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樊战役(上)——“刀劈三关”兵临城下

薪火“襄”传    “史”志不渝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印发《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条例》进一步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推动全市上下学好党史、用好党史,从党的历史中级取智慧和力量,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之际,从2024年6月起,襄阳市史志研究中心与襄阳融媒体中心将持续推出《薪火“襄”传——襄阳党史故事》系列节目。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刀劈三关”兵临城下——襄樊战役(上)

在解放战争时期,襄阳发生了两次解放之战。本来,1948年7月16日,以襄樊战役的胜利,襄阳即宣告解放。但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主动撤出襄阳,进行战略转移不久,国民党残余部队便卷土重来,复进占襄阳时间长达数月。所以,1948年12月2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又发起了樊城战役,至1949年1月10日取得胜利。这两次战役取得伟大胜利的源起,还要从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的全局中,中原野战军刘(伯承)邓(小平)首长走的一着好棋说起。

1948年,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对于国共双方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一年,因为中共中央决定与国民党军展开大决战。当年7月,驻守襄阳的国民党第十五绥靖区中将司令康泽接到一个报告,他麾下驻守在老河口的163旅遭到了我军的突然袭击。而在此之前,我军在中原地区的主力兵团都集中于豫东会战前线,所以康泽一直认定,我军根本抽不出兵力前来袭扰。他做梦也想不到,这个突然袭击不但成功了,而且不仅仅是袭扰,而是刘伯承、邓小平两位首长亲自策划的夺取襄樊这盘大棋的先声。

中野6纵于7月2日凌晨出发,兵不卸甲,马不卸鞍,于当晚12时,击溃了国民党守军163旅,解放了老河口,打得康泽晕头转向。随后,我中野6纵与桐柏、陕南军区部队兵分两路直逼襄樊。襄阳城素来易守难攻,城北、城东紧邻汉水,有大江作天然防御,城南背倚群山为屏障,唯有城西是一条狭长走廊,但也在南面大山控制下,故有“华夏第一城池”“铁打的襄阳城”等美誉。兵家有云:欲攻襄阳,先取南山,山存则城存,山失则城亡。蒋介石也深谙此道,他电令康泽依山固守,消耗我军兵力,以等待援兵。康泽依照蒋介石训示,在城外南山上修筑了层层工事,城内修筑了无数碉楼地堡,把整座襄阳城守得如铁桶一般。

王近山司令员随即调整部署,命中野6纵17旅承担“刀劈三关”重任,而命陕南12旅继续佯攻山头,以牵制并迷惑敌人。7月8日黄昏,在四门火炮的配合下,17旅一鼓作气攻占琵琶山,劈开了第一关。9日傍晚,我军又开始向敌人主阵地真武山发起猛攻。由于战前细致侦察了敌军阵形,我突击排在20分钟内抢占了敌军残存工事,保障了我军主力向纵深挺进。战士们通过架设人梯,翻越墙头进入寺庙内,以投掷手榴弹、白刃格斗等方式,将守敌全部歼灭,至此,“刀劈第二关”取得成功。

于是,这位久经沙场、足智多谋的老将,想到了一个出奇制胜的良策。他命战士挖了一条很深的交通沟,从外围不断向铁佛寺逼近。在交通沟的掩护下,国民党的炮火失去了作用,只能眼睁睁看着解放军向前推进。我军战士则一边推进,一边排雷。至7月13日夜,李德生率部突然从地面、地下双路进攻,一举拿下铁佛寺,共俘敌百余人,而我军没有损失一兵一卒。至此,三关全部劈开。

来源:襄阳市史志研究中心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