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各地各单位2022年度奋进清单发布!

编者按: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九次、十次全会精神,推动市第十四次党代会各项工作落实落地,市委、市政府以“跑好第一棒、奋进新征程”为主题,在全市开展作风建设“奋进年”活动。

提振精气神,奋进谋发展。我市各地各单位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以“奋进年”为契机,紧密结合“两争一出”工作要求,建立年度奋进清单,明确工作任务、细化工作举措,以思想破冰引领发展突围,以干在实处推动走在前列,项目化工程化具体化推进“五城共建”,努力为加快建设美丽襄阳、率先实现绿色崛起以及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胜利召开。

襄阳市作风办推出各地各单位奋进清单,激励全市上下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工作要求上来,奋力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迈向更高水平,加快提升襄阳在全国、全省发展格局中的竞争力、影响力。

枣阳市

全力向实现全国百强再进位奋进。在“襄十随神”城市群、“襄随南”毗邻地区构筑区域性产业中心、旅游集散中心、科技创新中心、交通物流中心、消费中心、教育中心、医疗中心,建成名副其实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实施“千亿工业、百亿产业、百亿企业”计划,打造制造业、农业、服务业“7+5+2”产业链集群。实施“延链补链强链”行动,开展上下游项目精准“填空”招商,力争引进亿元以上工业项目110个,实际到位资金450亿元以上。实施“企业成长”行动,支持立晋、海立美达、港利等“链主”企业做大做强,产值亿元以上企业达到180家,在全国百强排名中争先进位。全力向增强科技创新硬实力奋进。加大招校引院力度,加快推进枣阳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和园区标准化建设,大力推进“数字赋能、技改提能、制造焕新”,推动更多政策、平台、项目和技术在枣阳先行先试、落地布局,争创全省科技创新先进县(市、区)。大力实施创新企业提升行动,力争全年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160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50家,全市研发经费投入突破10亿元。全力向打造营商环境升级版奋进。深化“放管服”改革、“两网”改革,全面落实“非禁即入”。压缩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间,新建工业项目全面推行“净地”出让、“标准地”出让,实现“拿地即开工”“交地即发证”。“市民之家”项目快速推进、投入使用,实现“只进一扇门、办结所有事”。持续开展“百名干部进百企”“评单位、评局长、评股长”涉企服务作风评议等活动,抓好营商环境正反两方面典型。全力向推动城镇功能大提质奋进。高标准完成新一轮城市规划修编,加快完善城市功能,实施建设路、西环四路等10余条新改建道路工程,打通“断头路”,畅通“微循环”。完成66个老旧小区、60条背街小巷改造,新建“口袋公园”5处,积极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深入推动“擦亮小城镇”三年行动。推进316国道东段、234国道吴店段镇区外环改造。全力向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奋进。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14.45万亩,力争粮食总产量达到25亿斤以上,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1.5万亩,生猪出栏120万头。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县项目,新改建农村户厕1764座,切实抓好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新改建农村公路310公里,其中提档升级160公里,积极创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启动邢川水厂等5处农村饮水安全提升工程,解决16.2万人饮水难题。全力向提高公共服务满意度奋进。完成市二实小教学楼、市二中教学楼、新职教中心学校等8个重点教育项目建设。新增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学位1470个,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持续开展“帝乡大舞台”、文化“三下乡”活动,加快市级文体场馆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深入推进健康枣阳建设,积极实施市一医院感染疾病大楼、资山卫生院门诊病房楼等建设,补强公共卫生体系短板,争创国家卫生城市。

宜城市

奋力抓好招商引资。优化招商体制机制,坚持“内招”与“外招”并举,实施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点题招商,加快推进园区、城区存量资产“二次招商”,力争全年引进亿元以上项目100个,5亿元以上项目15个,签约投资额400亿元。奋力推进项目建设。狠抓项目调度与服务,健全完善“四个一”工作机制,做实“百名干部进百企”活动,落实“三集中”等项目建设推进机制,力争全年新开工项目50个、竣工(投产)项目40个,新进规企业15家。奋力推进园区发展。举全市之力支持经济开发区“二次创业”,理顺园区体制机制,实行“一区多园”管理;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及配套服务短板,推进雷河中学迁建及襄阳(宜城)精细化工园区安全防护区域内居民搬迁,加强安全管控,把园区安全风险等级降至C级,打造合规园区。奋力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扎实推进“一网通办、一窗通办、一事联办、跨省通办”,推进“无申请兑现”向更多事项延伸。加强区域性统一评价结果运用。全面落实轻微违法行为“首违不罚”清单制度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建立“审批+监管+执法+信用”闭环机制,当好金牌“店小二”。奋力推进乡村振兴。坚决守住国家粮食安全底线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新建高标准农田7.58万亩,开展8.2万亩全域国土综合整治项目。坚持以工业化思维抓农业,全面实施十大重点农业产业链壮大工程,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不断扩大宜城米、宜城大虾、流水西瓜等公共品牌影响力。深化农村领域改革,激活发展动能。奋力提升城市功能。完善城市功能配套,加快老旧小区改造,探索“双网格”管理模式。升级改造数字城管,加快实现城市治理“一网统管”。推动城市排污排涝系统升级改造。提升基础设施联通水平,加快推进汉江雅口航运枢纽、襄阳(小河)新港、襄荆高铁宜城站、疏港铁路及多式联运物流中心、汉江二桥、G207西移、S217改建等项目建设。奋力办好民生实事。扩大就业水平;实施教育、养老、医疗、住房、供水等民生领域2022年度十大重点民生项目。

南漳县

补齐短板“美乡村”。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持续推进第三批109个村“两基”补短板强弱项建设。扎实推进“七堆”革命,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以村为单位开展“美丽庭院”“卫生农户”创建评选工作,落实长效机制。

技改升级“强工业”。持续推进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实施“制造焕新”行动,加大项目入库力度,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力争全年技改项目入库达到35个,备案总投资达到50亿元,技改投资同比增长15%。

跑部进厅“争投资”。加大跑部进厅力度,按照全年争项争资总量不低于1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增幅达到12%的目标,扩大有效投资,强化要素保障,对上争取政策,实行月调度通报制度,落实争项争资考核奖励机制。

全力以赴“保供水”。扎实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科学高效实施武安镇安全饮水工程,保障群众饮水安全。

多措并举“保畅通”。加快推进民生工程项目建设,完成县乡道改造40公里、路网延伸连通工程80公里、村级道路提档升级30公里、新建桥梁6座、候车亭47个,畅通群众出行。

保康县

提升美丽乡村新风貌。围绕美丽乡村建设行动,巩固提升全县6条美丽乡村示范线,高标准新建20个美丽乡村示范点,完成“两基”补短板强弱项建设年度任务。

增强项目建设新质效。围绕文化旅游、新型工业、森林康养、现代农业等重点领域,积极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推进全县313个(投资500万元以上)重点项目建设,确保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91亿元。

