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市污染防治攻坚战新闻发布会

(7月2日上午10:30,襄阳融媒体中心檀溪片区)

主持人尚进:

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市政府新闻办组织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今天我们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我市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襄阳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出席今天发布会的嘉宾有:

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蔡金海;  

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那·娜仁高娃;    

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总农艺师庞成庆;   

市水利和湖泊局副局长张力。  

首先请蔡金海局长解读《2023年襄阳市生态环境状况公报》。

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蔡金海: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规定,现发布《2023年襄阳市生态环境状况公报》。

一、地表水水质

2023年,襄阳市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地表水部分包括襄阳市境内的汉江干流及其主要支流、长江支流等地表水环境。

(一)汉江干流

2023年度汉江干流监测断面为4个:根据2023年度监测结果,仙人渡、白家湾、余家湖、转斗4个监测断面水质为优,水质类别均与上年Ⅱ类水质持平。

(二)汉江及长江支流

汉江及长江主要支流共设置23个监测断面。根据监测结果,2023年各支流断面年均值未出现Ⅳ类及以上断面。在23个监测断面中,水质为优(Ⅰ类、Ⅱ类)的有12个,占52.2%,水质为良(Ⅲ类)的有11个,占47.8%。

二、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

襄阳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对辖区内2个市级饮用水源地和9个县级饮用水源地进行监测。根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标准评价,2023年襄阳市市级和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达标率均为100%。

三、环境空气质量状况

襄阳市区设置6个国控空气自动监测点:襄城运动路、襄城隆中路、樊城新华路、高新管委会、高新台子湾、襄州航空路。2023年度襄阳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272天,优良天数所占比例为74.5%。

2023年全市9个县(市、区)和高新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在71.7%-94.4%之间。

按照《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排名技术规定》排名顺序依次为:保康县、南漳县、枣阳市、老河口市、谷城县、宜城市、襄城区、襄州区、樊城区、高新区。

四、酸雨

2023年襄阳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对市区(隆中、市监测站)2个降水点位进行监测。全市共采集降水样品38个,总雨量为1573.1毫米。2023年度未检测出酸雨,酸雨量率、酸雨检出率均为零。2023年降雨pH值在6.02~7.51之间,全市降水pH加权平均值为6.34。

五、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及交通噪声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在城市建成区面积内按网格布点法布点,有效网格102个。交通干线噪声在城市主、次交通干线上布点90个,监测有效点位90个。2023年襄阳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按照国家要求对区域噪声和交通噪声展开昼间、夜间监测,结果显示昼间我市区域环境噪声、交通噪声年均值分别为53.8分贝和63.3分贝;夜间分别为46.8分贝和58.3分贝。

六、辐射环境质量

襄阳市设有1个电离辐射环境自动监测站(国控站)、1个电磁辐射环境自动监测站(省控站)。2023年襄阳市环境电离辐射水平处于本底涨落范围内,电磁辐射水平满足《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8702-2014)中公众曝露控制限值要求。襄阳市辐射环境无异常。

七、生态环境状况指数

我市2022年度总体生态环境状况指数为二类(2023年评定2022年指数,2024年评定2023年指数),其中南漳县、保康县、谷城县为一类,襄城区、老河口市、枣阳市、宜城市为二类,樊城区、襄州区为三类。

从整体看去年我市生态环境质量保持了稳定巩固和提升的态势,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也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特别是新闻媒体界的朋友们一直以来的关心支持,在此我代表襄阳市生态环境局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襄阳生态文明建设的新闻单位和记者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主持人尚进:

下面进入提问环节,请记者朋友提问前通报所在的媒体机构名称。

有请这位记者。

提问1.请问我市今年1-5月环境质量状况如何?市生态环境局在水气土三大攻坚领域具体做了哪些工作?

