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史,方有志,家有谱。国史、方志、家谱,共同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奋斗史,它们各自承载着不同的历史记忆与文化价值,共同绘制出了一幅幅生动而丰富的中华文明画卷。
“洞察大道,必溯史源;鉴往知来,资治兴邦。”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学习党史提高到事关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重要地位,2021年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今年2月,《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条例》(下称《条例》)制定和实施,进一步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
乘此东风,市史志研究中心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抓住机遇,主动作为,秉承“党旗所指,史志所向”的初心使命,聚焦“存史、资政、育人”主责主业,把“大局所需”和“史志所能”紧密联系起来,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通过探索构建“大史志”工作格局,让新时代的史志研究工作“立”起来、“活”起来、“强”起来,实现从“冷板凳”到“热效应”的华丽转身。
为党立言 精心编纂“红色家谱”
党史地方志工作是党的全局工作和党的建设、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心还立足襄阳三千年历史文化积淀,完成了45万字的地情研究专著《重在襄阳》。深挖襄阳荆楚文化丰厚底蕴,与襄阳荆楚文化协会合撰《襄阳在楚文化和楚史发展中的十大贡献》,得到市委主要领导批示肯定。
这只是中心史志研究成果的一个缩影。襄阳,这片红色热土上的英雄故事,中心不断以深情笔触细细勾勒。近年来,中心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牢记“史志姓党”的初心,开拓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形成了一批有分量、有影响的史志研究成果。
为守护“红色根脉”、传承红色基因,讲好襄阳红色故事,近年来,市史志研究中心编印出版《建党百年襄阳英模人物》《建党百年襄阳大事纪实》两部地方党史基础读物,深耕《中国共产党襄阳历史》(第三卷)编撰、续编工作。
组织开展《萧楚女为代表的“红烛精神”之鲜明特点和时代意义》和“鄂西北抗战史”专题研究,形成了一批亮点纷呈的研究成果。其中,《关于构建“史志馆+红街”的襄阳党史文化展示集群的研究报告》获“全市党委(党组)中心组‘奋进年’大调研活动获奖调研报告三等奖”。高质量完成省委党史研究室第三轮40年成果征集统计工作,初步建立襄阳市党史和文献资料库,共收集整理市县两级党史书籍179种类、党史文章194篇、资料汇编50种类等,获得省委党史研究室好评。
秉承“盛世修志,以史为鉴”的传统,襄阳年鉴编纂勇攀顶峰。《襄阳年鉴》自1988年创刊以来,已连续编撰36年,公开出版33卷,其间不断向国家、省级优秀年鉴冲刺。2023年12月,《襄阳年鉴(2022)》获评第九届全国地方志优秀成果(年鉴类)特等年鉴,这是全国地方综合年鉴类评审最高奖项,也是创刊以来首次获此殊荣。
志书编纂实现突破。截至2023年底,全市共编纂出版乡(镇)村(社区)志书160余部,即将完成和出版100余部。其中,保康县、枣阳市、南漳县实现镇志全覆盖,《尧治河村志》入选第二批中国名村志。
勇于破局 让研究成果“飞入寻常百姓家”
《薪火“襄”传——襄阳党史故事》系列短视频,将书本中的红色故事转化为图文并茂、视听并举、群众喜闻乐见的新作品,迅速在学习强国、央视频等高端平台走红,累计推送点击量超500万(人次),得到市委主要领导的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中心紧跟时代步伐,创新路径,本地宣教品牌火“出圈”。该系列视频还巧妙“嫁接”进市直机关支部主题党日活动和中小学校思政课学习内容,进一步促进了史志编研成果转化利用,擦亮“薪火‘襄’传”这一襄阳党史宣教品牌。此外,“党史爷爷”党史宣讲品牌也在持续发热中。仅去年一年,中心开展宣讲130场次,受众达12000多人,持续深化党史学习教育的社会影响力。
