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75年光辉历程,75年襄阳巨变。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本报推出“开创中国式现代化襄阳实践新局面”系列报道,集中展示襄阳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激励全市人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更加奋发有为、砥砺前行,奋力加快襄阳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打造汉江生态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襄阳实践、助力湖北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作出更大贡献。
鸟瞰襄阳城区。
襄阳,中部地区重点城市、汉江流域中心城市和国家重点支持的省域副中心城市。
党的十八大以来,襄阳地区生产总值每三年跨越一个千亿台阶,由2012年的2406.19亿元提高到2023年的5843亿元,连续六年位居全国城市50强,连续两年居中部地区非省会城市第一位。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上强调,要一以贯之抓好党中央推动中部地区崛起一系列政策举措的贯彻落实,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合力,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力谱写中部地区崛起新篇章。
殷殷嘱托,言犹在耳。今日之襄阳,正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部署,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把握“时与势” 融入大局促发展
东津新区,浩然河畔,高楼林立,环境优美。
从2012年起,历经12年接续建设,这里已具有现代化城市新中心的气象。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作出“大力发展襄阳都市圈”的战略部署。
围绕“强心、壮圈、带群、协调”的核心思路,襄阳坚决扛牢“引领、辐射、联结、带动”的使命任务,加快建设东津城市新中心,全力提升城市能级,推动城市做大做强。
当前,东津城市新中心10.63平方公里核心区建设全面铺开,同济襄阳医院、襄阳五中初级中学等一批强功能、补短板的项目正加快建设。一座“产城人文”融合发展的现代化新城拔节生长。
2023年,东津新区人口增至22万人,襄阳中心城区人口增至237万人,其中周边城市落户11.3万人。这是襄阳城市吸引力、辐射力显著增强的最好证明。
天下大势,浩浩汤汤。襄阳把握时代大势,全面融入全国、全省发展大局。
强枢纽,提升内畅外联通达能力——
作为国家确定的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和全国性铁路枢纽,襄阳全力推进襄荆高铁建设,持续完成重要节点工程,加快形成“米”字型高铁网。
今年3月,襄阳机场航空口岸临时开放,已开通飞往香港和越南芽庄的国际航线。襄阳环线提速改造工程于今年4月全面建成通车,在市区内形成“半小时交通圈”。
扩开放,推动对外贸易快速增长——
襄阳在全省首创出口整车过卡“二维码”,仅用10秒,一辆整车就可顺利过卡,极大地节省了人力和物流成本。
截至7月底,襄阳自贸片区实现进出口总额57.1亿元,同比增长87.1%,高于全省自贸区56.5个百分点,是湖北省三个自贸片区同比增长最快的片区。
促协同,引领带动区域协调发展——
《2024中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显示,枣阳在全国县域经济最新排名74位,较2023年进了6位。7年间,枣阳市在全国县域经济百强排名中累计前进了25位。宜城、谷城、老河口也在加快冲刺全国百强。
围绕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生态环保、公共服务等领域,与十堰、随州、神农架签订合作协议,全面推进“襄十随神”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与南阳市签订协同发展框架协议,打造襄(阳)南(阳)双城经济圈。
随着区域协作更加紧密,襄阳都市圈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统筹“破与立” 重塑发展新优势
“自动驾驶中,请保持车距!”在襄城尹集乡,一辆辆无人驾驶物流车按程序预定的路线,行驶在大街小巷,单车日送快递约2000件。
今年7月,我市向东风蓝卡(武汉)科技有限公司发放12张低速功能型无人车测试应用牌照,襄阳成为湖北首个开启无人物流配送的城市。
汽车产业是襄阳的主导产业,近年来面临较大的转型发展压力。市委、市政府坚定信心决心,在稳住传统燃油车生产的同时,加快产线设备升级,盘活闲置资源,推动汽车产业向智能化、网联化、绿色化转型升级。
今年1月6日,东风纳米新能源乘用车量产,襄阳实现了新能源乘用车整车制造“零的突破”。上半年,全市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2.3倍。市经济和信息化局负责人表示,将全力支持东风纳米等新能源整车项目达产满产,加快形成乘商并举、整零协同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加速崛起——
从玄武岩中“抽”丝,把石头变成布料。9月1日晚,襄阳造“石头版”五星红旗亮相央视《开学第一课》,展示出襄阳新材料领域的非凡实力。上半年,全市新能源电池产量增长55.55%,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占全市工业比重达到36.5%,提升1.9个百分点。
精细磷化工产业奋力突破——
破除“卖资源”的传统观念,坚持现代磷化工与磷系新材料“双轮驱动”协同发展,大力发展高端磷化学品等新兴产业。今年6月,我市制定出台“突破性发展磷化工产业三年行动方案”,为加快形成磷化工全产业链做好顶层设计。
推动农业大市迈向农业强市,“百亿粮仓”又该如何破局?
