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11月29日,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在康涅狄格州的家中去世,享年100岁。
基辛格的咨询公司在一份声明中宣布基辛格去世一事,但没有给出基辛格的死因。
1923年,基辛格出生在德国菲尔特(Fürth),父亲路易斯在当地任教,与菲尔特的许多犹太家庭一样,在希特勒和纳粹党崛起之前,基辛格家族在社区中享有稳固的地位。
在基辛格生命的前15年里,他亲眼目睹了纳粹政权的崛起。1938年,基辛格一家——母亲、父亲和两个儿子——获准进入美国。15岁时,基辛格将他的名字从“海因茨”改为了“亨利”。
基辛格的学习生涯并非一帆风顺。在乔治华盛顿高中读完第一年后,由于家中不稳定的经济状况,他不得不在一家剃须刷工厂找了一份全职工作。但他仍没有放弃学习,白天工作,晚上参加夜校,并以这种方式获得了他的高中文凭。毕业后,他进入纽约城市学院学习会计,后于1943年应征入伍。
二战期间,基辛格在美国陆军服役,在20岁时成为了美国公民。受益于美国退伍军人法案,基辛格作为转校生来到了哈佛大学,从学士学位读到了博士学位。前亚美尼亚总统阿尔缅·萨尔基相(Armen Sarkissian)在《华尔街日报》上刊文指出,基辛格于1957年出版的《核武器与外交政策》一书使他成为领先的地缘战略家。在1960年出版的《选择的必要性》一书中,他详细阐述了对苏联武器“灵活反应”的想法,成为对肯尼迪政府外交政策最重要的外部影响之一。
1969年,尼克松任命基辛格为国家安全顾问。尼克松和基辛格进入白宫时,美国正深陷越战,巴黎和谈陷入僵局。“下周不可能再有危机,因为我的日程表已经排满了。”他这句著名的调侃反映了当时全球政治时局的动荡。美苏冷战、越战升温,基辛格的政治旅程机遇与风险共存。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飞往北京,寻求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这也为尼克松后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访华之旅奠定了基础。
1972年,尼克松总统在北京会见毛主席。这对世界政治来说无异于一场地震。基辛格和尼克松“打中国牌”的决定被广泛认为是促使苏联在军备限制谈判中加强合作的重要原因之一,这帮助基辛格促成了美苏之间的缓和政策。
同年10月,基辛格与越共领导人黎德寿起草了一份协议,当时距离美国总统大选只有几周时间,基辛格宣布“和平近在咫尺”。尼克松最后以49州的压倒性优势当选连任。次年1月,各方签署了《巴黎和平协定》。基辛格和黎德寿也因此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黎德寿拒绝领奖,基辛格则宣布,他将把奖金捐给在越南战争中阵亡或失踪的美国军人的子女。
来源:澎湃新闻
编辑:熊功洁
责编:刘澄芮 审核:杜红丽 终审:周锴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