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与襄阳远,诗同汉水深。”
这句话出自
唐代诗人张璸的《吊孟浩然》一诗
堪称对襄阳诗人孟浩然的经典总结
在襄阳历史上
若以文学成就而论
排在第一位的肯定是孟浩然
在古代文人心中
孟浩然就是襄阳的“形象代言人”
因此有“孟襄阳”之称
襄阳的山水孕育了孟浩然独有的诗才
而襄阳也因孟浩然的诗歌而更加有名
孟浩然的摩崖石刻
仅以诗歌成就而论,孟浩然在唐代诗人中的排名不算“拔尖”。但有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是,孟浩然无论在当时还是逝后,都能“圈粉”无数,就连李白和杜甫这两位诗坛“顶流”,也对孟浩然顶礼膜拜。
后世很多诗人纷纷把孟浩然当成学习效仿的标杆,正如明代的薛瑄在《襄阳雪中杂咏六首》中所写:“少年曾读浩然诗,襄汉风流百世师。今日雪中清兴好,论交翻恨不同时。”
航拍襄阳。杨潇 摄
解析孟浩然在历史上的“流量密码”
大约有三个方面
孟浩然(689年-740年),名浩,字浩然,襄阳人,家住襄阳城南襄水流注汉水入口附近的涧南园。有专家统计,在短短的52年生涯中,孟浩然为后人留下了260多首优秀诗歌。他的诗情景交融,冲淡中含壮逸之气,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因此有“山水田园诗宗”之称,与王维合称“王孟”。
坐落于襄阳荟园的孟亭与孟浩然雕像。萧雨林 摄
关于孟浩然的诗歌成就
刘国传先生在《孟浩然传》一书中写道
唐代以前
有山水诗,也有田园诗
但是把山水田园和诗人的思想情感
交织在一起
且融合得天衣无缝的
孟浩然当属首创
他将自己的情感和对生命的感受不着痕迹地融进山水田园之中,融进落花飘絮之中,平白如话,却余香满口。如我们所知的《过故人庄》《秋登兰山寄张五》等,不仅具有田园诗清新质朴的特点,还有山水诗的冲淡旷远,情景交融,韵味深长。这种情景交融的清新诗风无论是放在群星璀璨的盛唐诗坛,还是中国两千多年的诗歌史上,都是一样的耀眼。他的诗正如杜甫所吟,“复忆襄阳孟浩然,清诗句句尽堪传”。
春晓阁。来源:鹿门山风景区
清人王士祯在论诗时,曾举孟浩然《晚泊浔阳望庐山》一诗为司空图《诗品二十四则·含蓄》的范本:“诗至此,色相俱空,正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画家所谓逸品是也。”
有唐一代
如果说李白诗作是豪放浪漫派诗作的巅峰
杜甫诗作是批判现实派诗作的巅峰
那么孟浩然和王维的诗作
则代表了山水田园诗派的巅峰
孟浩然的诗体被后世定名为“孟浩然体”
仅凭诗歌的艺术成就而言
孟浩然已是妥妥的“盛唐大V”
而孟浩然在唐代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提升
还因为他的人格魅力
他最初隐居鹿门寺,并非真隐,近似一种曲线求仕的行为艺术,但并没有人觉得他功利。在当时,以隐逸谋求举荐,是一种普遍的社会风尚。入仕建功、勋泽后世,是那个时代文人的主流价值观。因此,身为一介布衣的孟浩然,心中不仅有诗和远方,还装着苍生与天下。
鹿门山牌坊。谢勇 摄
世上有这样一种人,与他相交,会让你有如沐春风的感觉,让你不由自主地想要与之亲近。孟浩然大概就是这样一种人。孟浩然曾在诗中说自己“平生重交结”,他的“朋友圈”,上至宰辅,下至村夫,各色人等,应有尽有。放在今天,那就是“社牛”一枚。
据刘国传先生统计
孟浩然现存260余首诗作
冠以“留别”“陪”“寻”“访”等字样的诗歌
有130多首
可谓“因友成诗”
浩然居。来源:鹿门山风景区
景云二年(711年),23岁的孟浩然与世交好友张子容同隐鹿门山。那首妇孺皆知的《春晓》,就写于张子容即将赴京赶考前夕。一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也潜藏着对相伴多年的好友即将离开的伤感和叹息。
孟浩然在襄阳的好友除了张子容,还有王白云、辛之谔、朱去非、丁凤等人。其中,千古名句“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就出自孟浩然写给辛之谔的《夏日南亭怀辛大》。严羽《沧浪诗话》评价此诗有“金石宫商之声”。
朱去非有侠士风范,与孟浩然也极是投缘。在朱去非漫游长安前夕,孟浩然曾将价值千金的宝剑相赠。因此唐代襄阳人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中说他“少好节义,喜振人患难”。这样一个有情有义的孟浩然,谁不愿意结交呢?
