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城胜概”昭明台

“襄阳好,第一是萧楼。

唐道南东横地出,

汉江西北接天流,

城郭画中收。”

清末襄阳名士、光绪《襄阳府志》总纂王万芳曾以“谢秋娘”词牌作《襄阳好》十首,为世人勾画了一幅他心中的“襄阳十景图”,而排名第一的便是“萧楼”。

昭明台。萧雨林 摄

萧楼

即昭明台

自古以来就是襄阳城的标志性建筑

被不少文人称为

“古城第一胜迹”

来历——

得名萧楼 却非原址

昭明台之名

源于南朝梁文学家萧统

萧统于齐和帝中兴元年(501年)九月

生于襄阳

其父萧衍曾作为南朝齐雍州刺史

驻守襄阳

其母为襄阳美女丁令光

公元502年

萧衍率兵讨伐萧宝卷

平定建业(今南京)

建立梁朝

是为梁武帝

萧统于天监元年十一月被立为太子

可惜30余岁未及即位便英年早逝

谥“昭明”

世称昭明太子

昭明太子像(资料图片)

如果说梁武帝萧衍尚武,萧统则是典型的“尚文”。史载萧统自幼酷爱读书,五岁出居东宫时已读《五经》。萧统一生最大的成就是主编《文选》,选编了先秦至梁以前各种文体的代表作品七百余篇,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文学作品选集,被后世称为《昭明文选》。虽然只是编选,但怎么选、为什么选,其中大有学问,以至后世形成了专门研究《昭明文选》的“选学”。昭明台也因此数次被命名为文选楼。

《昭明文选》(资料图片)

然而,据众多史家考证,真正的文选楼并不在襄阳。萧统从梁天监元年迁都建业,至大通年间,身为太子的萧统再未到过襄阳。

真正的昭明太子读书处

也被称为文选楼

则在扬州

因此

在襄阳

无论是历史上的文选楼

还是今天的昭明台

其实都属于纪念性建筑

而非原址

虽是纪念性建筑

但“文选”之说由来已久

明清地方府志均将其列入“古迹”卷中

吴肖 摄

变迁——

其迹甚古 其名屡更

昭明台在历史上除了文选楼

还有很多名字

如:南平楼、昭明楼

镇南楼、古高斋、山南东道楼等

因此清乾隆《襄阳府志》中称

“其迹甚古,其名屡更”

我市文史专家方莉曾专门撰文

讲述昭明台的前世今生

根据方莉所述,在唐代,昭明台一开始叫“文选楼”。唐吴从政《襄沔记》载:“文选楼在城内刺史院。”刺史院是当时襄州都督府治所。唐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分天下为十五道,每道置采访使。襄阳当时名襄州,属山南东道,其采访使治所就在襄阳,其监察区域包含了今天湖北中西部、重庆东部、湖南西北部的广大区域。因此,作为城中央地标性建筑的昭明台,后来自然被冠以管辖区域的名称,唐代著名书法家、文学家李阳冰为此题“山南东道”四个大字,勒于石上,这就有了“山南东道楼”之名。

韩旭 摄

南宋淳熙九年(1182年),礼部侍郎齐庆胄镇守襄阳时整理遗迹,并在原址复建,又改回“文选楼”之名。陈棋为此作《文选楼记》,记中称“得梁昭明高斋故址于谯门直西古城上”,这造成了关于昭明台的另一桩“公案”。高斋本是梁晋安王萧纲的治学之所,他于普通四年(523年)至中大通二年(530年)任雍州刺史时,曾招揽庾肩吾、刘孝威、江伯摇、孔敬通、申子悦、徐防等一批文学大家抄撰众籍,号称“高斋学士”。雍州为南朝时侨置州,其治所在襄阳,高斋故址在襄阳是确定无疑的。由于萧纲集高斋学士编撰典籍与太子萧统编《文选》一事有相似之处,二人又是兄弟,加上陈棋所说的高斋故址即谯门又相距不远,以致后人常常将二者混淆,昭明台也因此有了“古高斋”的别号。

