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苏咏襄阳


蓝天白云下的岘首山。全媒体首席记者 杨东 摄

世标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这里的“父子”说的是北宋时期文坛上赫赫有名的三苏:苏洵和他的两个儿子苏轼、苏辙。苏洵深沉,苏轼有趣,苏辙内敛。三苏除了文章外,还擅长诗词,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只是因为苏轼的光芒太过耀眼,苏洵、苏辙的诗作反而显得不那么突出。他们父子三人都到过襄阳,写下了不少关于襄阳的诗篇。

苏洵是大器晚成的代表性励志人物,上了《三字经》:“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苏洵年少时不好读书,喜欢四处侠游,后来才发愤,终有所成。北宋嘉祐元年,47岁的苏洵带着苏轼、苏辙进京应试,他的文章受到欧阳修的赞赏和推荐,一时间名声大噪。第二年,苏轼、苏辙兄弟二人同榜应试及第,更是轰动京师。皇帝宋仁宗看了他俩的试卷后,也是大加赞赏。苏洵虽然有了名声,但并没有求得一官半职,心灰意冷,遂返回眉州,料理亡妻后事。三年后,苏洵带着两个儿子二次赴京,经过襄阳时,登上秀美岘山,俯瞰滔滔汉水,凭吊名胜古迹,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襄阳怀古》。

我行襄阳野,山色向人明。

何以洗怀抱,悠哉汉水清。

辽辽岘山道,千载几人行。

踏尽山上土,山腰为之平。

道逢堕泪碣,不觉涕亦零。

借问羊叔子,何异葛孔明。

今人固已远,谁识前辈情。

朅来万山下,潭水转相萦。

水深不见底,中有杜预铭。

潭水竟未涸,后世自知名。

成功本无敌,好誉真儒生。

自从三子亡,草中无豪英。

聊登岘山首,泪与汉流倾。

在苏洵眼中,襄阳的山色使人心明眼亮,清澈的汉水可以洗尽胸中的烦恼。诗中说到了襄阳的三个名人,羊祜、诸葛亮、杜预。他漫步岘山之中,看到了堕泪碑,想起了爱民如子的西晋征南大将军羊祜,不觉流下了眼泪,心中暗暗向羊祜发问:你与在襄阳隐居的诸葛亮一样,都建立了盖世的功业,你们有什么不一样的吗?来到有“上岘”之称的万山,山脚下的江水萦绕,沉碑潭水深不见底,那下面应该有杜预沉下去的石碑,潭水没有干涸,后世已知杜预的大名。已成就了那么大的功业,还那么在乎名声,看来好誉真是儒生之为啊!自从羊祜、诸葛亮、杜预这三个英雄人物去世之后,朝野就少有豪杰产生了,登上岘山顶,想到自己年过半百,还没有建功立业,不禁伤感,泪水如江水一样流淌。

苏洵触景生情的感受,是他远大的人生抱负难以实现的懊恼,更是二度赴京的殷切期望,在襄阳,在岘山上,在汉水边,苏洵得到了精神上的解脱。不久之后,苏洵得到朝廷的任用,担任秘书省试校书郎等职,苏轼和苏辙也分别得到任职,父子三人开启了从政为官的仕途生涯。

苏轼除了写《隆中》这首诗,表达对诸葛亮的崇敬之外,还写了不少诗篇,对襄阳大加赞誉。苏轼与父亲、弟弟一起路过襄阳,在这“山水观形胜”之地,自然也是诗兴大发,写了三首《襄阳古乐府》,其中有一篇《襄阳乐》。

