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之“Lian”:让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相得益彰
汉水,襄阳。
三千里汉江,浩浩汤汤;两千八百年襄阳城,驰而不息。
水以“汉”为名,城以“襄”为姓。西接川陕,东临江汉,南通湘粤,北达中原。
这里是“铁打的襄阳”,三国主战场,宋元鏖战六年的关键前线。这里是文脉浸润的城,4万余首的《全唐诗》,有4000多首写到襄阳,孟浩然吟诵《春晓》,米芾狂癫挥毫。这里是延续千年的经济大通道,南船北马,七省通衢,千帆所聚,茶商云集。
相沿不辍,久而愈盛。3000亿元、4000亿元、5000亿元……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北襄阳地区生产总值每三年跨越一个千亿台阶,连续六年位居全国城市50强,连续两年居中部地区非省会城市第一位,连续五年入围全国数字经济百强城市,2023年跻身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50强。
新时代,新篇章。湖北省委常委、襄阳市委书记王祺扬表示,要坚定扛牢省域副中心城市的责任担当,精准对标湖北建成支点的“五个功能定位”,牢牢牵住经济体制改革这个“牛鼻子”,聚力打造“一枢纽四基地”和汉江生态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努力在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中走在前、挑大梁。
一切从实际出发,立足自身禀赋,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把区位优势、文化资源转化为发展胜势,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三线并进”,让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互为补充、互相促进、相得益彰,是工业老城襄阳的时代密码。
古隆中景区牌坊
◎记者 林艳兴 覃秘 刘逸鹏 荆淮侨
链产业
补链强链延链聚链成势
往来行舟,夹岸停泊,千帆所聚,万商云集。
——《襄阳县志》
焊花四溅、机器轰鸣……位于襄阳东津新区的广东鸿凯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简称“鸿凯智能”)智能制造产业园项目工地,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鸿凯智能是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产品主要应用于高端新能源电池材料、磷酸铁锂、硅碳等领域的自动化生产线,正在建设的襄阳项目总投资10亿元,预计今年12月完成全部厂房建设。
“当前,襄阳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这里聚集了一批鸿凯智能上下游的企业,双方很容易谈到一起。”襄阳市招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近年来,襄阳树立“链式思维”,聚焦“144”产业集群和“6+2”重点产业,通过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按图索骥、精准招商,补链、强链、延链、稳链,链上持续发力,产业步步生花。
在骆驼股份新能源低碳产业园内,第一条低压锂电池产线正在进行最后的设备调试。该产业园计划总投资68亿元,其中一期计划投资33亿元,建设年产400万套低压锂电池和2GWh储能锂电池项目及配套设施。
位于枣阳的湖北双登储能科技有限公司,是行业唯一的国家环境友好企业、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工业强基工程承担企业。公司正倾力打造首个以储能锂电池生产为主的零碳工厂,项目总投资60亿元,预计达产后年实现销售收入100亿元以上,税收达到1.5亿元以上。
聚链成势。目前襄阳在建、建成的产业链关键环节产能分别有磷酸铁锂电池80GWh、磷酸铁锂30万吨、隔膜10亿平方米、石墨负极材料3万吨、锂离子电解液10万吨,聚集了湖北锂源、云图控股、东风鸿泰、川发龙蟒、宝武炭材、江苏泽润等一批锂电材料企业和设备供应商。
以龙头企业为主导,以科技创新为抓手,带动产业上下游生态链协同发展的“襄阳模式”正加快形成。