争取招商引资新突破。研究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招商引资工作的实施意见》,优化创新招商引资激励方式,规范健全工作流程机制,充实招商引资项目储备,2022年实际到位资金增速10%以上,力争完成191.4亿元目标任务。

巩固平安保康新品牌。围绕巩固提升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县品牌,常态化开展基层矛盾纠纷排查工作,充分运用“四种途径”化解各类矛盾纠纷,深入开展重复信访专项治理,落实县领导包保和专班稳控机制,化解一批长期积累的信访案件,使群众对解决矛盾纠纷成效评价指数高于68%,群众安全感指数达到97%以上。

打造政务服务新样板。持续深化“证照分离”改革,力争取消审批、审批改备案、实行告知承诺的事项达到50项以上;全面推行“一窗通办”“跨省通办”,推进19项“一业一证”事项改革落实落地,乡镇(社区)政务服务中心实现事项100%入驻并采用综合窗口模式提供服务。

谷城县

做大做强工业企业,为冲刺全国县域经济百强提供坚实支撑。全力打造汉江流域和全省工业强县、农业特县、旅游热县、生态美县、健康名县五张名片,奋力冲刺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全力服务工业企业扩大规模,积极为工业企业“新进规”创造条件,工业企业“新进规”达到15家以上。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确保招商引资处于全市领先位次。紧盯打造工业强县、实现绿色崛起、建设美丽谷城目标,全面完成2022年度招商引资目标任务,签约项目正式合同投资额增幅达到10%,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增幅达到10%,工业项目正式合同投资额增幅达到10%,工业项目实际到位资金增幅达到10%。

高质量完成化工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园区高质量发展。全力服务保障吉利谷城“硅谷”等重点项目,打响吉利谷城“硅谷”公用品牌,打造招商引资和优化营商环境标杆项目。完成化工园区建设一路及延伸段、工业二路、工业三路、世纪大道、污水处理站和加压泵站建设。

推动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村公路提档升级,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完成县乡道路建设20公里,乡村路网连通延伸工程90公里,提档升级120公里。

扩大普惠性幼儿园学位供给,加强健康养老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提升民生服务水平。新改扩建公办幼儿园6所,计划新增学位1000个。新建谷城县颐寿园养老中心,建筑面积1.33万平方米。

老河口市

全力推进招商引资。强化提升招商引资“一号工程”,发挥7个产业链链长、7个驻外招商站作用,力争招商引资新签约项目145个以上;大力引进和培育头部企业、隐形冠军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力争新增规上企业41家。

突出抓好项目建设。树立“项目为王”鲜明导向,夯实省级高新区建设基础,以创建国家级高新区为目标,推进“一区多园”改革;确保纳入路线图管理的重点项目超过120个,加快中力电动叉车老河口基地、牧原200万头生猪屠宰、G316河谷汉江公路大桥等重大项目建设。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提升“一网通办”能力、提高“一网统管”质效、开展“五证同发”改革,推行综合受理、并联审批、容缺审批、不见面审批;扩面“无申请兑现”,推动54个高频事项实现“无人干预自动审批”;发挥非公有制企业投诉服务中心作用,助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切实增进民生福祉。持续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开展老旧小区、背街小巷、“口袋公园”等基础设施补短板行动;扎实推进影响群众健康突出问题“323”攻坚行动,推进孕产妇“围检”、“两癌”筛查全覆盖,建设11个急救站点;提升校园安全水平,实现70所公办学校视频监控全覆盖;治理城区黑臭水体,推进龙虎沟清淤疏浚及雨污分流。

加快推进乡村振兴。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巩固提升30个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成果;深入实施“两回两带”工程,培育乡村振兴人才;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加速生猪、牛羊、特色淡水产品、水果全产业链发展,力争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以上的村占比达到75%。

襄州区

加大招商力度。围绕全区主导产业、四大传统支柱产业,通过做大头部企业招商、做精主导产业招商、做活区域驻点招商等方式,2022年力争引进亿元以上重点投资项目90个,引进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及上市公司5个。

创建全省科技创新先进县(市、区)。高品质培育科技创新主体,开展服务高新技术企业“春晓行动”,促进企业主体发展壮大;高标准建设科技创新平台,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共同组建科技研发和创新创业平台。

加强凤凰咀遗址建设。为进一步保护宣传凤凰咀遗址,提升襄州文化内涵,提高襄州知名度,建成凤凰咀文物陈列馆;启动凤凰咀遗址公园游客服务中心、生态停车场项目建设。

推进民生教育工程。完成区十中、区十一中及龙王镇赵集小学附属园、双沟镇第三幼儿园2所普惠性幼儿园建设,切实解决群众入学难问题。

打造城区绿化工程。改善人民福祉,扎实办好民生实事,新建城市“口袋公园”5个,选取电务路口、钻石大道海天加油站西口、襄阳大道与钻石大道交叉口、605地质工程局、荣华路与卧龙路交叉口5处地址,新增城市绿地30万平方米,其中“一江两河”项目25万平方米、公共部分绿化3万平方米、城市“口袋公园”2万平方米。

襄城区

擦亮襄城营商环境的金字招牌。加大对企业发展的支持力度,继续完善实施襄城区《支持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试行)》。强化区“四大家”领导和区直单位“双包保”服务机制。推进“拿地即开工”“无申请兑现”。全面落实“一网通办、一窗通办、一事联办、跨区通办”,推动事项跨部门、跨层级、跨地区流转。

开展“四大重点城建项目”攻坚行动。加快完成襄水岸线、庞公新区等项目征迁工作,确保按时清零腾地。积极推进岘山城市中央公园建设。全面落实《襄阳古城保护与发展三年提升计划(2021-2023年)》,在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基础上,积极实施古城文物保护、功能完善、旅游设施配套工程,推进非古城功能疏解。

以开发区转型升级为引领补链强链。推进医药、现代化工、装备制造产业链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供需对接,高质量推进强链、壮链、补链、拓链、护链,打造上下融通、协同发展的全产业链发展生态,加力实施产业空间升级配套工程,争创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保障和改善民生满足人民群众新期盼。完成26个老旧小区改造。完成7条背街小巷整治。建成城区首家区级图书馆。完成庞公学校建设,9月投入使用。新开办3所公办幼儿园。完成区老年人养护中心建设并投入使用。持续开展就业服务专项行动,统筹抓好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社区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三方联动”机制,提升城市社区治理水平。

强力推进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全年新上技改扩能项目10个以上,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0家以上,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家以上。聚焦医药、现代化工、装备制造、文化旅游、农产品深加工、现代服务等重点产业,突出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强化专业招商,力争引进亿元以上项目20个。全力以赴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强化重点项目包保服务,获批省市级重点项目13个以上,完成投资27.5亿元。

樊城区

全力推进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全年引进投资亿元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30个,签约项目合同正式投资额446.3亿元,工业项目合同投资额245.9亿元。全力做好樊城滨江商务带、三川众创城智慧产业园等2022年全区重点项目建设协调服务工作,力争实现全年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18个,新竣工亿元以上项目15个。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巩固“一网通办”百日攻坚成果,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实现区级申请材料比全量材料缩减20%以上,办结时限较法定时限缩减70%以上,区级可网办事项比例达到90%以上。全面落实“证照分离”“一业一证”改革,进一步持续推进照后减证和简化审批,取消审批、审批改备案、实行告知承诺事项达到90项以上。推动首批19个行业“一业一证”改革落地见效。

