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深化丨“红色驿站”服务群众“零距离”

8月15日,天气炎热,航宇北院居民陈道荣出门办事,又累又渴的她来到高新区春园社区“红色驿站”,吹吹空调、歇歇脚。

“过去遇到刮风下雨,都没有待的地方。”陈道荣说,如今有了“红色驿站”,老年人可以聚在一起聊天打发时间。

航宇北院门口的“红色驿站”所使用的门面房,是国企“三供一业”移交的资产。原本春园社区可以将它对外出租收取一定费用,但考虑到社区居民平时缺少活动阵地,社区回应群众诉求的办法不多、途径有限,于是,2018年社区决定将门面房建成“红色驿站”,用来服务居民。这是我市建设的第一个“红色驿站”。

一开始,“红色驿站”向居民提供一杯水、一把伞、一张椅等“微服务”,后来通过走访,社区列出高频事项清单,着手提升“红色驿站”的功能建设。

过去,办理60岁以上的老年人优待证需要收集居民的身份证,交到区级以上相关部门才能办理,且至少需要半个月时间。

“我们向上级部门反映后,为‘红色驿站’引进了一台机器。”春园社区党委书记王鹤说,如今老人们拿着身份证到“红色驿站”来,只需在机器前扫一下,2分钟就办好了。截至目前,社区已为居民办理了300多张老年人优待证。

“更直观,居民也会觉得很方便。”王鹤表示,借助“红色驿站”,让群众“琐事不出小区、小事不出社区”已经成为现实。

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对便捷的服务阵地要求更高。2023年6月16日,襄阳市召开基层党建“强基赋能”工程实施动员部署会,系统谋划、全面推进夯基固本、红色引擎、共同缔造、银发暖心和汉江领潮“五大行动”,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努力为襄阳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会议强调要持续推进‘红色驿站’扩面提质。”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要在增“量”的基础上,做到服务“质”的提升,真正把暖心阵地建在群众家门口,把贴心服务送到群众心坎上。

日常保健、缴费代办、娱乐活动……依托“红色驿站”,春园社区将基础服务、“三方联动”议事等功能进行统筹融合,服务内容越来越丰富,居民办事也越来越方便,居民们都说“‘红色驿站’是大家伙儿共同的家”。

“目前全市上下正在深化一个党群服务中心+N个‘红色驿站’的‘一中心多站点’综合阵地、服务、功能体系建设,在群众家门口打造了1519个多功能‘红色驿站’。”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围绕辖区居民的所急所需所盼,我市正着力提升“红色驿站”服务效能,以改革的韧劲持续增强居民的获得感、满意度。

记者手记

用心做有温度的事

累了进“红色驿站”歌歇脚,渴了到“红色驿站”喝喝水,闲暇时还可以去“红色驿站”聊聊天……对居民们来说,暖心举措实在、具体;对户外工作者而言,小憩就近、方便。襄阳这1519个“红色驿站于小处着眼的细致服务,充满了温馨和关爱。

把“红色驿站”建在群众家门口,体现出基层党组织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位置前移,切实做到了服务群众零距离,为社区党建、文明创建、基层善治搭建了新载体,开辟了新途径。

服务民生,一枝一叶总关情。要把“红色驿站”建设好,就要始终聚焦为群众提供优质服务发力用功。近年来,组织部门不断为“红色驿站”赋能,通过阵地、功能前移,为群众提供更加方便、快捷、暖心的服务,让大家感受到党的声音就在耳边、党的关怀就在眼前、党的温暖传送到了心坎上。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提升基层治理成效,关键在于党群干群齐心通过“红色驿站”,让党员干部和群众在“零距离”的交流互动中,能更好地增进共识、凝聚力量,更好地推动问题解决。未来,随着“红色驿站”提供的服务更精准,治理质效更好,群众满意度会更高,城市会变得更温暖!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记者:严俊杰 | 通讯员:周攀 何章坤

编辑:董子川 | 校对:周娜

责编:朱科 | 审核:龚莉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