5月25日,樊城区太平店镇小龙洲村华瑞农业家庭农场,诞生一块稻茬小麦单产“冠军田”。经专家测算,该示范田亩产602.6公斤,创下全省稻茬小麦单产新纪录。
“改变以往的播种和田间管理模式,运用独创的匀量播种技术、机械开沟技术,以及后期赤霉病防治药剂的高效使用,让水田小麦实现稳定高产。”破纪录田块负责人朱展望介绍。
抢占农业科技竞争的制高点,以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是破局的“关键一招”。与此同时,我市全力打造“襄飘天下”农产品全品类领军品牌,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引领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立新破旧、先立后破,需要强大的科技创新作支撑。2023年,襄阳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取得新成效,湖北隆中实验室实现6项重大关键技术突破,新增省级以上创新平台33家,新建院士专家工作站15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1600家,规上高新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8.8%。
以新发展理念推进高质量发展,襄阳正在破与立中重塑发展新优势。
推动“治与兴” 让发展可感可及
“太方便了,让我们不用来回跑腿!”近日,襄城区组织行政审批、市场监管等部门来到襄水生态艺术街区,为商户办理营业执照,让商户连连点赞。
襄水生态艺术街区项目位于环城南路北侧,是襄水岸线修复生态提升项目的重要工程之一,也是我市深入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生动实践。
襄水是襄阳的母亲河,曾经面临着污染、干涸的危机。为了传承历史文脉、复兴母亲河,我市启动襄水岸线修复生态提升工程,推动襄水流域生态稳步提升、功能逐渐恢复。
在生态修复过程中,市委、市政府着眼于综合治理,逐步再现襄水沿岸10余处历史遗迹,因地制宜打造艺术街区,一体提升襄水的生态价值、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
9月3日,我市发布《襄阳市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方案》,将于2027年底完成31条小流域综合治理。
汉水渺渺,古城巍巍。襄阳不仅有着优美环境,更有着悠久历史。
近年来,襄阳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重要论述,以铁心、铁腕、铁律推进襄阳古城保护与利用。
按照“人口总量只减不增、单位只出不进”的原则,积极稳妥疏解古城功能和人口,两年来共推动32家单位外迁;深挖古城历史文化底蕴,完成了单家祠堂、仲宣楼、长门、襄王府等四处文物保护单位陈列布展;积极开展风貌整治,丰富文旅业态,打造兼具烟火气、文化味、时尚范的古城精品项目。管家巷火爆开街,让襄阳古城的兴盛与繁荣重现世人眼前。
2023年,襄阳全年旅游人次和收入分别同比增长73.29%和60.77%,增速位居全省前列。
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卓有成效——
通过“数公基”基础平台中“一标三实”的采集、人工智能红绿灯调度系统、智慧教育平台以及政务服务数字化转型等创新措施,襄阳正逐步构建一个高效、智能、便捷的数字化城市。目前,我市已完成中心城区“一标三实”数据采集治理,在已建成的襄阳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上,中心城区的房屋、管道、井盖、路灯,甚至煤气罐都有了数字“身份证”。
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有效提升——
红色屋场,将基层党组织触角延伸到底;时间存折,让志愿服务“有德”也“有得”……襄阳深入推进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探索创新基层治理模式,充分调动了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全面提升基层治理和服务水平。
当前,我市正有力有序推进共同缔造试点扩面提质。截至今年8月,南漳县扩面试点已完成416个,覆盖65个村、18个社区;其他县(市、区)扩面试点已完成1113个,覆盖465个村、178个社区。同时,以“一套表”改革为抓手,我市全力推进基层治理体系框架试点。
2023年10月,襄阳在全国社会治理现代化城市创建中实现“双创双捷”。社会治理现代化体制机制普遍建立,防范化解风险能力明显提升,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基本形成,为襄阳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的平安法治保障。
天更蓝、水更清、城市更有魅力、人与人关系更和谐……襄阳统筹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记者:韩犁夫 | 摄影:王虎
编辑:董子川 | 校对:吴芳
责编:沈明晶 | 审核:龚莉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