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蔡金海:

今年1-5月,我市环境空气质量和水生态环境质量总体均保持改善态势,空气质量方面,市区优良天数比例69.1%(105天),同比增加4.9个百分点,PM2.5平均浓度56.2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9.5%;在水生态环境质量方面,汉江干流保持Ⅱ类水质,28个省考核及以上断面水质优良率96.4%,同比增加7.1个百分点。土壤生态环境质量保持稳定,全市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均为100%。

一是强化重点领域攻坚,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对标“三个一”要求聚力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以污染物总量减排为核心,统筹推进转型、治企、减煤、控车、降尘,不断增强大气污染综合治理能力。着力提升监管质效,优化市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指挥部统筹协调督办机制,坚持日巡查、日交办、现场核查“回头看”,严格落实“双交办、双认领、双反馈”闭环整改机制,今年以来共巡查、交办、整改问题1000余个。纵深推进工业减排,围绕铸造、化工、水泥、工业涂装等行业精心谋划实施600个大气治理项目,目前已完成347个。加速实施结构调整,武钢重材、葛洲坝老河口水泥有限公司已完成超低排放改造,立晋钢铁改造任务有序推进;加大煤炭削减力度,出台《关于实施高污染燃料禁燃区管理的通告》,规范禁燃区外燃煤生产、经销企业(点)、燃煤经销户生产经营行为。持续深化移动源治理,常态化开展机动车路检路查、黑烟车线上抓拍、用车大户门禁监管和入户抽测等整治行动,开展路检路查21次,入户抽测27次;强化非道路移动机械污染防治,审核并发放号牌9926台,现存机械编码登记工作基本完成。全力管控臭氧污染,强化VOCs治理,排查发现涉VOCs问题116个,已整改65个。统筹人防、技防手段严抓秸秆露天焚烧,11个市级督导组包保巡查,全市672个“蓝天卫士”高空视频探头并网,发现并消除火点6182个。深化“襄荆荆宜”城市群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协同应对区域重污染天气3轮次。积极应对重污染天气,启动3次黄色预警、1次橙色预警,预警期间共出动人员2.5万人次,巡查工地、企业1.6万个次,督促企业严格落实减排措施,重污染天数比去年同期(10天)减少6天。

二是推进流域综合治理,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统筹“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三水共治,推进流域综合治理,守牢水环境安全底线。印发实施《襄阳市2024年重点流域水质提升攻坚工作方案》,对滚河、唐白河、蛮河等重点流域水质断面实施“一断面一策”精准管控,督导攻坚举措落地见效。紧盯重点风险断面,采取“一水一策”推动流域综合整治,开展风险断面达标帮扶10余次。持续深化联防联治,与十堰市、荆门市、南阳市等地建立汉江、唐白河流域联防联治机制,与神农架林区签订南河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协议,加强信息共享、联合执法和协同共治,每年筹集补偿保证金1400万元,激励、压实上下游地区保水护水责任。扎实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制定工作方案,启动小流域规划编制,2024-2027年将治理31条小流域,谷城县盐池河等9条小流域纳入2024年度治理任务。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强化日常监管,严格落实巡查制度,实现乡镇及以上水源地监测全覆盖,今年以来,全市9处县级以上和73处乡镇级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深入推进工业园区整治,加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监管,确保稳定有效运行。推进长江高水平保护提质增效,成立工作专班和专项小组,制定实施9个专项行动计划。持续推进汉江入河排污口溯源整治,截至目前,生态环境部交办我市990个整治任务已完成971个,完成率98.08%。

三是夯实土壤安全基础,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严格土壤污染源头管控,加强腾退地块土壤环境监管,25宗优先监管地块已完成管控15宗。有效保障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累计完成159宗地块土壤环境初步调查专家评审,纳入考核基数的68宗地块全部落实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措施。“三位一体”推进农村环境整治、农村生活污水和黑臭水体治理,截至5月底,完成65个村庄环境整治和77个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任务,编制完成农村黑臭水体治理“一水一策”,我市成功入选2024年中央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名单,将获1亿元中央资金支持,惠及10个县(市、区)约10.5万人。稳步推进地下水生态环境保护,划定全市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区,加快实施襄阳火石山垃圾填埋场地下水试点项目成果集成和终期评估。加强新污染物治理,完成全市2024年化学物质详细环境信息和重点管控信息调查。推进重金属减排,已完成减排471.335kg。加强自然保护地监督管理,完成省交办的6条遥感监测线索实地核查,均不存在违法违规问题。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全省、全市重点工作安排,按照《襄阳市2024年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工作方案》,强化工作统筹,紧抓过程调度,强化跟踪督办,确保年度重点工作任务和各项措施落实到位,推动环境质量持续改善,重点领域攻坚任务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主持人尚进:

请继续提问,有请这位记者。

提问2.襄阳地处汉江中游,因水而兴、因水而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中的“碧水保卫战”更是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的幸福体验。近年来我市的河湖环境有了显著改善,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极大增强,请问水利部门在打好碧水保卫战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呢?