深化美丽乡村建设。高质量完成第三批32个村“两基”补短板强弱项建设和87个涉农村(居)亮化工程。全面完成“四好农村路”提档升级改建项目22公里,新建桥梁4座。完成金牛田园综合体、黄龙堰田园综合体2个乡村振兴专项债一期项目建设任务。

强力推动矛盾化解。推动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多元共治、社会参与”的矛盾多元化解工作格局,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行动,力争矛盾纠纷调解率100%,调解成功率达95%以上。以“减存量、控增量、防变量”为目标,打好信访大起底、大化解攻坚战,完成信访积案化解56件。

扎实办好民生实事。全面落实稳定和扩大就业政策,全年城镇新增就业6000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就业创业培训2000人。改造中心城区老旧小区60个,对8条路面破损严重、排水管网老化的背街小巷进行改造。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新建扩建义务教育学校1所,增加学位500个。为10个村(社区)配送体育设施,开展市民大讲堂活动12场,开展文化惠民演出活动30场。

高新区

争先进位作贡献。全力当好襄阳高质量发展的“火车头”,持续巩固在全国169家国家级高新区中的地位,并不断争先进位,助力襄阳GDP冲刺6000亿元,在全市加快建设美丽襄阳、率先实现绿色崛起中贡献高新力量、展现高新担当。

改革创新激活力。充分发挥自贸片区先试先行优势,坚持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力争再复制推广一批制度创新典型案例;加快科技城建设,持续抓好招校引院,强化创新主体培育,确保“双创”生态不断优化。

优化服务解难题。抓实党工委领导“链长制”、企业包保制、项目秘书制,常态化开展“刀刃向内找问题”大调研活动,收集梳理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难题,以遗留问题化解效果,树立政府良好形象。

心系民生担使命。紧盯群众的揪心事、烦心事、愁心事,加大民生投入,加强民生保障,全面完成政府民生实事,切实解决教育、医疗、养老、文化等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难点问题,确保民生福祉不断提升。

东津新区(经开区)

在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中奋进。着眼完善科学城、文旅城市政基础设施,齐心协力唱好“双城记”,建设新东津。重点服务华侨城儿童公园及华侨城北片区开发地块、襄阳云谷周边城市支路、华中农业大学襄阳现代农业研究院(校区)周边配套道路建设,包含排水工程、交通工程、照明工程、电力工程、电信工程、绿化工程等,严格项目管理,要求施工单位倒排工期,日战夜突,全力以赴加快项目进度,高质高效完成建设任务。

在加强招商引资中奋进。围绕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数字经济、文化创意谋划一批“引爆型”“补链型”企业,5支驻外招商分队驻点招商,争取引进头部企业或瞪羚企业1—2家,在以商招商、产业优势招商的基础上探索引进中介机构、襄阳籍名人开展招商,聚焦瞪羚产业,紧盯征地类大项目、头部项目,瞄准世界500强、中国100强、上市公司等头部企业,形成“大招商、招大商”局面,全年完成招商引资项目合同投资额580亿元,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271.5亿元,同比增长超过10%。

在谋划全区重点项目中奋进。申报省市级重点项目8个,总投资409.2亿元,年度计划投资42.2亿元,其中省级重点项目5个、市级重点项目3个。推动全区重点项目建设,按月进行调度,确保项目应开尽开,投资数据应报尽报;协调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的难点堵点问题,确保今年底完成全年投资目标。

在全力打造“津事今办”服务品牌中奋进。持续巩固“一网通办”百日攻坚成果,为“两城三攻坚”提供政务要素支撑,围绕企业群众期盼,开展“四大行动”,力争用最低的成本、最快的速度把服务企业和群众的事项办理好,开展政务服务事项扩领行动、政务服务“指尖行动”、“一业一证”改革行动和工建改革提效行动,不断提升“掌上办”便捷度,实行“一次告知、一表申请、一窗受理、一次核查、一并审批、一证准营”,助推项目建设“加速度”。

在提高社区治理水平中奋进。坚持党建引领,以创建全省乃至全国示范社区为抓手,形成自己的党建引领品牌和工作亮点。不断完善社区服务设施,设置小区“红色驿站”。规范管理党员,巩固拓展“双报到”活动、党员星级管理成果,引导党员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打造共驻共建共享新型社区。在服务居民上下功夫,依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主阵地,形成“一中心多站点”的服务网络,通过服务进社区、服务进小区、服务进楼栋,实现智慧化社区建设。

鱼梁洲经济开发区

加快创建全省近零碳排放示范区。完成EOD(生态环境导向开发)模式试点申报。积极谋划体育运动、节庆活动等新业态,健全完善旅游厕所、休闲驿站和餐饮服务等设施,引进房车酒店、音乐沙滩、共享服务等项目,加速文旅产业集聚。

持续推进全域绿化。强化生态涵养,厚植绿色本底,做到应栽尽栽、应绿尽绿,加强文化元素植入,推动汉水文化珠链区内6个特色植物文化园区开园,完成祥云呈瑞、襄阳好风日等生态符号、生态地标建设。

实现城市治理服务智慧化。收集、搭建城运中心人员框架体系,规范完成“一网统管”视频编目、接入等工作,实现区城运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

市委办公室

全力营造浓厚“奋进”氛围。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全力推进全市作风建设“奋进年”活动,建立争先进位竞争机制,统筹制定各县(市)区、开发区和市直单位年度奋进目标和工作清单,集中晾晒、对账销号。严控项目建设观摩类别和规模,建立市级审批备案制度,坚持自我革命,以钉钉子精神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持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为基层减负。

打造服务大局、担当有为的中枢机关。牢牢把握“四最一中枢”职责定位,坚持精进奋进、踏实务实的工作作风,强化计划管理,制定市委领导会议(活动)安排、市委常委会会议议题、市级层面督查检查、市委公文制发、市委信息报送等工作计划,不断增强服务的前瞻性和科学性。

持续提升“三服务”工作精准性。全面推行“345工作法”,加强对标管理,明确对标目标,树立具体化、规范化、项目化、工程化的工作导向,细化工作举措,优化工作流程,当好市委坚强“前哨”和巩固“后院”。

建设精进奋进、踏实务实的党办干部队伍。按照“听学受启发、自学打基础、研学促深化、评学看实效”的学习模式,持续深化周四干部大讲堂,不断提升办公室全体机关干部能力素养,坚持精进奋进、踏实务实,着力塑造“究理、谦诚、平实”的特质形象,以一流的标准和敬业的态度,切实为市委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围绕加强党对人大工作的领导履职尽责。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认真落实中央、省委人大工作会议精神,精心筹备好市委人大工作会议,精心服务好人大常委会、主任会、人代会等重要会议,为开创人大工作新局面提供有力支撑。

