环境优化。

2017年我市建成了信用综合服务平台,2022年进行了升级改造,汇总信息归集、信用查询、联合奖惩等25个功能模块,成为全市信用信息归集、共享、应用的“总枢纽”,截至2025年2月底,平台归集各类信用信息超4.72亿条。

我市信用平台还联合奖惩功能提供了全国红名单、严重失信主体名单实时查询、比对和应用服务,以此为支撑,襄阳市形成了信用联合奖惩对象清单和措施清单(2020年版)(共1669条联合奖惩措施)、失信惩戒措施基础清单(2022年版)(共278条惩戒措施),共同构成了我市开展信用联合奖惩工作的制度依据。市发改委副县级干部孙世强介绍:“截止2025年2月28日,联合奖惩系统已累计实现查询比对全国红名单、严重失信主体名单126758次,命中67283次。其中,激励红名单66515次、惩戒严重失信主体名单768次。”

目前,我市税务、商务、公安、文旅、劳动用工、卫生、生态环境、交通等30多个领域已出台行业领域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制度。市场监管领域在全国率先探索建成“企业信用风险预警”智慧监管平台,推行“信用风险分类+预警监测”新型事前风险预警监管模式;全面推行“企业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双随机监管”,2024年全市跨部门联合“双随机”抽查任务应用信用风险分类结果数1435次,信用风险分类结果采用率达91.11%。

全市还以省内外先进城市经验为基础,加快推动各领域“信用+”工作落地,目前已在“信易批”“信易贷”“信易阅”等多个领域开展信用惠民便企应用,更大范围的发挥了信用信息服务实体经济作用。市发改委副县级干部孙世强介绍:“截止2025年2月28日,襄阳本地‘信易贷’平台已累计入驻银行机构257家,发布信贷产品250款,注册用户336418个,放款笔数56425笔、金额372亿元。截止2025年1月31日,‘信易批’改革已为12057户经营主体快速审批办理行业经营许可证,大大节省了办证准入时间,降低了企业成本;截止2024年底,‘银税互动’已普及至25家银行,为实体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为切实推进失信信息修复工作,我市还率先在全省开展"一口受理、协同修复、一次办成"的信用修复协同联办工作,即:市发改委完成的信用修复台账共享至市市场监管局,同步在“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湖北)”修复,做到“企业少跑腿,数据多跑路”。深入开展处罚决定书、信用修复告知书“两书同达”制度,切实做到一次提醒,主动告知,让市场主体知处罚、明政策、懂修复。截止2025年2月28日,已帮助1157家市场主体完成了1643次行政处罚信用修复。

记者:孙宁

编辑:王晓│校对:赵文丽

审核:蔡彦燕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