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网评论员 吉莉
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党的二十大报告就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提出明确要求,作出重大部署。在今年6月2日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明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方志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进一步发挥地方志在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中的重要作用,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地方志是“一方之全史”,“一邑之典章文物,皆系于志”,记录当代、传承历史,是地方志最基本的功能和作用。秉笔直书、述而不论、存真求实的原则精神,使地方志成为一方土地上最广泛、最真实、最权威的信史。我们党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取得了世所罕见的伟大奇迹。所有这些,需要用作为“官书信史”的地方志完整而客观地记录下来。
坚定践行“为党立言、为国存史、为民修志”职责使命。首先要以无可辩驳的史实,论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和政治制度的必然性和合理性,用优秀地方志成果阐释好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其次,站稳人民立场,用地方志书写好我们这个时代广大人民群众的奋斗史,描绘好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图谱。还要推进《襄阳扶贫志》《襄阳全面小康志》、乡镇(街道)志、村(社区)志等编纂,忠实记录好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襄阳全市人民不懈奋斗的历程。
地方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利用地方志研究阐释优秀文化、彰显育人功能。历经2800年人世沧桑的襄阳,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襄阳是当之无愧的方志资源大省,蕴藏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富矿。数百部史志图书记录着襄阳的不平凡之路,见证了襄阳的历史性跨越。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明确了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的发展目标。站上新的历史起点,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更加需要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更好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激扬自信自强的精神力量,展现更加积极的历史担当。
强化襄阳旧志、史料文献开发利用,深入挖掘其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充分利用地方志成果,组织编纂红色历史、地方简史、地情概览等本土教材、地情读物,增强青少年爱党爱国爱乡情怀;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记录与宣传,讴歌社会发展大潮中涌现出来的 先进模范、感人事迹、智慧经验、创造精神,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准对接各类群体文化需求,提供更广、更优、更快的史志文化服务,让方志文化更好地发挥浸润人心、培根铸魂作用。
“国家有史,地方有志,家族有谱”,每一个村、每一个镇、每一代人都会把家乡的历史和自己的故事记录下来,地方志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瑰宝,也是增强国家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襄阳故事的重要载体。
补史之缺,参史之错。详史之略,续史之无。地方志作为我们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记述方式和承载形式,足以让优秀传统文化鲜活地展现在世人面前。提升襄阳地方志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更好地发挥其“存史、资政、育人”的功能,更好地彰显其独特魅力和社会价值,从而增强文化自信。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