围绕襄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奋发有为。紧紧围绕襄阳“打造中西部非省会龙头城市和汉江流域中心城市”的奋进使命,服务人大常委会精准依法履行职责,不断提高立法质量,着力增强监督实效,及时作出决议决定,依法任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为助力襄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人大力量。

围绕“四个机关”建设开创人大工作新局面。对标“四个机关”建设总要求,加强机关各方面建设。深入开展“讲政治、知全局、 懂法律、善监督、精业务”履职能力提升活动,引导人大机关干部在“一线”中作为、在建功上比拼,全力推动新时代人大工作再上新台阶。

市政府办公室

加强能力建设。持续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深入开展思想破冰大讨论,每个科室至少协调解决一个案例,在深入基层、掌握实情、化解矛盾的过程中磨炼意志、砥砺品质、丰富阅历、增长才干,进一步增强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把学习成效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强大动力。

提升服务质效。围绕襄阳力争2022年经济总量实现6000亿元目标,按照“参谋服务精准主动、统筹协调全面高效、督办落实坚决有力、审核把关严格细致”的总要求,深入开展调査研究,统筹推进营造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和县域经济发展、农业产业化、先进制造业发展等重点工作。对湖北隆中实验室、四大重点城建项目、樊城滨江商务带开发建设、内环提速改造二期、综合保税区封关运营等重点项目,主动协调,细化措施,加快推进。

强化作风建设。持续整治“文山会海”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最大限度为基层减负。严格控制政府系统督查总量,落实督查年度计划;从严发文审核,严格会议审批,实施台账管理,确保发文开会数量同比只减不增。围绕2022年市政府重点工作责任分解和民生实事、一季度“开门红”、优化营商环境大会确定的相关工作等,明确督査重点,加强督査督办。

市政协办公室

树立一线思维,助力推进“五城共建”。聚焦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建设,深入研究推动现代物流业优化升级、提升物流业整体竞争力的科学对策;聚焦区域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深入研究持续改善消费环境、提升消费能级和品质的有力举措。围绕高效处置一件事、加快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开展专题协商。围绕落实“双减”政策、回归教育本质,创新监管方式,实施包容审慎监管,开展协商式监督,提出助推“五城共建”的对策建议,更好地服务全市高质量发展。

保持一线状态,不断提升履职能力。着力提升调査研究能力,做到不调研不建言、不调研不提案。严控调研视察规模,推行“无陪同式”自主调研、“田野式、互联式、蹲点式、解剖式”深度调研,倡导当学生、钻专业、察实情,苦练调査研究基本功,为党委政府掌握情况、科学决策当好参谋助手。

争创一流业绩,持续深化品牌建设。充分发挥专门委员会专业特长,展现界别特色优势,着力打造特色工作品牌,将品牌建设与履职活动一体谋划、一体推进。推进“书香政协”建设落实落地,开展主席“荐书”活动,线上线下深入推动委员读书学习,策划开展委员读书交流系列活动。及时总结履职经常性工作的创新举措,形成新的品牌成果,推动政协工作守正创新、充满生机活力。

发扬一线作风,密切联系服务群众。扎实开展“协商在一线”活动,发挥界别优势,推动各专委会、委员活动组围绕教育、医疗、就业等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到基层一线协商、到问题现场协商、到群众身边协商,扩大“协商在一线”影响力,打造“在群众身 边”的履职阵地,发挥政协在基层社会治理方面的重要作用。

市纪委监委

紧盯“两争一出”抓好全程监督,推动工作争先进位。将各地各单位“两争一出”和争项目、争资金、争政策工作列为各级纪委监委和派驻(出)机构开展日常监督的重要任务,压实责任、完善机制、严格奖惩,推动各地各单位担当作为、争先进位。

紧盯项目建设实施跟进监督,推动各地加压奋进。建立与市委督查室、市政府督查室、市委组织部联合督查机制,围绕全市重点项目、重大工程、重要工作开展“玩数字游戏”“搭花架子”等形式主义和“门好进、脸好看、事难办”“雷声大、雨点小,只挂帅、不出征”等官僚主义问题专项监督,保障“一网通办、一网统管”和全市重点项目建设廉洁、高效、务实推进。

紧盯痛点堵点开展专项治理,擦亮营商环境襄阳品牌。围绕“新官不理旧账”、营商环境评估重排名轻实效、“12345”等政务服务热线服务质量不高、四级政务服务中心服务群众推诿敷衍、态度简单粗暴、便民服务不便民等问题,采取联合督査、专项检査、挂牌督办等方式开展专项监督,督促各地和职能部门狠抓优化营商环境“清、减、降”专项行动,当好服务企业的“娘家人”“店小二”,努力把襄阳打造成为投资吸引力、地区核心竞争力和软实力最强的地区之一。

紧盯“四风”顽疾深化日常监督,持续巩固中央八项规定堤坝。持续治理“文山会海”、督查检査考核过多过频、“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等问题,切实为基层减负;着力整治贯彻决策部署只表态、不落实,打折扣、搞变通,不尊重规律、不尊重客观实际和群众需求,推诿扯皮、玩忽职守等“假作为、乱作为、不作为”问题。

紧盯民生实事强化专项整治,推动解决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聚焦教育医疗、养老社保、生态环保、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等民生领域,聚焦出行堵、上学难、就医难、停车难、环境差等突出问题,开展“信访大化解”活动,协同市信访局、作风办等职能部门,对群众反映的信访问题和相关线索进行起底排查和综合研判,抓住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集中开展专项监督行动,着重整治背后的腐败和作风问题,倒逼主管部门破解难题、解决问题,切实化解一批信访积案,提高群众满意率。

市委组织部

健全常态化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工作机制。制定《优秀年轻干部培养选拔五年行动方案》,动态调整优化优秀年轻干部库,实现优秀年轻干部应配尽配,有计划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吃劲负重岗位历练,将年轻干部培养选拔情况,作为述职述廉报告、选人用人“一报告两评议”重要内容。

加快构筑区域性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编制全市“十四五”人才发展规划,出台《关于加快建设区域性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意见》及配套实施细则,深入实施“隆中人才支持计划”“隆中青年英才计划”等重大人才工程,力争全年新引进70个高层次人才团队、1200名全职工作的硕士及以上学历人才,吸引2.1万名大学生就业创业。

推进党建引领乡村治理促进乡村振兴。建好乡村振兴骨干队伍,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三治”融合机制,分类推进村党组织建设,大力推进15个“红色美丽村”试点建设,积极培育200个“绿色发展村”,培育100个“文明善治村”,扎实整顿144个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

市委宣传部

为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营造浓厚氛围。围绕迎接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这条主线,精心组织党的二十大宣传报道,组织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系列新闻发布会和主题采访活动。围绕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策划举办“喜迎二十大榜样的力量”襄阳楷模、道德模范致敬礼活动、“喜迎二十大”大型主题展览。