——坚持全产业链谋划布局,紧盯整车主机、产业链关键断点、高附加值环节,系统推进产业链接链、补链、延链、强链、固链、建链工作。
——聚集主导产业,做实链式招商。对产业链上游“追根溯源”、中游“强筋健骨”、下游“顺藤摸瓜”,打造满足襄阳、供应周边、辐射全国、迈向全球的产业链条,助力新的千亿级产业加快形成。
——坚持全产业生态培育。围绕产业链加快布局创新链、构建资金链、培育人才链、完善政策链,推动“五链”深度融合发展,持续优化产业链发展生态。
——促进产业链式集群发展。落实“链长推动、链主牵引、链创赋能”三方协同机制,开展链主企业打造行动,遴选一批“拔尖”型企业,“一企一策”制定培育方案,推动链主企业与本地企业深化产销合作、研发合作、人才合作。
“链式创新”中,襄阳着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连续获得中国最具投资吸引力城市、湖北省优化营商环境标杆城市等多个荣誉称号。
——设立30亿元的汉江产业股权投资引导基金、10亿元的汉江战略性新兴产业基金,联合长江创投成立了总规模100亿元的襄阳都市圈长江产业投资基金,用于支持主导产业发展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引进。
——出台“1+7”人才新政,对来襄创新创业的高层次人才团队,给予无偿资助、股权投资、产品应用、项目成长激励、人才股权激励等“黄金八条”支持。
在“链式思维”引领下,襄阳实现了从“引一个”到“带一串”,产业链韧性进一步增强。
2023年10月,致盛·华中纺织服装产业园落户襄阳樊城,上海致盛集团拟投资100亿元,引导纺织服装全产业链上下游进一步集聚,推动襄阳纺织服装产业由“制造”向“智造”转型升级。目前,产业园已吸引了超过30家企业入驻。
链聚襄阳,人商云集。
2023年,襄阳经营主体总量达到77.8万户,跃升至湖北省第2位;历史性实现“年迎一亿客”;中心城区人口增至239万人(建制区164万人)、吸引周边城市人口11.34万人,其中东津新城人口22万人、吸引周边城市人口6.05万人。
襄阳市在东津新区新建的四馆
连东西
在承接转移中转型升级
夫襄阳者,天下之腰膂也。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
11月12日,一列满载10089吨煤炭的71453次列车驶入襄州北站,被解编成5000吨及以下的货列后,疏解分流到其他城市。
作为我国“北煤南运”战略大通道上唯一组合分解站的所在地,每天有超过70万吨的货物在襄阳集结、中转、外运。今年以来,通过浩吉铁路抵达襄阳的货运列车已超过2万列。
日前,一家来自南方的能源企业落户襄阳,百亿元投向煤制氢项目。来自西北的煤炭资源,来自东南的先进技术,在襄阳耦合,转化为更加清洁实惠的新能源,再输送到全国。
节点,是襄阳绵延千年的禀赋特征。
位于“天下之中”南襄盆地的襄阳,自古为兵家必争要塞,也是连通南北东西中的“天选之城”。
江淮河汉,我国四大水系中,长江、黄河都是东西走向,中西部只有汉江大体呈南北走向,成了勾连南北的要道。地处汉水中部的襄阳,自然成为了“南船北马”的交接点。
夫地之有水,犹身之有血脉。磅礴的水系,也映射出襄阳强大的承接能力。
上世纪80年代初,还未更名为东风的第二汽车制造厂,启动十堰—襄阳—武汉的“三级跳”发展战略。“东风出山”第一步,落在了襄阳北部的油坊岗。1984年10月,东风公司襄阳基地奠基。
在时代大潮中,襄阳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并在承接中不断升级的征程开启已久——
1992年9月,第一辆富康轿车从东风公司襄阳试装厂驶出。紧接着,蓝鸟轿车、第一辆3吨轻型车先后下线,襄阳跨入整车生产时代。一年后,汽车取代纺织成为襄阳市第一支柱产业。
四十余年开疆拓土,以襄阳为起点,向东延绵500公里的汽车长廊,已跃然于我国中部的经济版图上。
东风公司带来了一条不断延伸和升级的汽车“链”。除了东风汽车,襄阳拥有370多家规模以上汽车及零部件企业,其中新能源汽车产值达441亿元。
借“东风”之力,更多产业转移承接在襄阳落地生根,并孕育出新兴产业——
2008年,湖北深圳工业园(襄阳市)奠基,至今已累计完成投资约50亿元,聚集“四上”企业近100家,成为承接珠三角、长三角等东部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重要平台。
2019年,大湾区(襄阳)工业园启动,聚焦电子信息和医疗器械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和基金招商,目前已引进制造类企业30多家,其他企业近100家,初步形成了产能配套、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
