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军供站:迎难而上解军忧 不远千里送锦旗

近日,驻广东湛江海军某部派员奔波1500公里专程为襄阳市军供站送来了一面“热情服务显高效 心系部队暖人心”的锦旗,感谢军供站在保障服务该部时克服重重困难,完成了几乎不可能完成的军供任务。

“我们已经在路上十天了,连续两天没有吃到热饭热菜,车还要在襄阳停靠12个小时,马上就要断粮断水了,请给我们提供一顿热乎饭,还要帮我们采购自热米饭、方便面、矿泉水等物资……”一个周日的早晨,襄阳市军供站接到部队就餐供应通报。值班人员联系铁路军运员及襄阳军代室得知,该趟军列是挂在货车尾部的零星军列,不能停靠在军供站专用站台,只能停靠在襄北编组站核心地段,保障途中需跨越的铁路时有客车、货车及编组溜车快速通过,安全隐患十分突出。按照有关规定,该区域范围停靠的军列本不属于军供站保障范围之内。

考虑到战士们缺粮少水、忍饥挨饿、迫切待援,襄阳军供人当即决定,必须想尽千方百计,迎难而上,打破军供保障“禁区”,坚决完成好这次异常艰巨、困难重重的任务。

军供站紧急召集在家休息的干部职工火速集结到位,采购、烹饪、化验、分餐、打包、装车……一环扣一环,高效有序,虽然保障数量大,但前后仅用了三个小时。此时已近中午12点半,保障人员不惧高温,启动送餐车、保障指挥车一并出动,以最快的速度将饭菜及物资送到预定位置。可是来到现场,看到数十条铁轨间隔不到1分钟就有一列列编组溜车飞快滑下,想要在溜车间隙将物资快速传送给官兵实在是难上加难时,运输顿时陷入了困境。保障人员和部队官兵虽只间隔百余米的距离,却有咫尺天涯之感……

面对这种情况,保障人员紧急联系列车军运员寻找新的保障线路。对方回复到,仅有一个办法可以一试,但风险依然很大。保障人员顾不得太多考虑,只要有一线希望,就绝不放弃。最后在军运员协助下,供应车辆绕道铁路外包线,开到离停靠军列较近的隔离院墙栅栏处。可是新的问题又产生了,院墙栅栏加上上面的铁丝网近三米高,饭菜举不了那么高,怎么递交给官兵呢?正在此时,看到一辆路过的电三轮,大家灵机一动:可以站在电三轮上递东西呀!一听说是给部队送餐要借用他的电三轮,开车的大叔毫不犹豫地答应,并自豪地说,“我家孩子也在当兵!”

站在电三轮上,为了便于传递物资,保障人员在铁路部门许可下拆除院墙栅栏上方的铁丝网。没有携带拆除工具,就动手直接上,有些同志的手被划破了,鲜血直流……可他们不管不顾,快速打通了一条两三米宽的“保障通道”。保障人员将物资由卡车传到电三轮,由电三轮传给站内官兵,一箱箱、一件件……一卡车的热饭热菜、方便食品、矿泉水等物资,就这样传递过院墙栅栏,交到部队官兵手中。运送期间,还有三趟客车和一列货车沿着铁轨以八九十公里的时速呼啸而过,每每此时,负责观察安全的人员总是提前大声疾呼,让正在搬运物资的部队官兵停止搬运,躲避列车……

尽管一波三折,保障人员仍然克服种种困难,圆满完成了这次保障任务,直到部队官兵吃上热乎乎的饭菜时,保障人员心里才松了一口气,此时已是下午两点多了,大家也感觉到又饿又累……

军列驶离襄阳后,部队官兵在途中仍多次通过微信感谢襄阳军供人的担当和奉献:“危难之处显身手,感谢军供站在我们困难时刻的及时保障!”“学习军供站迎难而上的精神,在部队苦练本领,报效祖国!”

这面锦旗承载了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赓续了一份千里之外的军民情,它不仅仅是部队官兵对襄阳军供工作的认可,更是一种鞭策,激励着襄阳军供人更好地“为部队服务、为国防建设服务”,为襄阳市“双拥模范城”建设添光增彩。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

首席记者:汪洋

编辑:杨襄宜 | 校对:黄娟

责编:郑海 | 审核:周嘉宾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