扎实开展文化惠民活动。精心策划举办2023年襄阳市春晚、春节文化惠民等系列文艺活动。常态化开展襄阳“红色文艺轻骑兵”、戏曲进乡村、戏曲进校园等文化惠民活动。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网上文化惠民活动。打造社区文化惠民活动新品牌,组织专业文艺院团的优秀演员、获奖作品在重大节假日期间开展大型公益性演出活动。

实现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县乡村三级全覆盖。至2022年年底,按照有场所、有队伍、有活动、有项目、有机制的标准,全市各县(市、区)均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各乡镇(街道)均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各行政村(社区)均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因地制宜建立遍布城乡的文明实践基地(点),与中心、所、站形成连点成线、连线成网的文明实践阵地矩阵。

市委统战部

实施助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围绕激发民营经济活力,积极探索民营经济“两个健康”襄阳经验。开展年轻一代民营企业家“五比五看”活动;继续推进“万企兴万村”行动;在严格落实疫情防控要求的前提下,办好“楚商襄阳行”活动;做实非公有制企业投诉服务中心,帮助民营企业解决实际问题。

开展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五注重”实践创新活动。落实“强市、抓县、促乡镇”工作路径,巩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实践创新基地建设成果,实现规范化管理、特色化发展,引导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立足本职岗位建功立业。

加强党外干部队伍建设。分层分类开展党外干部大培训,坚持“专题培训、案例教学、挂职跟班、实战演练、典型引路”相结合,全面提升党外干部能力素质,形成老中青相结合的党外干部梯队。

市委政法委

深化矛盾纠纷排查工作。指导督促各地各相关部门深入贯彻落实《襄阳市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管理办法》,强力推进常态化矛盾纠纷大走访、大排查、大化解专项行动,推动解决群众身边的矛盾纠纷,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

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深入贯彻落实《全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规范化建设指导意见(试行)》,推进市县乡村四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夯实矛盾纠纷排查化解阵地,让人民群众反映诉求、化解矛盾只跑一地、只进一门,为老百姓解决矛盾纠纷提供一站式服务。

广泛开展平安建设宣传。结合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建设,广泛开展平安建设宣传,引导群众参与平安建设相关工作,打好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人民战争”,有效发现并防止邻里、婚姻家庭、情感等矛盾激化,共创平安祥和的社会氛围。

市委政研室

不断提升以文辅政能力和水平。做好市委全会、招商引资、文化旅游、项目观摩、经济工作会议等重要文稿的起草工作,优质高效完成领导讲话、汇报总结、致辞书信、政务文件等各类文稿的起草工作,全年起草各类文稿300篇以上。

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围绕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建设等重点领域,以及综合实力和城市能级提升等重大问题,深入开展调査研究。全年开展10次以上专题调研,力争调研成果转化为市委决策和相关工作部署,3-5篇经验文章和调研报告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

统筹推进改革任务。持续深化开放型经济体制改革、优化营商环境革命、科技体制创新、市域社会治理、民生等重点改革,推动改革各项工作向深层次挺进,全年上报省委改革办经验材料20篇以上,5篇改革经验材料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力争形成一批在全国全省有影响、企业和群众获得感强的改革亮点。

市委外办

进一步扩大襄阳国际影响力。加强对日本和韩国的人文交流,筹备举办中日韩“三国文化”交流活动,推动与日韩在人文、经贸领域深度合作。

巩固深化友城合作。新缔结1个正式友好城市。

深化与港澳地区交流合作。密切与省港澳办、港澳驻汉机构的工作联系,以鄂港高层会晤暨“鄂港合作会议”机制启动为契机,在经贸、青少年发展以及文化等领域谋划一批重点项目。

为企业“走出去”提供优质涉外服务。大力推广APEC商务旅行卡,广泛开展宣传,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应办尽办,尽早享受便利。

市委编办

全力服务保障“五城共建”。围绕“五城共建”工作部署,主动对接部门需求,加大对全市引进高层次人才、湖北隆中实验室等区域性科创平台建设等各项工作的支持保障力度,建立协调顺畅、灵活有效的管理体制和工作运行机制。

全力服务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完成全市开发区管理机构清理规范工作,优化内部管理架构,实行机构精干和扁平化管理,理顺开发区管理机构与各方职责关系,构建规范有序、优化协同、便民高效的体制机制,将开发区打造成区域经济的重要增长极;深化扩权赋能强县改革,做好省政府下放县级权力事项清单的承接落实工作,扩大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提升县级承接和管理服务能力。

全力服务优化营商环境。结合机构改革“回头看”,持续优化部门内设机构设置、职能配置、运行机制,厘清部门职责边界,建立健全部门间协同配合机制,使职能运行更加高效,助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持续推进事业单位登记等事项“一网通办”,优化工作流 程,缩减办事材料和办事时限,实现“网上办”“一次办好”;深化事业单位事中事后监管改革,按照“双随机、一公开”要求,对事业单位公示信息按比例进行抽査,敦促事业单位切实履职尽责,为社会提供优质服务。

市委台办

落实惠台政策,优化营商环境。推动惠台政策落实落地,提升台商台企满意度。依法依规协调解决台商台企投诉,不发生影响恶劣的涉台纠纷事件。

深化对台交流,提升襄阳影响力。策划组织主题对台交流活动,利用中央和省、市各级宣传媒介和岛内有关媒体加强对台宣传。

引进社会力量,助力美丽乡村建设。鼓励并支持在襄台资企业参与村级产业发展、捐资助学等活动,助力乡村振兴。

市委直属机关工委

提升培训质效,着力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机关党务干部队伍。突出学习重点、精选培训课程、丰富学习形式、邀请优质讲师,至少举办2期市直机关专职党务干部示范培训班,带动各市直党委(直属机关党委)举办不少于20期系统党务干部培训班。

助推党的二十大精神走深走实。联合市委宣传部,紧扣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主题,征集一批优秀理论宣讲员,组建全市理论宣讲员人才资源库,举办1期专题培训班,组织开展宣讲大赛,举办至少10场理论宣讲会。

助力打造汉江流域最优、全省领先、国内一流营商环境。强化党建引领,履行好市直单位优化营商环境考评牵头职责,进一步优化考评办法。开展专题调研督导,形成10至15个案例并推广,助力擦亮营商环境襄阳“金字招牌”。

市委巡察办

紧盯线索督办,净化政治生态。对十三届市委巡察移交的个人问题线索处置情况开展“大起底”暨专项督办,进一步净化政治生态。

开展专项巡察,优化营商环境。对照《优化营商环境30条》等规定,结合“放管服”改革和“清减降”行动,深入查找行政服务管理监督等方面的共性、系统性问题,推动开发区以创新思维破解制约经济发展的体制障碍、机制梗阻,不断规范权力行使、压缩寻租空间,改进干部作风、净化政治生态,助力开发区营商环境不断优化。

深化政治监督,整治不正之风。聚焦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将被巡察单位党组织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整治“四风”、领导干部担当作为情况等作为巡察监督的重点,推动被巡察单位领导干部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改进工作作风,奋力担当作为,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