使君未来襄阳愁,提戈入市裹毡裘。

自从毡裘南渡沔,襄阳无事多春游。

襄阳春游乐何许,岘山之阳汉江浦。

使君朱旆来翻翻,人道使君似羊杜。

道边逢人问洛阳,中原苦战春田荒。

北人闻道襄阳乐,目送飞鸿应断肠。

苏轼诗中提到的“使君”,指的是南朝宋的雍州刺史、襄阳太守刘道产。当时的雍州以襄阳为中心和治所。在刘道产的治理下,先后叛乱、不接受朝廷治理的人,一概顺从,都到汉水一带居住,百姓安居乐业。襄阳太平无事了,人们可以春游消闲了,春游最喜欢去的是岘山之南、汉水之滨。人们看到刘太守的旗帜,都说使君是像羊祜、杜预一样的好官。而那时的洛阳却是战乱不断,田园荒芜,民不聊生,听说襄阳这个地方安定祥和,北方的人望着大雁,伤心啊!那个时期的襄阳,跟刘表治下的襄阳有些类似,都是战火频仍的乱世中难得的一块净土,是人们羡慕的平安之地。

此时的苏轼,年方23岁,正是少年得志、意气风发之时,目睹了襄阳之地的平安快乐,憧憬着大好前程,心中想着要做羊祜、杜预、刘道产这样的好官,可谁又能想到以后仕途艰辛,宦海浮沉,几遭贬谪,差点命丧乌台,好在他天性乐观,初心如磐,没有被磨难压倒,反而留下了“苏堤”这样的政绩,留下了数不清的诗词歌赋,为中华文化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在《襄阳乐》中赞扬刘道产的德政,借古喻今,表达自己造福一方的志向、心系天下苍生的本心,这种高贵的品质,无论何时,都有现实意义。

苏辙也写了两首《襄阳古乐府》,其中有一首也叫《襄阳乐》。苏辙写诗以兄长为榜样,但风格朴实,文采稍逊。兄弟俩唱和诗很多,著名的“雪泥鸿爪”就由唱和而来。

谁言襄阳苦,歌者乐襄阳。

太守刘公子,千年未可忘。

刘公一去岁时改,惟有州南汉水长。

汉水南流岘山碧,种稻耕田泥没尺。

里人种麦满高原,长使越人耕大泽。

泽中多水原上乾,越人为种楚人食。

火耕水耨古常然,汉水鱼多去满船。

长有行人知此乐,来买槎头缩项鳊。

苏辙的《襄阳乐》与兄长苏轼比起来,更加朴实无华,更具生活气息。诗中描写汉水边上百姓安居乐业、种田捕鱼的生活场景,从一个侧面赞扬了刘太守造福一方的政绩,也赞扬了襄阳的安定生活。苏辙诗中的太守刘公子,与兄长所说的是同一个人,正是刘道产,只是斯人已逝,过了近千年,人们还在缅怀他的功绩。岁月如梭,世道变迁,物是人非,只有襄阳城南的汉水依旧流淌不息,不说襄阳之苦,诗人还是以襄阳为乐。当地人在高处旱地上种植小麦,南方来的人种水田,人们种水田用古法,烧去杂草,灌水种稻谷,楚人以稻米为主食。汉水盛产鱼虾,人们知道汉水鱼的鲜美,都来买一种叫槎头缩项鳊的鱼。

槎头缩项鳊是襄阳特产,产于汉水,味道鲜美,久负盛名。习凿齿《襄阳耆旧记》记载:“岘山下汉水中出鳊鱼,味极肥而美,襄阳人采捕,遂以槎断水,因谓之槎头缩项鳊。”孟浩然住在汉江边,就特别爱吃这种鱼,曾有诗曰:“梅花残腊月,柳色半春天。鸟泊随阳雁,鱼藏缩项鳊。停杯问山简,何似习池边。”(《冬至后过吴张二子檀溪别业》)在襄阳隐居的皮日休,专门写诗给他弟弟,说他之所以要在襄阳隐居,就是因为喜欢吃这种鱼,“殷勤莫笑襄阳住,为爱南溪缩项鳊。”(《送从弟皮崇归复州》)号“醉翁”的欧阳修,也有诗赞曰:“磊落金盘烂璘璘,槎头缩项昔所闻。”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