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豫剧《花开柳乡》首演,讲述非遗故事、百姓生活

“襄河清,襄水长,家家户户编柳忙。金满筐,银满筐,小小柳编走四方。”8月8日晚,2024年“文化襄阳·好戏大家看”优秀剧(节)目展演之《花开柳乡》在襄阳剧院首演,伴着一首民谣,拉开演出序幕。

全媒体记者李旭辉摄

现代豫剧《花开柳乡》取材于襄州区省级非遗项目程河柳编。整部戏分为五场,分别是拒柳、卖柳、应柳、编柳、守柳。柳编程去世,柳编厂无人继承。柳香面对父亲的遗愿和村民的信任,是去是留,难以抉择。最后,在大江书记和村民的帮助下,她重新审视程河柳编,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宝葫芦”。

“襄阳人爱看戏,我们要用观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现非遗故事、百姓生活。同时,希望更多人了解非遗文化,助力文旅融合发展,谱写新时代乡村振兴新篇章。”湖北省豫剧团党支部书记刘志国介绍,程河柳编曾经为当地农民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随着时代发展大量青年人流向城市,“传统手工艺柳编”逐步走向衰落,面临着技艺传承、产品创新等难题。正如剧中大江所说:“过去我们需要柳编,现在是柳编需要我们。”

全媒体记者李旭辉摄

为此,主创人员多次前往程河镇,走访当地的柳编厂和农户。“当我们看到沿街一排排两三层高的楼房,农户自豪地说,这都是过去靠编柳编盖起的楼房。”编剧镇艳蓉告诉记者,于是有了唱词“房子编柳盖的,媳妇编柳娶的,孩子编柳养大的。”在镇艳蓉看来,柳编不仅是技艺,更象征着坚韧、自强的品质。柳香其实是当代无数年轻人的缩影,她放弃了大城市舒适的生活,选择留在乡村,回馈这片生养她的土地。她希望引发更多思考:在这个滚滚向前的时代浪潮中,什么仍需要坚守?也许是一种传统文化,一种家风。

在唱腔上《花开柳乡》传承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豫剧十大名旦李喜华先生开创的南派豫剧风格,即朴素、柔美、细腻。此外,还融入了襄阳小调、襄阳花鼓等襄阳元素。导演贺志国介绍,在创作手法上本剧运用叙事体同时融入超现实手法。戏中主人翁柳香父亲“柳编程”这一去世的人物在故事发展中,以“闪回再现”方法贯穿全剧。以及“柳编精灵”象征性虚拟人物生活舞蹈行动动作使得这出戏更具浪漫色彩。

全媒体记者李旭辉摄

故事原型人物之一程河柳编省级非遗传承人朱德安也来到襄阳剧院,他带来多件柳编作品进行展示,并现场邀请市民参与体验制作。“今晚演出很精彩,一部《花开柳乡》,融合了非遗传承、寻根文化、乡村振兴、家风家训诸多元素。”观众纷纷表示,有时间一定要去程河看看柳编。



记者:张亚婷;通讯员:王远胜;实习生:胡怡然

编辑:廖双玉|校对:王怡雯

责编:严巍|审核:刘德祥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