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浙江安吉余村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襄阳市谷城县堰河村用三十多年时间的探索和实践,证明了“两山”理论的真理伟力,为中国广大乡村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与启示。下面请看:堰河之变——“两山”理论中国乡村实践样本调查。
堰河村的认识论 不负青山 不负人民
下了高速,开车十多公里,山色渐渐葱郁,沿着一条蜿蜒的小河,我们来到了堰河村。这个藏在秦岭余脉深处的小山村,竟是一个4A级景区。夏至时节,一场大雨过后,茶山苍翠欲滴,村民方金满正在采摘这一季的茶叶。
襄阳谷城县五山镇堰河村至善茶庄负责人 方金满:“今年茶叶销售还比较好,家里没有存货,到这个时候依然还在采摘夏茶。”堰河的茶一年可以采三季,产量高、品质好,源于这里的好山好水。而保护好这山山水水,方金满从小就有记忆。
襄阳谷城县五山镇堰河村至善茶庄负责人 方金满:“这个就是我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
长江云新闻记者:“哪个是您啊?”襄阳谷城县五山镇堰河村至善茶庄负责人 方金满:“这个是我。”长江云新闻记者:“您手里拿的是什么?”襄阳谷城县五山镇堰河村至善茶庄负责人 方金满:“拿的就是火钳,就用这个火钳把垃圾夹起来放篮子里面,每个星期五的下午最后一堂课,就去搞这个活动,做这个事情我们都笑得非常开心。”2003年,堰河村开始实行垃圾分类,这个当下依然困扰中国城市的老大难问题,早在二十年前的堰河村就已经开始了探索。
襄阳谷城县五山镇堰河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 闵洪艳:“老百姓在家里三个垃圾桶初分,保洁员每天细分,垃圾分类中心堆积好,再运到城里回收站去,我们这叫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干垃圾能卖钱,湿垃圾能够沤肥种庄稼,有害垃圾到镇里集中处理”。本世纪初,深处中国腹地的这个乡村就立下了规矩,“垃圾不出村,污水不入河”,当年的坚持,换来了如今的绿水青山。
1993年,三十出头的闵红艳带领全村劳力进山种树,茶树、杨树、杜仲、松杉。到了2000年,全村种下了1200亩茶园、5000多亩经济林、10000多亩生态林。时至今日,堰河村的山地全部披上了绿装,森林覆盖率达到80%以上。
堰河村的方法论 善作善成 只此青绿
茶庄、廊桥、大戏楼,一步一景;花窗、石门、黄土墙,古香古色,漫步在堰河村的小回廊,宛如置身一座中式园林。这几年,堰河村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红村,家家户户吃上了旅游饭,全村年游客接待量突破6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过1亿元。
闵洪艳妻子 李桂茹:“2006年在这开的,第一家开的,当时这是个老茶厂。真是客多得很,我有一天最多的时候,一天快28桌。”这是村里的第一家农家乐。2004年,闵洪艳带人去神农架考察,当地农家乐的火爆让他茅塞顿开,他打算复制过来,可项目真正要上马时,却没有人敢揭榜。
闵洪艳妻子 李桂茹:“头半年亏损了两万多块钱,他又鼓励我,又说你再接着开,没得事,你明年应该强点。第二年接着开真的还可以,赚了十多万块钱。”让李桂茹没想到的是,到了第三年,闵洪艳又让她把承包权退出来,理由是有其他村民想承包了。有了银杏山庄“吃螃蟹”,越来越多的村民跟着一起上,现在,农家乐和民宿在村里遍地开花。
游客:“刚刚还点了豆腐烧白菜、老豆腐、还有竹笋炒腊肉,这边的菜我们特别喜欢吃。”游客来到堰河村会发现,这里的菜价一样、房价一样,连土特产的价格都一样。明码标价、童叟无欺,堰河村是如何做到的?