市水利和湖泊局副局长张力:

水利部门坚决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持续深入开展碧水保卫战,围绕共谋河湖流域规划、共护河湖岸线空间、共治河湖水质提升、共创河湖和谐文化、共享河湖优美环境等工作内容,以全面深化河湖长制为抓手,全面推进幸福河湖建设。

一是专项行动,常治长清。2023年由市长签发襄阳市河湖长第3号令,高位推动碧水保卫战“幸福河湖共同缔造行动”。全面推行“河湖长+检察长+警长”治河新模式,深入实施河库“清四乱”。在市委、市政府领导带动下,市、县、乡、村四级河湖长坚持问题导向巡河查库,今年已累计巡查23442次,发现并解决河库相关问题7908项。目前全市水环境得到有效改善,汉江干流稳定Ⅱ类水质,重要支流基本达到Ⅲ类以上水质,水库水质持续向好。

二是系统治理,典型引领。积极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建设,2023年完成保康县梯子石沟、南漳县龙凤河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6.3平方公里,今年我市襄城区、宜城市、南漳县、保康县、谷城县5个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获批中央水利发展资金,已全面开工,预计年底前完成,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0.65平方公里。深入实施幸福河湖建设,宜城莺河入选第二批全国幸福河湖建设试点项目,这也是湖北省首个入选全国幸福河湖建设的项目,通过构建天空地水人一体化全要素河道监测体系和“智慧莺河平台”,打造襄阳幸福河湖水文化名片,引领全市幸福河湖建设。

三是生态优先,基流管控。重点工程全面监管,全市65个重点水工程纳入生态基流监管名录,51座小水电站接入生态流量泄放监测平台实时监管,北河断面纳入生态流量管控省考断面,今年以来达标率100%。重点河流生态补水,以滚河为例,水利部门调整上游水库调度,注重加大枯水期生态补水,增加河道生态补水超过1000万立方米/年,有力保障滚河达到Ⅲ类水质。

四是集约节约,再生利用。推动枣阳市再生水利用配置试点。枣阳市从污水收集管网分布、污水水质提标、再生水管网的布局及利用等方面谋划试点工作,实施第二污水处理厂尾水人工湿地净化工程等项目,打造湿地水生态环境圈;将再生水以“点对点”形式,供给康恒新能源垃圾焚烧发电厂作为循环冷却用水,每年减少约80万吨河道取水。2023年枣阳市再生水利用量达到321.48万吨,利用率12.8%,今年的目标是利用量突破500万吨,利用率提高至18%,为全市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探索出可复制推广的新思路、新方法、新路径。

五是幸福水源,共同缔造。打好农村饮水水源地保护攻坚战,加快农村饮用水水源地划定和保护工作。截至2023年底,我市已完成125处农村供水工程水源保护区划定。今年计划对全市107处农村供水工程进行水源保护区划定,做好水源水体的隔离防护,对其中53处集中供水工程水源地,采取设立标识牌、设置隔离网、加强巡查等措施,实施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确保供水水源安全。

下一步,我们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深入推进流域综合治理,持续开展污染防治攻坚“碧水保卫战”,统筹“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三水协同,加快建设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湖,为襄阳都市圈高质量发展、争当新时代中部地区崛起排头兵提供坚实的水利保障。

主持人尚进:

请继续提问,有请这位记者。

提问3.工业绿色发展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路径,请问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我市在推动工业绿色化转型取得的成效及采取了哪些措施?

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那·娜仁高娃:

感谢您的提问。绿色低碳发展是全球可持续发展大趋势,加快工业绿色化低碳发展也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举措。近年来,襄阳市积极布局绿色低碳循环产业,加快推进转型升级和优化产业结构,坚持增量调整与存量优化并举、传统产业改造与新兴产业培育并重,推动产品高新化、模式新型化、跨界融合化、产业集群化和品牌高端化,努力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我们的主要做法有:

一是实施绿色制造推进工程。始终坚持分类指导、分类施策,建立动态更新的绿色技术目录和项目库,完善绿色制造体系梯度培育机制,结合行业特点和产业发展的实际,遴选基础条件好、关联性强的企业争创绿色试点示范。2024年,回天新材料、博亚精工、凌晟药业等18家企业入选省级绿色工厂。截至目前,我市拥有国家级绿色工厂27家,省级绿色工厂48家;国家级绿色设计产品13个,省级绿色设计产品6个;国家级绿色供应链1个;国家级绿色园区1个。

