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古山寨数以千计,它们多位于群峰之巅,古朴自然、雄伟壮观,被专家、媒体誉为“东方的马丘比丘”,称其“堪比北方的万里长城”。
襄阳古山寨曾长期默默无闻,几乎湮没于荆山云雾之中。21世纪初,自“华夏第一山寨”卧牛山寨被发现以来,我市对襄阳古山寨合力普查、保护、研究、利用,不仅让襄阳古山寨声名远播,还推动周边农文旅发展,续写助力乡村振兴的新传奇。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我市对襄阳古山寨保护利用的过程正是“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活起来”的生动实践。
摸家底
揭开古山寨的神秘面纱
“村民说,卧牛山上有一个很大的寨子,但这山寨何时修建,为何而建?谁也答不上来。”襄阳市文史专家、原南漳县文化局副局长庹先沮回忆,2000年,原南漳县文化局扶贫工作队进驻东巩镇团山寺村发现卧牛山寨。从此,襄阳古山寨群开始引起世人的广泛关注。
为了揭开古山寨的神秘面纱,襄阳文物工作者、乡村干部、文化站站长、文保志愿者、媒体纷纷行动起来。
卧牛山海拔620多米,原南漳县东巩镇文化站站长叶经房却攀爬了近400次,他还遍访东巩70多座古山寨,记录碑文、发表论著。襄阳拾穗者民间文化工作群第一个文保项目是从襄阳古山寨开始。2005年起,他们带着相机、皮尺与干粮,多次踏访位于南漳、保康、谷城的数十个山寨,拍摄图片万余张,写田野笔记数万字。
南漳古山寨规模宏大、数量众多。2007年,来自襄阳市和各县(市、区)的26名专家进驻南漳县板桥镇,开展田野调查,正式拉开了南漳县第三次文物普查的序幕。2012年,南漳古山寨群入选“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百大新发现”。2015年,南漳县被中国民协授予“中国古山寨文化之乡”称号。
目前,全市登记在册具有保护价值的古山寨共683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处,在全国独一无二。摸清家底的过程,也是梳理、研究的过程,以古山寨为题材的文章频频见于各大媒体,相关研究、著作也陆续出版。
“襄阳古山寨始于楚汉,繁荣于明清,是荆楚特色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们曾经为抵御战争、躲避瘟疫、护一方平安,立下赫赫功勋。”庹先沮介绍,目前,他主编的《南漳古山寨(堡)志》一书即将出版,共收录古山寨(堡)遗址501个,较为全面地展示了古山寨的主要特点与文化价值。
重保护
推出全国首部古山寨地方性法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放在第一位,同时要合理利用”。赓续中华文脉,做好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崇高事业。
2020年11月,南漳县委、县政府成立南漳古山寨群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领导小组,组建申遗工作办公室。申遗办深入南漳各地,开展古山寨群勘测、登记造册工作;开展以“清理杂草荆棘、维护道路、制止损毁、保护碑刻题记”为主要内容的古山寨保护管理工作。全县投入劳力5300多人、资金220万元,共管理保护古山寨246座、抢救性修复古山寨7座。
“日久生情,我们天天和古山寨打交道,发现破坏事件深感痛心。古山寨的保护要有法律作支撑。”南漳县申遗工作办公室工作人员闫光照说,古山寨大多尚未核定为文物保护单位,不能受到文物保护法的重点保护。近年来,我市虽然在古山寨保护利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依然存在保护意识不强、人为破坏不断,资金投入不足、修缮维护乏力等问题,亟须通过立法予以解决。
2023年,襄阳市人大常委会开展《襄阳古山寨保护条例》地方立法工作。2023年12月1日,在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上,襄阳市人大常委会提交的《襄阳市古山寨保护条例》获全票通过。2024年3月1日,全国范围内专门规范古山寨保护的首部地方性法规——《襄阳市古山寨保护条例》正式实施。这意味着我市独有的重要文化资源保护工作进入有法可依的新时期。
“我们将《襄阳市古山寨保护条例》下发到各镇,加强古山寨文化宣传,提升百姓对古山寨的保护意识。”闫光照说,古山寨大多处于高山之巅,人迹罕至,交通不便,管理难度大,古山寨所在的村(居)民委员会纷纷协助做好古山寨保护工作,将古山寨保护内容纳入村规民约、居民公约。
巧利用
赋能农文旅融合发展
近年来,襄阳古山寨越来越火,成为旅游胜地。
“登上襄阳的古山寨,既可以看到‘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风光,又能感受登山的乐趣、感怀历史的沧桑。”在春秋寨景区,北京游客黄洁接受采访时说。
春秋寨坐落于鲤鱼山山脊之上,三面环水、一面临山,集雄、奇、秀、险于一体。十多年前,春秋寨里到处断壁残垣、茅草丛生。2009年,秉持“以保护为重点,适度开发利用”原则,南漳县招商引资,引入武汉三特索道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精心打造成了4A级旅游景区。
随着春秋寨景区知名度不断提升,全国各地的游客慕名而来,乡村也变得热闹起来。春秋寨景区所在的南漳县陆坪村,目前已发展农家乐16家,年户均接待游客6000余人,户均收入达16万元,解决农民就业300人以上。
古山寨旅游热起来,为更多古山寨的保护性开发带来了契机。南漳县宋家坪村多方筹集资金,对红岩寨进行了抢救性修复,配套建设了标识牌、通寨道路、停车场、文化长廊等。由南漳县裕农菌业有限责任公司出资650多万元打造的菇文旅三产融合项目,开发建设了十姑洞寨风景区、铃子寨景区滑索滑道、有机果蔬示范园等,年累计接待游客达12万人次。
客源多了,市场活了。退休教师龚自学从中看到商机,搭建农产品电商平台,每年仅土鸡蛋就销售600万枚以上。古山寨品牌的商品,如雨后春笋应运而生。南漳县寨子米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赵青,从城市回到农村创业,带动1000多户农民就业创业,户均年增收超万元。
20多年来,从藏到深山无人识,到引发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从第一座山寨的发现,到被列入“中国第三次文物普查百大新发现”;从一处处孤寂荒凉地,到游人如织的4A级旅游景区;从政府主导、民间力量参与的保护利用,到农文旅融合发展助推乡村振兴,襄阳古山寨完成了“活化”、实现了蝶变、续写了传奇。
如今,传奇仍在继续。
记者手记
山寨活起来 乡村富起来
走进襄阳古山寨,我们感受到自然之美、人文之美、乡村之美。
在山上,我们与文化工作者、文保志愿者、村干部、游客交流,看到山寨及周围环境的变化,看到协力保护文化遗产的决心,看到了对古山寨文化的热爱和期许。
在山下,我们走访致富能手、部分村民,看到村民出资“山上做旅游、寨下种菌菇”,看到能人靠山吃山、各显神通。
多年来,襄阳古山寨的发现保护利用,让襄阳古山寨闻名,让乡村热闹起来,让老百姓富起来。
襄阳古山寨还被搬进了博物馆,让更多人了解它们。古山寨是文化遗产,是乡村文脉。未来,大家对襄阳古山寨探索研究的脚步不会停歇,它们仍将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劲动能。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记者:张成武 张亚婷 杨洋 安富斌
通讯员:陈月林 阎光照
编辑:董子川 | 校对:吴芳
责编:沈明晶 | 审核:龚莉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