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襄阳市委党校2023年秋季市直科长班(党群类)课题组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开发与应用,AI支持的工业机器人在现代制造产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增长。襄阳是全省工业机器人生产和应用的主要聚集区之一,具备发展工业机器人产业的扎实基础。近年来,襄阳秉承以“智高点”抢占“制高点”的思路,大力发展智能装备产业,已经形成了一批“众星捧月”的工业机器人产业集群。为了更好地激发襄阳产业发展新动能,促进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高端智能产业升级换代,加快打造“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国家级示范区”,课题组紧紧围绕襄阳工业机器人产业生态的优化问题展开了深入调研。
襄阳工业机器人产业起步早,产业氛围较好,工业基础好,市场空间较大,产业配套较齐,生态环境较好,有一定的产业创新基础,但是产业尚未形成规模,产业链环节缺失严重,产业链发展处于行业低端水平。
建议相关部门根据国家、湖北省机器人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发展意见,研究出台《襄阳市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和《襄阳市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实施意见》,明确襄阳市工业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发展措施等,推进产业标准体系建设,力争用五年时间建立核心零部件、整机制造、系统集成及应用全覆盖的产业链条,在襄阳打造出一个50亿元级的区域机器人产业集群,同时培育10家产值过亿元的骨干企业。
短期内,发挥工业基础优势,重点发展本体系统集成
工业机器人上游核心零部件和中游本体制造技术壁垒高,长期被外企垄断;下游系统集成技术难度较低,市场空间广阔。短期内要想得到较快发展,襄阳市应立足产业基础,重点在汽车及零部件、航空航天、轨道交通、电子信息、医药化工、农产品加工等领域,大力推进“机器换人”,制定相关激励措施,引导企业应用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对传统生产线或生产系统进行技术改造,着力解决重复劳动、劳动强度大、安全生产等问题。每年重点支持打造10家左右效果突出、带动性强、关联度高的典型应用示范企业,促进机器人应用的示范推广。
一方面,加大系统集成供应商招商引资力度。在工业机器人应用最早、应用量最大的汽车制造业,从零部件加工、上下料、物流搬运等汽车制造产业链的前后端介入;在劳动密集度较高的3C等行业,支持更高性价比工业机器人的研制、应用示范和产业化;在建材、轻工、医药等其他量大面广的制造业细分领域逐步推进示范应用,让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积极投入到以工业机器人为代表的工业自动化、智能化改造中来。
另一方面,支持现有系统集成企业做大做强。发展喷涂机器人系统集成及应用,建议围绕汽车零部件行业,支持湖北安拓普智能装备有限公司等企业发展喷涂机器人,短期辐射襄阳及周边汽车零部件加工企业,中长期拓展到高铁部件及车体、飞机部件及机身的喷涂。发展打磨机器人系统集成及应用,建议围绕刹车片行业,依托枣阳摩擦材料产业集群,支持以湖北贽丰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为代表的企业发展焊接、打磨、搬运机器人,要通过市经信局、市市场监管局、市生态环境局等共同研究建立襄阳市刹车片行业智能化和无尘化转型升级标准,对符合标准的转型升级工厂予以补贴,引导襄阳市飞龙摩擦、兴亚、群益、龙运等骨干企业“机器换人”。
长远看,立足自主创新,突破发展核心零部件和本体制造
重点挖掘和培育本土创新资源。一是发展精密减速器。减速器是工业机器人最重要的零部件,占工业机器人生产成本的30%以上,目前襄阳市清华大学天津高端装备院在此方面取得重大研究进展,其自主研发的高重合度内啮合齿轮传动RV减速机相关技术指标具有国际竞争优势,该技术成熟后即可在机器人、风电等领域广泛应用,将大量替代进口产品。二是发展专用工业机器人。湖北文理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副院长王中任团队自主研发设计的智能管道焊接机器人,可达国际先进水平和部分国际领先水平。三是发展重载机器人。目前,襄阳市多轴工业机器人均从国外进口、外地采购,襄阳市誉德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在我国砖瓦装备自动化领域排名第二。建议市科技局、汉江国投、相关城区等对各自领域内类似的科研成果和技术储备进行系统梳理,有针对性地组织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活动,支持企业与高校共同成立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同时对初创型科研项目提供一定规模的产投基金,加强政府、企业、高校协同攻关,加快成果转化,形成生产力。
积极引进自主创新能力强的骨干企业。一是积极引进核心零部件代表企业。建议将核心零部件作为招商引资重点方向,同时把技术的先进性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二是引进协作机器人企业。建议借鉴丹麦欧登塞“进行私域定制,占领细分市场”的发展经验,依托襄阳市工业应用场景丰富的优势,在实施“机器换人”过程中,搭建多元化的协作机器人测试场景,为协作机器人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中长期,着力培育襄阳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公共服务体系
建设公共平台。鼓励企业或第三方机构新建机器人公共技术平台,积极对接国、省公共技术平台创新能力发展规划及政策,重点围绕机器人系统集成、设计、制造、试验检测等核心技术以及精密减速器、伺服电机、驱动器和控制器等机器人关键零部件核心技术研发领域,支持襄阳市机器人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建设。
加快人才集聚。积极引进国内外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专业人才、领军人才、高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来襄阳市创业、就业,推进襄阳市机器人产业发展。在“隆中人才计划”中按有关规定组织开展机器人产业人才评选、表彰、奖励活动,积极培育、引进机器人产业高层次人才,形成具有竞争力的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的体制机制。
开展技能培训。针对襄阳本地产业发展实际,重点培养机器人应用型人才。湖北贽丰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的3D数字孪生虚实互控系统是国内率先产业化的智能工厂数字化系统,能有效解决智能制造行业人才实训的痛点,目前已在上海临港基地建立示范,同时向全国推广。建议本地各职业学校与该公司开展合作共建,有效提升襄阳智能制造复合型高技能人才上岗能力。
(课题组成员:李桂艳 赵朝飞 毛剑涛 吴建明 黄长文)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