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起步的夫妻二人到现在拥有社员130余人,以流转土地的方式规模经营土地7000余亩,拥有124台车装有北斗定位系统,一年的机耕面积达到30余万亩;
合作社先后被评为湖北省农民合作社示范社、湖北省第三批“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省级重点区域农机社会化服务中心;合作社探索的“为农服务促增收”模式,入围第五批全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粮油作物单产水平十大典型案例。
2024年,合作社入选农业农村部“第五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典型案例”,成为全国45个农民合作社典范之一;同年,负责人沈辉获评全国“20佳农机合作社理事长”。
一个从枣阳市七方镇起家的合作社,何以成为全国的标杆?近日,记者走进枣阳市顺辉农机专业合作社,探访缘由。
地道农民:要干就干出个样子
人勤春早,天道酬勤。连日来,在广袤的田地里,顺辉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机器轰鸣着往返作业,工人们抢抓春耕春管的有利时机,加大对冬小麦的田间管理力度,为夏粮稳产增收打基础。
“今年我们合作社启动春耕时间比较早,当前正抓紧做好小麦的田间管理、防虫治病、保墒施肥。”负责人沈辉指着眼前的一大片平整的田地告诉记者,“今年规划了一千亩麦后棉花,正在联系厂家拟采取滴灌方式,确保苗齐苗壮。”他去年种了六百多亩棉花,获得丰收,也让他有了信心。
今年59岁的沈辉,着装、言谈,都是地道农民的样子:脚上沾满泥土,衣着朴素简洁,说话实在直接。
土生土长于农村的沈辉之前并不跟土地打交道,他会制作家具的手艺,当时周边九成以上的办公桌椅以及其他用品均出自他手。
“严格说是被逼的,但后来反而越干越迷恋了。”沈辉坦言,“账不好结,一些村里就用荒滩荒地相抵,就这么陷进去了,也找到了当农民的快乐。”
要干就干出个样子,这是沈辉的理念。
顺辉农机专业合作社自2010年成立以来,在沈辉的带领下,以5000余亩流转土地为基地,构建了覆盖“耕、种、管、收、烘”全环节的机械化服务体系。
合作社配备北斗导航无人驾驶深松机、植保无人机、智能育秧工厂等先进设备,仅需2小时即可完成500亩土地的深松作业,效率较传统方式提升数十倍。2023年,合作社投资350万元新建育秧工厂和烘干车间,进一步延伸服务链条,实现从田间到仓储的“一条龙”服务。
在种植模式上,合作社推广“小麦-水稻”“小麦-玉米”周年全程机械化轮作,并试点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亩均增产超15%,带动周边农户年均增收超600元/亩。
合作社鼓励农机手带机入社,按资产作价出资入股,实行作业量比例返利为主、年底按股分红为辅的盈余分配方式,充分调动成员的积极性,2022年作业服务纯收入1200万元,按成员作业量分配850万元,250万元作为合作社发展公益金,100万元对成员进行分红。
在业务服务方面,合作社与种植户签订服务协议,明确价格标准、服务内容、质量要求等,年签订农机作业服务面积10万亩,做到了“有机户不闲、无机户不难”,解决了“谁来种地、怎样种地”的难题。
“现在国家对咱们农民种地种粮越来越重视,中央出台了‘一号文件’,出台了一些奖励和支持政策。比如省里给我智能农机示范基地扶持资金就有100万元。再加上鄂北水利工程通水了,庄稼作物灌溉也有了保障,都增加了我种粮食作物的底气。去年我又投资了350多万元建设育秧工厂和烘干车间,还种了3000亩玉米、600亩棉花。我看好今年的年成,我对今年粮食增收很有信心。”
人生的价值实现的途径多样,沈辉在农业上找到了自我的价值。
真情汉子:让利于民聚民心
合作社的服务价格比市场低10%到20%,特别是在“三夏”“三秋”等重要节点,组织农机维修抢修服务队到田间地头,按照市场维修费的80%为周边农机大户和农机手抢修农机具,确保不误农时。
这本是为民服务、让利于民的好事,可是在当时实施时也遇到烦恼:同行指责他破坏了业内规矩,纷纷不待见他。
“我从不在乎这些,时间长了,大家自然会理解。”沈辉坦言,农民种地本就不易,再不让利,将来谁还会去种地?作为领头羊,就要站在农民的立场看问题、找出路。
在统购统销方面,合作社按需从生产厂家购买农药、肥料、种子,以成本价精准配送至农户,帮助农户节约农资成本60元/亩;以高于市场价3分/斤收购农户稻麦,帮助农户实现增收40元/亩;在水稻育秧上,他更是利用自有的育秧流水生产线,亏本给种植户提供育秧苗。
“我们合作社能为本地农民提供育秧、机耕、机播、机收、机烘等全程机械化的服务,每一项都想着赚一点,谁还跟着你干?你也走不远。”沈辉的真性情,让更多的种植户纷纷选择与他合作,而他也是一如既往地踏踏实实做好服务。