市委老干部局

深入推进老年大学(学校)向基层延伸。实现在40%的乡镇(街道)、30%的社区建立老年大学(教学点),评选10个市级示范老年大学(学校)、10个老干部活动中心(室),在每个县(市、区)打造1-2个基层老年学校示范点。

精准高效优化为老服务事项。梳理为老服务事项清单,优化为老服务流程,探索“网办、联办、掌办、就近办、上门办”等模式,打造全省最优为老服务环境;整合涉老信息资源,加强与民政、卫健、教育等部门合作力度,打造襄阳“智慧老干”。

发挥老干部优势和作用,为襄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发挥余热。推广经验、树立品牌,打造全省老干部工作融入基层治理的“襄阳模式”;办好“银发智库”高级研究班,向市委、市政府报送高质量研究成果,为推动“襄十随神”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建言献策。

市委党校

增强新时代干部培训质效。以“四优”创建为抓手,优化教学布局,深化教法创新,强化师资培训,扩展教学案例库,推进现场教学基地建设,提高干部教育培训质量。

着力提高党校智库贡献率。聚焦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和党的二十大开展理论研讨,围绕贯彻落实市第十四次党代会和襄阳市“十四五”规划开展决策咨询研究,全年在省市级刊物发表理论文章不少于18篇;提高理论成果转化率,全年推出《党校智库》不少于10期。

在思想引领上持续发力。围绕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央、省委、市委重大部署和市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组织教师开展“送教上门”活动,全年开展理论宣讲不少于70场次。

襄阳日报社

加快构建区域领先的全媒体传播体系。全面完成襄阳日报融媒体采编调度指挥中心提档升级项目,完善6个子系统功能,建成区域领先的全媒体调度指挥系统;开展采编流程再造,以统筹全媒体一体化发展为目标,对策、采、编、发流程进行优化,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深度融合;完善配套制度建设,加强员工业务培训,更好适应全媒体传播要求。

奋力建设区域领先的新型主流媒体。坚守纸媒,以“两报”改版为抓手,持续推进内容供给侧改革,不断增强《襄阳日报》的理论性、文化性,不断增强《襄阳晚报》的服务性、互动性;深耕新媒,突出移动优先,做大做强襄阳日报APP、微信、微博等社属新媒体,办好“汉江时评”等重点栏目,提升区域传播力、影响力、竞争力;发展融媒,深耕细作视频业务,大力发展手绘、动漫等新媒体产品,加强新技术运用,生产更多群众喜闻乐见的新闻产品。

培育壮大“汉江印刷文化记忆馆”研学基地。进一步完善基地“三大”主题展厅建设,提升硬件软件水平,争创市级研学基地;加强研学资源开发,力争全年研学人数达到2万人次。

市史志研究中心

着力提升史志编研能力。全面完成省委党史研究室党史和文献资料征编任务上报工作,积极开展党史和文献资料库建设相关准备工作。高质量完成《襄阳年鉴(2022)》编纂出版工作,精心编辑印发《襄阳史志》(双月刊)6期。

奋力完成重大工作任务。全力做好招商引资工作。认真落实《襄阳市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赋予的任务,做好萧楚女“红烛”精神专题研究,为“觉醒年代与决战时刻”红色旅游板块开发,提供党史参考。

市档案馆

提升档案馆公众服务质量。深化“放管服”改革工作,积极参与“全省档案资源共享利用服务系统”试点工作,持续更新襄阳市 政务信息共享平台数据,引导群众通过多渠道申请査档利用,全年接受群众查档申请及异地查档等服务2000人次以上,查档满意率达到98%以上。

接收重大活动党史学习教育档案进馆。协助指导市党史学习教育办公室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档案”收集、整理、编目和数字化扫描加工各环节工作,做到齐全、完整、规范和安全接收进馆。

持续推进数字档案馆建设。加快襄阳市档案馆东津新馆信息化建设进度,全年完成馆藏档案数字化扫描不少于170万幅,力争今年底馆藏档案数字化率达75%。

襄阳广播电视台

推进系列宣传战役和活动。聚焦迎接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工作主线,围绕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强化舆论引领,在全媒体平台推出《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等系列宣传战役和活动,为项目化工程化具体化推进“五城共建”,加快建设美丽襄阳、率先实现绿色崛起,跑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第一棒”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推进对外对上宣传。紧盯重点平台,拓展外宣“朋友圈”,策划开展央媒省媒进襄阳系列融媒体宣传活动,实现对上报道数量和质量的进一步跃升。

推进建设性舆论监督。发挥多媒体平台和视频生产优势,继续办好《党风政风热线》《市民问政》《主体责任书记谈》等系列“民呼我应”栏目,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痛点难点问题,追踪问效,推动解决,搭建党委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连心桥”。

市总工会

巩固职工阵地建设。出台襄阳市户外职工爱心驿站星级评定管理办法,对已建成的151家户外职工爱心驿站规范管理,开展星级评定。新建爱心母婴室、爱心托管班10家。

助推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举办“襄十随神”城市群汽车产业职工技能大赛、工人队伍发展巡礼展、东风系列主题车展,以“一赛两展”的形式深入推进“襄十随神”城市群协同发展。

凝聚全市职工助推“五城共建”的磅礴力量。组织全市工会借助新闻媒体,利用工会宣教阵地,面向职工广泛宣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党的二十大精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团结带领全市职工听党话、跟党走。

团市委

聚焦为党育人,持续抓好青少年思想政治引领。依托“青年大学习”网上主题团课、青年宣讲团等工作载体,开展10场以上主题宣讲,组织全市50万人次青少年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党的二十大精神。

服务高质量发展,做优青创服务体系。为创业青年争取创业扶持资金、贴息贷款等支持500万元以上,进一步激发青年创业热情,服务优化营商环境。

履行全团带队政治责任,加强新时代少先队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中共襄阳市委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少先队工作的实施意见》,在国家“双减”政策背景下,构建“校内+校外”的少先队组织模式,搭建少先队校外实践基地60个。

市妇联

持续涵养和弘扬良好家风。开展寻找最美家庭活动,选树80户最美家庭。在党风廉政建设宣教月举办“树清廉家风创最美家庭”家庭助廉主题活动。

提升妇女法治意识。在全市范围内,通过开展法律大讲堂、提供法律咨询等方式,至少开展100场妇女法治宣传活动。

实现思想引领有高度。发挥女性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以百千万巾帼大宣讲为载体,组织动员各级三八红旗手(标兵)等先进典型,开展100场宣讲活动。

市科协

服务科技经济融合发展。深入推进“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建设,依托中国科协“海智计划”平台,深入推进海智工作站、海智离岸基地襄阳工作站建设,开展海智助力产业发展活动,引导海外人才更好为襄阳创新驱动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聚焦襄阳市“135”特色产业集群,依托3个产业创新联盟、中科协科技成果转化襄阳分中心等科创平台,推动优秀科技成果转化为项目落地。