南宋端平年间(1234年—1236年),襄阳失守,文选楼及李阳冰所题碑刻皆毁。

南宋淳祐十一年(1251年),京湖制置使李曾伯命副都统高达等率兵收复襄阳后,守臣程士元复建该楼,楼址稍有迁移,此后此楼就被“定位”于现址。

元至元五年(1268年),守将杨侯畦将此楼修葺一新,改名“南平楼”。明初又改为“钟鼓楼”,增设花楼于四角,置铜鼓刻漏,后又被题为“昭明文选楼”。嘉靖初,副使王佩改题为“镇南楼”,景陵人(今湖北天门)鲁铎为此作《镇南楼记》。万历初,知府万振孙又在北面题“昭明楼”。

清顺治年间(1644年—1661年),中都御史赵兆麟重建该楼,将其定名为“昭明台”,并作《昭明台记》勒于石上;又在道左立高斋石碑,以示区分。不过,乾隆年间的襄阳守道陈大文很是较真,他在《山南东道楼考》一文中直接提出襄阳文选楼之名是“附会无疑”,并在重修山南东道楼之后,重摹李阳冰的题字,勒之石上,并重新换上“山南东道”的匾额,想要“以正其名”。

也许是昭明太子编《文选》

一事太深入人心

使得昭明台的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为尊重历史

襄阳市于前几年在昭明台北侧

增挂“山南东道楼”匾额

展望——

登台观景 心舒目朗

历史上的昭明台

虽非真正的文选楼原址

却一直是历代文人心中公认的

“方城胜概”

(方城,指襄阳古城;概,是景象之意)

也是历朝历代襄阳城中观景之地

襄阳北街全景。卓兵 摄

正如陈棋在《文选楼记》中所说,登此楼时,但觉“心舒目朗,周览无碍”,远可观苍山秀色、烟霞杳霭;近可见市城雉堞、万瓦如鳞。所谓“山川高下之吞吐烟云,朝夕之变化,阅千载如一日者”,莫若此楼。鲁铎在《镇南楼记》中亦描绘了登楼景象:“霏霭朝收,穹宇夕霁。遥树畔天,山川疏朗。”

根据方莉所述,襄阳如今还留存有1949年以前的昭明台照片。当时,昭明台面向南的正面檐下,曾有“古昭明台”四字横额。台上建有两层五间飞檐立柱大厅,加台基共为三层,高约15米,大厅西檐下有木梯可达顶楼观景。

1940年,昭明台曾遭日机炸毁,之前曾是鄂北图书馆。1954年,襄阳以原台为基,在东、西侧建房,作为襄樊市图书馆。1973年夏,久雨导致昭明台东角塌陷,为保行人安全,只能全部平毁。

今天的昭明台是市政府于1990年筹资两千多万元重建的,历时三年完成,为高台基重檐歇山顶式三层阁楼,较好地继承了古昭明台“楼高三檐,岿然壮杰”的原貌。

昭明台于2008年被作为襄阳市博物馆向市民免费开放。如今,市博物馆新馆已经建成,昭明台未来作何用处,备受市民关注。对此,我市文史专家、“拾穗者”成员李俊勇建议,襄阳可以将历朝历代的《文选》版本搜齐,没有原版的可以作复印本。将所有版本陈列馆内,可以更好地彰显“文选楼”的本义,增添昭明台的文化内涵。

不少市民还提出,希望把昭明台打造成襄阳具有代表性的“观景台”,让游人能够“心舒目朗”地欣赏古城美景。最好是夜间也能开放,可以让游人感受襄阳古城夜景“回环璀璨,凿凿照人”的迷人景象。如此,昭明台必将成为襄阳新的网红打卡地。

襄阳北街夜色。韩起璞 摄

华灯初上

古城分外迷人

流光溢彩的灯光

让城墙上的楼阁尽显俊俏秀丽

如果想感受古城之美

一定要来昭明台

来源:襄宣在岘

责编:刘澄芮 审核:杜红丽  终审:周锴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