孟浩然在29岁之前,一直置身于襄阳的山水之中。29岁之后,求仕与漫游成为他人生中的两大主题。根据刘国传先生所述,孟浩然曾三入长安,六赴洛阳,三游吴越和湖湘……足迹踏遍大唐的大半国土。
岘首亭。吴肖 摄
虽然无论是干谒还是科考,每一次都因种种原因未能如愿,但这种游历对孟浩然的诗名在全国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也让他结识到许多重量级的朋友,其中就包括王维、李白、王昌龄和贺知章等人。
谁能想象,一生“不羁放纵爱自由”的李白,对孟浩然是如此崇拜,他在《赠孟浩然》开篇即道:“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李白是在扬州遇见孟浩然的,作为后辈且声名未扬的他,对大他12岁的孟浩然一见如故。
李白画像(资料图片)
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当韩朝宗主动举荐并与孟浩然约好赴京行程时,孟浩然恰好有朋友来访,他竟未赴韩朝宗之约,而是接待了朋友。可以说,孟浩然拒绝了人生中最后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入仕的机会。
由此可见,彼时的孟浩然已放下入仕的念想。不久,李白到襄阳干谒韩朝宗,写下了著名的《上韩荆州书》,甚至用了“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的拍马之句,结果被拒。对李白来说,他求而不得的机会,孟浩然竟然轻易放弃了,两相对比之下,李白便有了“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的感叹。
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五月,户部侍郎孟简出任山南东道节度使,镇守襄阳。孟简自幼聪敏,工诗文,善行书,曾连中进士科、宏词科,才名与官声皆佳。不料,著名诗人张祜路过襄阳时,却在《题孟处士宅》中一诗中写道:“高才何必贵,下位不妨贤。孟简虽持节,襄阳属浩然。”
航拍襄阳。杨潇 摄
在他看来
虽然孟简是位高权重的地方官
但襄阳却是属于孟浩然的
在后世很多文人心中
孟浩然与襄阳的形象实现了高度重合
襄阳属浩然,浩然即襄阳
经过孟浩然描绘
岘山、汉水、万山、习池、鹿门山
等山水景点一次次进入国人的视野
槎头鳊和宜城酒等
成为全国知名的地方物产
襄阳的美丽传说和历史典故
也因为他的诗歌而更加绚丽、浪漫
汉江临畔的临汉门。吴肖 摄
从这些诗中,我们可以感知孟浩然浓浓的家乡情怀。后世很多诗人到襄阳,都要在寻访浩然足迹的同时,品尝一下襄阳的地方特产。无论是当时还是后世,很多人对襄阳山水风物的了解,都源于孟浩然的诗歌。如王士祯到襄阳时,有好几首诗都写到槎头鳊和宜城酒。可以说,孟浩然就是襄阳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旅游宣传大使”。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中的这两句诗
已经成为当下人们吟咏襄阳
最经典的诗句之一
孟浩然用他的诗歌
为襄阳留下了
令人们流连忘返、涵泳不尽的众多胜迹
来源:襄宣在岘
责编:刘澄芮 审核:杜红丽 终审:邹燕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