小田并大田后的规模化种植是一种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其实之前的4000多亩已足够了,但看到越来越多的农民愿意把土地托管给我,我也不愿意看到撂荒现象发生,只要有意愿的,我都不回绝。”就这样,沈辉在去年一举再扭转3000多亩,现在达到7300多亩。
田块多了,有的又比较分散,导致去年麦收甚至有几块地忘收了。“亏就亏点吧,扭转的费用还是照常支付。”
七方镇72岁的农户梁成兴深有感触,他将35亩土地全托管给合作社,仅需支付服务费,年净收入达1.5万元,解决了农村老龄化带来的种地难题。
在合作社简单的办公室里,记者发现一块授予沈辉的“见义勇为”的扁牌。原来,2001年年前的一天夜里,住在公路边的他听见“嘭”的一声,接着是纷杂的救命声。他来不及穿外套就跑出门,一看,原来是一辆中巴车追尾一辆大挂车,当时天寒地冻、道路结冰,他拿着撬杠一遍招呼自救,一遍观察后方来车,突然他发现一辆卡车正全速驶来,若不及时制止,后果不堪设想。他立即跑到路中间不停地挥手示意停车,但由于路面结冰刹车困难,在即将撞上的一刻,司机急忙打方向盘,才避免了更大的伤亡,而沈辉自己却因躲闪不及,被车厢挂倒,头部顿时鲜血直流。
从死亡线上“捡回”一条命的沈辉,对安全生产有了更深的认识。
合作社积极推动农机“智能化转型”,制定完善的合作社机务管理、机具维修、安全生产管理等制度及作业质量等标准文件。拖拉机、深松机、播种机、插秧机等机具安装130余套北斗导航系统,确保深松作业深度达标、作业面积精准,机播机插作业路线精准、作业质量达标,提升作业效率20%左右;
建立农事调度中心,实时监测农机服务状态,全面掌握农机作业面积、作业区域,确保各个作业环节精准衔接、顺畅高效;
在智慧农业方面,建设1000亩大田物联网,安装气象监测、土壤监测、苗情墒情监测装备3套,链接湖北省北斗智慧农业管理与服务平台,可随时掌握大田土壤墒情、温度湿度、农作物长势情况,为大面积推广农作物物联网进行了有益探索;
建成5000平方米的育秧中心和烘干中心,年产出20万盘秧苗,批次烘干能力达140吨……
科技达人:守护“鄂北粮仓”的丰饶
“国家政策好,我们很省心。我只管踏踏实实种地,带动乡亲们多种粮、种好粮!”沈辉口中的“多种粮、种好粮”的底气来源于科技支撑。
综合农事服务,打通“最后一公里”。合作社的创新不仅限于机械化,更在于构建“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的立体化服务网络。通过整合技术培训、农资统购、秸秆回收利用等业务,年均服务农户超1万户,覆盖枣阳市及周边地区。
推广智慧农业和循环农业,示范有方。在全市建立起第一家千亩智能农机应用示范基地,对接省级北斗智慧农业管理与服务平台,集农机精准导航、精准作业和农田物联网监测等功能于一体,作业效率提升20%,带动七方镇和周边农户粮食作物单产提升10%。开展小麦、玉米、水稻秸秆青贮,年青贮饲料3.2万吨,实现变废为宝,助推畜牧业发展。
科技引领,北斗赋能“智慧农业”。沈辉深谙科技对农业的变革力。合作社引入124台安装北斗导航系统的无人驾驶农机,实现精准耕作;无人机植保作业节约农药30%、节水90%,病虫害防治效率提升50倍。合作社与东风井关公司共建示范基地,推动农机研发与维护技术升级,进一步巩固科技优势。
农机农艺融合,推动节本增效。合作社因地制宜推广高产高效种植模式,农作物耕、种、防、收、植保、烘干等多环节农机技术普及率达95%以上。推广麦—稻种植模式,实现亩均节本增效约150元;推广小麦—玉米轮作全程机械化,实现亩均节本增收约100元;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实现玉米不减产、多收100公斤/亩大豆的目标;举办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机采棉花高产试种、小麦机播、高效植保、秸秆综合利用等现场观摩活动,培训农机大户、粮食经营主体、合作社带头人约450人次,着力提升培育对象的生产技术技能、示范带动能力和产业发展能力。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024年,合作社产粮近6000吨,收入1900多万元,社会化服务、农资销售、机具维修、粮食烘干等收入700万元。沈辉个人两次被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大户”称号。
扎根乡土,守望粮仓。从传统农耕到智慧农业,沈辉与顺辉合作社的实践,印证了“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远见。沈辉及其合作社以科技为犁铧,以服务为纽带,不仅守护了“鄂北粮仓”的丰饶,更书写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生动篇章。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记者:周红南
编辑:董子川丨校对:吴芳
责编:沈明晶丨审核:龚莉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