襄阳谷城县五山镇堰河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 闵洪艳:“这130多种,所有堰河的老百姓生产出来的农产品,作为旅游商品,我们要进入这个包装,用堰河香这个公共品牌,这是大家共享的,(那您当年是怎么想到要统一品牌还统一价格的?)看到有拉客宰客的一些现象,我们回来就制定了这‘四统’,首先是从规矩开始。”2007年,堰河村成立生态旅游经济专业合作社,村民变成了合伙人,“统分结合”的经营模式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摸索形成的。民宿统一风格、商品统一价格、服务统一标准,高标准的“统”之下,还有灵活机动的“分”。
襄阳谷城县五山镇堰河村团支部书记 侯海燕:“这边是团体,像宜城这边就是在至善茶楼,南漳的是统一分配在吉香居。”长江云新闻记者:“那咱们这个总体的分配原则是什么?”襄阳谷城县五山镇堰河村团支部书记 侯海燕:“轮流着分配的一种原则,今天可能是这几栋民宿,下一次来了,就会排到另外几栋民宿,让各家各户都有钱赚,(那自己来的散客呢?),也是鼓励他们自己单独接待客人,有自己的特色,才能吸引更多的客人,价格都是一样的。”如果说农家乐和民宿是堰河村旅游的1.0版本,“统分结合”是2.0,那么,眼下堰河村正在向多业态旅游的3.0迭代。
堰河村的实践论 上下求索 青山依旧
清晨七点半,堰河村的干部晨会开始了。不分节假日,每天必开,一开就是二十年。
长江云新闻记者:“我看您早上那么早就来了。为什么坚持每天早上开这个晨会啊?”襄阳谷城县五山镇堰河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 闵洪艳:“老百姓需要办事,每天来得非常早,为了老百姓提前来办事搞好服务,一年四季,风雨无阻。”村里的干部总共六人,闵洪艳是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合作社理事长,其他人每人至少有两个以上的身份。“三位一体”,多个职务一肩挑、三驾马车一套班子,这个团队领着堰河村,一路闯滩过关、向前奔跑。
襄阳谷城县五山镇堰河村党委委员、纪检委员 祝勇:“我们这个三期民俗园建起来是多功能多业态的。”长江云新闻记者:“现在什么进度了啊?”襄阳谷城县五山镇堰河村党委委员、纪检委员 祝勇:“我们现在土建是达到了85%,内部装修到了55%左右,今年最大的一个项目,可以同时接待800多人。”堰河民俗园三期建设,是眼下村里的头等大事,开工建设一年多了,今年年底要开园营业,只有半年时间了,必须快马加鞭赶进度。祝勇是村委会的纪检委员,村里的工程建设归他分管,从一期到三期,村里的变化日新月异,可背后藏着的各种“难”,他一清二楚。
襄阳谷城县五山镇堰河村党委委员、纪检委员 祝勇:“那你就是要加快进度,一定按照我们的标准,就跟上次我们沟通一样。”村民郭少武在深圳经商,他家参与了三期项目,2023年工程启动。按照合同约定,各家房屋建筑风格必须统一,可郭少武却拿出了一张风格迥异的设计图。为了满足个性需求,又不破坏整体风格,祝勇约他回村,坐下来详谈,双方对图纸反复修改,求同存异后,终于达成共识。
这里是堰河村的乡村振兴学院,可以坐下全村的老百姓,每每村里有大事,大家都会聚集在这里,举手表决。而在不远处,有一片竹林,竹林里有280块石头,一块石头代表着一户人家,这里是堰河村曾经的“人民大会堂”。过去,大家在这里头顶蓝天、席地而坐,商量村里的大事小情。斗转星移、时代变迁,30多年过去了,堰河村的乡村治理,主角依然是村民,大家携手守护美好环境、共同缔造幸福生活的信念,坚若磐石、从未改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在堰河村,两山理论的实践探索方兴未艾。坚持把以人民为中心和以自然为根基有机结合起来,堰河村为中国的广大农村做出了示范。我们相信,在中国的大地上,还会成长出一个又一个的堰河,实现两山理论的伟大愿景,奔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主管单位:襄阳市作风办
信息来源:长江云新闻
编辑:马雨帆 校对:苏琦琦
审核:刘燕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