二是实施工业节能降碳专项行动。深化节能监察和节能诊断服务,累计对95家工业企业进行节能监察,对238家企业开展节能诊断服务。持续推动钢铁、建材、轻工、纺织等行业绿色升级改造,2021年以来,累计完成454个工业清洁生产技术改造项目,涵盖大气、水和土壤污染防治清洁生产改造、节能技术改造、资源综合利用、绿色制造智能化提升等多个领域。持续开展工业领域节能节水、降碳减污、能耗能效方面的标杆引领创建工作,推荐葛洲坝宜城水泥有限公司成功入选工信部2023年度工业绿色微电网典型应用场景与案例,全省唯一!推荐万洲电气成功中标“2024年工业节能诊断服务机构选聘项目”,全省唯一!

三是实施资源综合利用提质增效行动。进一步发挥国家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利用)产业示范基地、国家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试点城市作用,打造再制造和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链,加强废旧金属、废旧塑料等再生资源行业规范管理,培育综合利用骨干企业。同时加强磷石膏等工业固废的规模化、资源化的利用,积极拓展综合利用渠道。进一步聚焦钢铁、化工等重点用水行业,开展废水循环利用试点,实现工业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

四是着力培育绿色增长新动能。我们将进一步壮大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挥磷钒硅矿产资源优势,加快发展磷酸铁锂和储能电池产业、硅基新材料和光伏组件产业,同时推动在纺织、装备、食品、建材等传统行业开展数字化智能化的升级改造,大力推进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等工作。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工业资源循环利用和清洁生产水平提升,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走好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发展道路。

谢谢!

主持人尚进:

请继续提问,有请这位记者。

提问4.2023年以来,农业农村系统就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

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总农艺师庞成庆:

治理农业农村污染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任务,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近年来,襄阳市农业农村部门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高度重视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坚持推动农业农村绿色低碳发展,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多举措推进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成效明显。一是农药化肥减量增效成效显著。通过优化施肥方式、围绕“一控两减三基本”目标任务,切实推进了农药化肥减量增效。2023年化肥总投入约34.24万吨,对比2022年34.6万吨下降1.04%,截至目前,我市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到90.94%、绿色防控率达到56.78%、统防统治覆盖率为46.34%。二是秸秆综合利用成效明显。以减排降碳为重要抓手,大力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形成了“农用为主、多元利用、产业增效”的秸秆还田离田利用新格局。全市共有秸秆利用市场主体158家、秸秆粉碎还田机13586台,捡拾打捆机1994台,2023年全市秸秆利用率已达94.70%,农作物秸秆利用率、农作物秸秆装备数量、大型农作物秸秆市场利用主体建设等指标均处于全省前列。三是畜禽粪污治理成效显著。围绕装备配备和废弃物综合利用,开展畜禽养殖污染综合防治,目前全市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持续保持100%,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6.14%。

二、农业资源保护利用全面加强。一是始终保持“十年禁渔”高压态势,加强禁渔执法宣传、巡查和执法工作。自2021年实施十年禁渔起,全市累计开展执法行动1.5万余次,查处非法捕捞案件300余起,组织宣传12万余人次。二是强化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截至目前,我市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100%。三是持续开展农膜回收利用工作。推进农膜回收试点县建设,共申请加厚高强度地膜90万亩,全生物可降解地膜5万亩,获批资金3000万元。

三、农村人居环境持续向好。一是统筹推进“三美乡村”建设,全市深入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截至2023年底,全市初步建成6个标杆村、22个先进村、114个提升村,全年获批了南漳县全湾村、老河口市夏诗荷雨村2个省级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试点。二是推进农村厕所建改,开展农村户厕技术指导,全年建改农村户厕1.52万户,全市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4%。三是结合村庄清洁日,大力实施以“五清三建两管一改”为重点的村庄清洁行动,谷城县获批中央预算内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项目2000万元,襄州区《三大转变精准发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推进村庄清洁行动做法被农业农村部《农业农村情况交流》转发。

农业农村绿色发展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必然选择,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推进农药化肥减量化行动,着力提高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成效,健全完善秸秆收贮利用体系,守护汉江水清岸绿,多措并举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为建设美丽襄阳做出应有的贡献。

谢谢。

主持人尚进:

由于时间关系,今天的提问环节就到这里。感谢记者朋友们的提问和发布人的解答。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摄影:李旭晖

编辑:高杨

责编:刘澄芮 审核:杜红丽  终审:邹燕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