服务科技工作者。开展“最美科技工作者”学习宣传活动,提升优秀科技工作者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开展“科创先锋队创新追梦人”双十佳评选活动,激励科技人才和团队提升科技创新实力,助力“五城共建”。

服务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围绕全市13条先进制造业产业链和10条重点农业产业链布局,支持重点企业新建院士专家工作站,力争全年新建15家院士(专家)工作站;深入企业,动态掌握企业的重大需求项目,编印《“襄十随神”城市群科创资源和企业技术需求指南》;围绕汽车工业转型升级,组织“院士专家襄十随神行”暨产学研对接活动。

市工商联

在政治引领上创新举措。实施年轻一代民营企业家成长工程,与团市委共建、共用青年企业家协会平台和创新创业平台。推动县(市、区)成立青年企业家联合会(协会),组织开展“五比五看”活动,引领年轻一代民营企业家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探索促进 非公经济人士成长襄阳经验。

在服务企业上提质增效。完善企业需求对接、诉求办理“直通车”机制,实现企业诉求回复率100%,全市入围全国(省、市)民营企业100强平台注册率100%、“万所联万会”机制商会覆盖率100%。

在服务大局上全力突破。加强商会规范化、标准化建设,积极发展商会组织,新发展外埠商会3个,推动建立1-2个产业链商 (协)会。发挥商会招商平台作用,精心办好“2022楚商襄阳行活动”,实现服务招商引资提质增效,确保完成年度招商引资任务。

市侨联

加大文化交流宣传力度。力争申报创建1个省级以上命名的国际文化交流基地。

持续优化侨企营商环境。全力助推湖北闽建装配筑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消纳磷石膏固废项目落地投产。

加强全市基层侨联“星级侨之家”建设。新增1个“星级侨之家”。

市文联

持续推进“襄十随神”城市群文艺联盟工作,提升整体形象和影响力。举办“襄十随神”主题展览、采风、文艺交流等系列文艺活动,促进“襄十随神”城市间的文艺交流与互鉴,推动城市群文艺协同发展、共同繁荣。

持续推进精品扶持,力争文艺精品由高原向高峰迈进。开展全市重点文艺创作(出版)扶持项目评审、签约工作,全年扶持优秀文艺项目10件左右。

持续推进文艺人才培养,强化文艺队伍建设。全年邀请主流刊物编辑、专家、届展历届评委及省各文艺家协会知名专家开展文学、美术、书法、摄影等创作辅导培训6场(次)。

市社科联

推出高质量学术成果。坚持正确政治导向,开展襄阳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选,推出一批高质量的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深入挖掘襄阳历史、系统梳理襄阳文化,组织专家编写《襄阳通史》,2022年完成《襄阳通史》大纲及部分初稿的编写编纂。

推进社科普及提档升级。在做优做强市级社科普及教育基地的基础上,加大省级社科普及教育基地创建力度,2022年争创不少于1家省级社会科学普及教育基地。

市残联

促进残疾人就业。进一步落实政策帮扶,对残疾人就业创业给予扶持;提升残疾人就业创业能力,全年为500名残疾人提供各类技能培训;推进残疾人按比例就业情况联网认证“跨省通办”,优化服务流程,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依法开展用人单位安残审核工作,全面促进残疾人按比例就业。

为1万名残疾人免费适配功能性辅助器具。科学制定项目实施方案,全年为1万名残疾人免费适配功能性辅助器具。其中,为150名残疾人适配假肢,为200名重度残疾人配送护理床,为500名残疾人适配助听器,为2500名残疾人配发功能轮椅,为1650户家庭进行无障碍改造,为5000名残疾人适配基本辅助器具。

高标准合作共建襄阳市康复医院。与市第一人民医院合作共建襄阳市康复医院,高标准谋划功能布局、运转运营、业务建设、队伍建设,努力将康复医院建成集医康养教研为一体、“襄十随神”区域和汉江流域一流的康复医疗机构。

市红十字会

大幅提升应急救护培训质效。全年培训救护员6000名,普及20000人次。

提升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水平。全年造血干细胞入库不少于660人份。

突破性建设“博爱家园”项目。争取30万元资金,在6月底前高标准完成3个“博爱家园”项目。

市中级人民法院

持续深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全面落实涉企案件经济影响评估制度,不定期对涉企案件进行抽查、评议和通报,完善涉营商环境投诉处理机制,畅通民营企业投诉渠道,持续打造法院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的“金字招牌”。

持续提升审执质效。完善审判管理机制,严格审限管理,强化案件办理质效督办通报。加强对下指导,提升案件质量。将法定审限内结案率、审务督查纪律处分等情况纳入法官业绩考评指标,真正发挥业绩考评对审执工作的引导、促进作用。将案件办理质效情况与评先评优、晋职晋级相挂钩,确保年终各项审执质效考评指 标实现新的突破。

持续打造特色亮点。组织开展“强基础、创特色、出亮点、树品牌”创建活动,突出“一岗位一特色”“一部门一亮点”“一法院一品牌”,推动法院工作再上新台阶。

市人民检察院

落细落实少捕慎诉慎押刑事司法政策。探索建立认罪认罚相对不起诉社会志愿服务工作、社会危险性量化评估、非羁押措施电子监管等三项机制,助力市域社会治理法治化、现代化。

积极稳妥推进涉案企业合规检察改革工作,助力襄阳法治化营商环境。办理好企业合规案件,积极落实第三方监督评估机制,探索行刑衔接机制,有序推进企业合规建设,以更实的举措抓好优化营商环境建设。

建立“河湖长+检察长”协作机制。推动建立“河湖长+检察长”协作工作机制,加大案件线索双向移送力度,保障办案规模,推 进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

市发改委

确保固定资产投资年增长12%以上。紧盯1507个亿元以上项目、148个省市重点项目、390个5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建设清单,加快项目前期推进、加强项目服务保障、强化投资调度监测,推动项目快速建设,尽早形成实物工作量,确保省市级重点项目应开(工)尽开(工),投资入库应入(库)尽入(库),完成或超额完成年度投资计划。

确保郑万高铁上半年开通运营,力争襄荆高铁上半年全线开工。及时协调解决郑万高铁静态验收和联调联试中遇到的问题,确保郑万高铁上半年开通运营;加快推进襄荆高铁可研报告、初步设计获得部省联合审批和铁路沿线征迁工作,力争上半年全线开工建设。

加大能源供应保障和重大项目建设力度。全力做好能源供应保障,扎实做好煤电油气运行调度监测;重点推进湖北能源宜城火电、新集水电站、油气长输管道改迁等重点能源项目建设,实现新增发电装机100万千瓦。

市教育局

扩充教育资源。落实义务教育能力提升计划和校舍维修长效机制,新建、改扩建义务教育学校13所,增加学位10995个。实施“万个公办幼儿园学位扩充计划”项目和市政府“民生实事”学校建设项目,继续推进新建小区配建幼儿园工作,新建、改扩建幼儿园15所,增加学位2900个。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实施强师赋能计划,打造市、县、校三级名师课堂和创新教学团队,培养市、县(市、区)、校三级名师2000人。