党史是鉴往知来的智慧宝库,地方志是普及地情人文精髓的权威载体。党史地方志的主要功用是资政惠民,但以往常见的是一些辛劳编纂成书的史志专著,要么存入库房,要么束之高阁,藏而不用。为此,近年来,中心创新路径,盘点“库存”,勇于破局,让史志研究成果“飞入寻常百姓家”。
依托“七进”,史志宣教阵地升级。以史志“七进”活动为载体,中心携手省委党史研究室,联合开展“学党史 守党纪 悟思想 谱新篇——党史宣讲走基层”活动。5月28日至30日,湖北省委党史宣讲团首站走进襄阳,采用主题宣讲、微党课、红色音乐党课等多样化的形式进党校、进乡镇、进学校,反响热烈。此外,中心还立足“一刊一网一微”主要宣教阵地,以创办全国一流史志刊物为目标,高质量办好内部刊物《襄阳史志》。今年2月,《襄阳史志》作为全国15家之一、省内唯一优秀市级期刊受到中志办通报表扬。此外,中心还依托“史志讲坛”宣传史志文化,依托“襄阳论坛”宣讲荆楚文化,结合儿童节、教师节、国庆节等时间节点宣讲地方史志故事,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宣教体系。
填补空白,襄阳史志馆蓄势待发。史志馆是地方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它如同一座连接历史文化和红色教育资源,在传播地方史志、提高城市品位、弘扬历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考虑到襄阳多年来的这一空白,去年,中心先后前往武汉、黄石、宜昌等地学习史志馆建设经验,积极向市委呈报《关于立项建设襄阳史志馆(汉江方志馆)的请示》,努力争取市政协委员支持,撰写社情民意《关于兴建襄阳史志馆的建议》,获得市委主要领导批示。充分利用市委常委会听取史志工作汇报机会,专题汇报推进襄阳史志馆建设事项。全力稳步推进襄阳史志馆(汉江方志馆)的立项建设。
开门办史 推动史志事业高质量发展
目前,中心已与市纪委监委、市委宣传部合作编写《襄阳廉洁文化读本》,与市政协文史委联合出版地情研究专著《襄阳之重》,向市社科联承接重点课题《襄阳城市精神研究》,与市教育局联合开展《襄阳党史学习教育》进校园活动,与市融媒体中心、市教育局、市委党校、市直机关工委合作拍摄制作、宣传推广《薪火“襄”传》短视频等,共同绘制史志工作繁荣发展的同心圆。
以往,“艰苦、辛苦、清苦”的史志部门是大众眼中的“冷部门”, 而“埋首故纸,皓首穷经”的史志干部也是坐着“冷板凳”编撰“冷资料”。为扭转这一局面,把“冷部门”淬炼成“热单位”,把“冷板凳”坐成“热事业”,近年来,中心以聚焦优化史志工作环境,全力构建“大史志”工作新生态,持续推动史志事业迈向高质量发展快车道。
一支德才兼备、忠诚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史志干部队伍,是推动新时代史志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中心以创建“五型”(政治型、学习型、实干型、创新型、清廉型)机关为抓手,办好用活“史志讲坛”,组织年轻干部开展“一次廉政谈话、一次专题学习、一次纪法知识测试”三个一活动,推荐业务骨干参加党员教育培训和业务培训,持续提升干部“五种能力”(能写、能想、能干、能讲、能研),树立重实干、重实绩的选人用人导向,让有为者有位,实干者得实惠,营造风清气正的干事创业环境,锻造一支“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史志铁军。
瞄准目标引进来。近年来,中心积极跑省进京,多次向上级业务部门汇报工作,争取指导和支持。组织骨干到宜昌、江苏如皋、河北宁晋等史志工作先进地区考察交流,学习取经。通过组建地方志专家库、成立襄阳市地方志学会、聘请专业人员参与图片拍摄和文字校对、邀请县(市、区)参与精品年鉴创建等方式,积极吸纳全市史志力量为中心所用。
立足自身走出去。中心主动与市直各部门(单位)联络连接,联合共建文化阵地、联合开展党史宣传教育、联合举办主题宣传活动、联合开展课题研究,实现史志资源共享、阵地互用、活动共办。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记者:吴芳 | 通讯员:张明忠 李月文
编辑:董子川 | 校对:周娜
责编:朱科 | 审核:龚莉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