铁水公空备,襄阳天下通。
如今的襄阳,立体交通新格局逐步成型——808公里的高铁串起东西、南北经济大动脉,直达170多座城市;襄阳机场年度货邮吞吐量突破4000吨,辐射市内多个园区;襄阳小河港码头已陆续开通26条航线,水运至湖南、四川、江苏、福建、上海等地,成为深受企业青睐的枢纽港。
将交通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襄阳持续推动供应链体系建设,全力打造全国性综合交通与物流枢纽,将更多“流量”变为“留量”,为高质量发展带来源源不断的资源要素。
联未来
从传统“长出”未来产业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王维《汉江临泛》
传统——新兴——未来,既是时间先后的衔接,也是产业跃进的闭环。
“一个新产业的发展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保持战略定力,耐得住寂寞,承受住压力,把握节奏,夯实基础,久久为功,才能推动产业由小及大、由弱变强、由传统走向未来。”总部位于襄阳的上市公司骆驼股份董事长刘长来说。
当下,新能源汽车产业风起云涌。作为拥有千亿级产业规模家底的老牌车城,能否推动汽车等传统产业加速转型升级,成为从造车新势力中脱颖而出、攀高发展的关键。
东风纳米12万辆纳米01新能源乘用车下线上市,中力5万辆新能源叉车整车量产,襄阳新能源乘用车、电动叉车整车制造实现“零的突破”,比亚迪30GWh动力电池16条生产线全部投产。
东风纳米生产图
老河口中力叉车现场图
“在整车布局基本形成、动力电池产能几近饱和的背景下,更要革新思维、转变思路,依托襄阳的优势资源,找到潜在的市场机会。”对于当前的形势,襄阳也有着同样清醒的认识:传统产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也为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提供巨大的市场需求。
立足现有基础,襄阳锚定“车路云”一体化发展,奔赴“智慧物流深度应用”赛道,积极培育“车路云网图”“智慧车+智慧城”全产业生态,瞄向未来再升级。
2023年,襄阳成功创建湖北省唯一、全国7个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之一。
今年7月,襄阳向东风蓝卡发放了12张低速功能型无人车测试应用牌照,成为湖北首个开启无人末端配送的城市。
在襄阳尹集乡的主干道上,一辆辆“移动货箱”从中通快递的转运站出发,根据交通信号从容行驶半个多小时后,顺利抵达指定快递驿站。随着“双11”购物节大促的落幕,紧接着就是无人配送车大展身手的时间。
有了“聪明的车”,还需要“智慧的路”和“灵活的云”。
依托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建设,襄阳对主城区448个路口进行了智能网联设备改造,加装了摄像头、雷达等装置,成为全国首个实现中心城区智能网联设备全覆盖的地级市。
车联网带来了产业新机遇。东风股份、风神襄阳、东风纳米等企业积极开发智能网联车型,东风电驱动、国太阳、群龙汽车等企业成功研发智能座舱、网关、线控转向、汽车线束等关键总成和零部件,襄阳达安2023年智能网联领域检测收入突破1亿元。
先立后破,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更离不开传统产业的支撑。通过延链强链、智转数改,智能网联汽车这株新芽,在传统汽车工业的老树上拔节生长。
不仅仅是汽车产业。一批“襄字号”高新技术种子企业、科技领军企业、“独角兽”企业也蓄势提升、争先进位——
在回天新材,研发团队正在对公司的新型电子胶产品进行验证。近年来,回天新材与国内多家半导体封装企业达成产品技术合作,逐步进入微电子及半导体领域。回天新材董秘章宏建介绍,公司上市以来一直重视应用研发创新,年均投入1.7亿元,持续开发高性能、高品质、高附加值产品,从汽车用胶出发,逐步拓展到高铁轻轨和新能源市场,是我国最大的光伏用胶供应商,与B公司、C公司等电池龙头建立了深度合作,近两年,公司电子产品用胶也已实现突破,进入H公司、小M公司的供应链。
在宜城嘉施利肥业有限公司,两条30万吨建筑石膏粉和水泥缓凝剂生产线投产,磷石膏这个曾经困扰产业发展的“废弃物”,成为能够再利用的“资源”,一个千亿级磷化工产业正在拔地而起。
与此同时,制造业的智转数改,也为襄阳推进“数公基”赋能更多应用场景带来可能。
“一张网”“几朵云”,将城市里纷繁复杂的运行数据汇集起来,构建起一个高效、智能、便捷的数字化城市。
在东津云谷,以打造数字经济、智慧产业为出发点,构建以云计算和大数据应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为主的生态圈,吸引了近17家数字经济领域知名企业和项目入驻,共同打造百亿级产业园。
产业迭代,未来已来。
襄阳是国家老工业基地,亦是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工业老城传统产业占比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占比低,襄阳在破题。因地制宜,“链式”创新,互相促进,齐头并进,发展新优势,塑造新动能。这是“链聚襄阳”的唯物论,也是“新质襄阳”的辩证法。上下求索中,人们看到襄阳的巨大潜力和美好前景,也看到中国经济巨轮的韧性活力和星辰大海。
襄阳古城临汉门
【记者述评 | 书写新时代的“隆中对”】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轻轻掀开厚重中华历史的一角,从文王渭水访贤,到周公吐哺礼贤,再到萧何月下追韩信,求贤重才的事例便已不胜枚举。
可没有哪一座城,如襄阳一般,因求贤而名,又以重贤而兴。
立冬时节刚过,记者初次踏足湖北省襄阳市近郊的古隆中,1800多年前,求贤若渴的刘备在这里“三顾茅庐”。
自此,君臣际会,如鱼得水,《隆中对》吟诵千载。
沿着山路拾级而上,始建于晋朝的武侯祠矗立山间。武侯祠西侧,三顾堂古朴雅致。堂前,篆刻着“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的牌匾依旧大气磅礴。
历久弥新的文字仍然见证着,这段求贤典故的久久传扬。
千百年来,隆中已不仅仅是一个地名,这段历史的承载地,已成为一个文化符号,一种精神传承,求贤重才的风气,宛如穿城而过的汉江,浩荡绵长。
上世纪六十年代,一拨拨人马从上海、西安、绵阳、宝鸡等地赶来,三线建设者们唤醒了沉睡的鄂西北大山,一场场开天辟地的会战在山林间打响,为襄阳奠定了工业基础。
上世纪七十年代,襄阳大胆开启科技人才引进,引发了这座内陆小城划时代的能级蝶变。据统计,1975年4月至1976年底,襄阳引进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590人,随迁家属505户计1883人,安排工作的家属和子女达593人。
上世纪九十年代,诞生于襄阳市谷城县的骆驼集团出资400万元建起人才楼,为引进的人才免费提供两室一厅的套房。
襄阳从古至今都不乏重才、求才、用才的经典故事。汇聚于此的人才,也助推着襄阳工业产业的拔节向上。
自襄阳市机电研究所“下海”创业的技术骨干们,先后创建了大力电工、追日电气、万洲电气等30多家电机软启动企业,合计占据国内电机软启动行业75%的市场份额。
由襄阳市胶粘剂研究所改制的回天新材,经过几十年发展,不仅成功上市,还成为全国汽车胶粘剂行业龙头,打破了海外高端胶粘剂行业垄断。
襄阳航空航天产业在原来的航天42所、卫东机械厂等企业基础上,生产弹射座椅、国产大飞机座椅以及密封设备、救生设备等,用在了神舟系列飞船和探月工程上。
如今,更多的人正与襄阳城同频共振,在襄阳实现自己的梦想,为襄阳增添新的光彩。
从“襄阳有什么就提供什么”转向“人才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近年来,襄阳不断优化人才制度供给,畅通人才引进渠道,做优做实做细人才服务。
2022年7月,湖北隆中实验室开园。这家由武汉理工大学牵头组建的实验室,邀请国内十位院士领衔“研发军团”,面向襄阳汽车产业、重大工程和高端装备的迫切需求,开展有组织的先进材料技术研究,研发一批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的新材料,实现工程应用与产业化。
此外,华中科技大学先进制造工程研究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襄阳航空研究院、华中农业大学襄阳书院等一批研发机构相继落户襄阳。
2023年,襄阳市新引进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101个,全职工作博士、硕士学位人才2157名,新增来襄就业创业高校毕业生3.52万名。
“鱼无定止,渊深则归;鸟无定栖,林茂则赴。”隆中山下,全力打造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尊贤重才的“襄阳故事”还在续写。
来源:上海证券报
编辑:高杨
责编:舒丽君 审核:杜红丽 终审:周锴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