优化城区校园周边环境。开展城区校园周边环境专项整治,重点对城区45所义务教育学校周边过度商业化问题、一定范围内不允许存在各类经营行为、环境卫生、交通秩序和文化环境等逐步进行规范、清理和整治,为城区学校创造一个安全、稳定、和谐、优美的校园周边环境。

市科技局

加速壮大高新技术企业。加大高新技术企业“春晓行动”宣传力度,鼓励潜力企业积极申报高新技术企业。深挖培育对象,通过高企自评结果和摸底调研具有研发投入和专利的企业,深挖全市企业“存量”,完善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继续推行高新技术企业申报常态化,积极落实高企奖励资金“无申请兑现”。2022年高新技术企业新增100家。

加速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全面挖掘优质中小企业资源,开展跟踪辅导和服务,引导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培育一批前景好、成长性强的优质中小微企业。推动符合条件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应评尽评”。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强研发创新,在市级项目中设立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专项,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2022年实现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1300家。

持续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强技术转移平台建设,积极培育湖北省科技成果转化中试研究基地,为科技成果中试研究及转移转化提供良好服务。继续开展“联百校转千果”等产学研对接专场活动。依托汉江科联网,加强科技成果转化精准对接,推动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成熟度高、产业化前景明确的项目落地转化。2022年完成技术合同交易额180亿元。

深入推进科技项目“揭榜挂帅”制。面向企业技术需要、重点产业共性技术需求和重点科技成果转化需要,进一步完善“揭榜挂帅”科技项目组织实施机制,提高急需、重点技术领域攻关和成功转化效率。组织参加“揭榜挂帅”对接会,把握好需求征集、项目筛选等关键环节,打破成果转化与技术需求的信息壁垒,推动形成产学研深度合作的良好局面。2022年组织10家以上企业申报省级揭榜制项目。

市经信局

建立企业困难诉求闭环服务机制。持续深化开展“千名干部进千企”活动,畅通企业诉求收集渠道,不断完善企业困难诉求“市县联动、分类交办、限时办结、跟踪反馈”的闭环服务机制。

大力推进工业项目建设。建立1000万元以上技改项目库,开展2022年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项目征集,并落实加强项目服务调度和投资统计协调调度,督促各地加快推动工业项目建设、入库和投资统计。高质量开展项目建设观摩交流活动,持续巩固全市上下项目建设比学赶超的攻坚氛围。

大力推进产业链链长制工作。做好产业链链长分工调整,明确2022年度工作要点和重点工作清单,在产业链链长领导下,定期调度产业链发展各项工作,推进各产业链项目招引。

市公安局

深化公安“放管服”改革。推动全市公安机关派出所政务服务事项全部进驻同级政务中心,实现群众办事“只进一扇门”“一窗式受理”,提高群众满意度。

推动践行“枫桥经验”。全面启动“枫桥式公安派出所”“枫桥式社区警务室”创建,落实社区民警专职化、驻村辅警专业化,进一步掌握社情民意、化解矛盾纠纷、消除安全隐患,营造和谐警民关系。

严打突出违法犯罪活动。纵深推进“雷火2022”专项行动,深化“云剑”“断流”等专项行动,严厉打击“枪爆刀”及电诈、“黄赌毒”违法犯罪,维护良好政治社会环境。

市民政局

实施适老化改造。全市对1390户特殊困难及低收入老年人家庭实施适老化改造,每户按照不低于3000元的标准予以补贴。

健全完善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照料服务制度。将照料护理费专项用于满足分散供养特困人员个性化照料服务需求,确保到2022年底全市每个县(市、区)至少一个乡镇(街道)开展项目试点。

探索推进民政救助“鹰眼核对”工程体系建设。进一步扩大“鹰眼核对”信息监测点覆盖面,2022年底前确保每个县(市、区)开展低收入群体动态监测和主动发现工作。

市司法局

奋力创建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充分发挥在创建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工作中统筹协调作用,推动党政机关及主要负责人带头遵守执行宪法法律,全面提高依法行政能力,营造“办事情靠制度、不靠人情,解决问题靠法治、不靠关系”的良好环境。

深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开展公共法律服务进园区进企业优化营商环境大气候“五大行动”,聚焦企业发展的难点、堵点,扎实推进“万所联万会”“法治体检”等活动,着力为企业提供精准精细的法律服务;开展法治政府建设专项督察,着力营造更加稳定公平、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

加强执法监督的刚性约束作用。加强对“新官不理旧账”、不作为、乱作为等顽瘴痼疾的审查纠错,畅通投诉举报渠道,严肃查处一批、公开通报一批、及时移送一批全市行政执法违法违规违纪案件,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执法行为中都能看到风清气正、从每一项执法决定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

市财政局

做好“三争”工作,持续强化财力保障。加大在“新基建”各领域、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新旧动能转换、生态治理、文化旅游、民生保障等重点方面的谋划力度,做好项目策划、包装和申报等工作,争取更多资金、项目和政策向襄阳倾斜;充分调动和激发市直各部门向上争取资金的积极性,确保全年向上争取资金数量不低于全省总量的10%。

深化改革创新,激发财政发展活力。深入推进“无申请兑现”改革,全面梳理使用财政资金支付的行政奖励、补助、补贴等惠企政策,对符合条件的事项纳入“无申请兑现”范畴,实现100%“免申即享”;结合全市“一网通办”“一网统管”建设,建立一体化的政策兑现服务平台,将所有“无申请兑现”事项转为网上办理,进一步提高“无申请兑现”效率。

优化收支结构,推动财政平稳运行。牢牢把握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稳中快进工作要求,千方百计做大财政增量资金、盘活财政 存量资金,推动财政收入稳定增长,确保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8%以上;持续优化财政收支结构,不折不扣保障落实市 委、市政府提出的重大战略、作出的重大部署、交办的重大任务,以“开局精彩”带动“全局出彩”。

市人社局

优化公共就业服务。实施“保用工促就业”专项行动和“金牌职介计划”,开展就业援助月、春风送岗、百日千万网络招聘等系 列活动,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积极申办全国就业创业现场座谈会。

推进零工市场建设。坚持“一网覆盖、多极联动、全域共享”原则,建成零工总场1个、零工分场11个、零工驿站33个,有效 解决灵活就业、就近就地就业的难题。

推进人社领域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工作任务。全面梳理基本公共服务事项,本着“有标采标、无标制标、缺标补标”原则, 构建科学合理、层次分明、符合人社发展实际的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

打造“金牌劳动关系协调员百千万工程”。切实为10000家企业提供用工指导、风险预防及争议调解服务,培训1000名劳动 关系协调员,培育100名市级金牌协调员,进一步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推进企业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工作。早谋划、早部署、早行动,力争在湖北省内第一批上线。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深入实施“绿满襄阳”再提升行动。建设鄂北生态防护林主林带18公里,副林带36公里,纵深防护林2.75万亩;完成襄阳国家储备林项目一期工程年度建设任务8500亩。

服务重点项目“三抢五保开门红”。一季度完成比亚迪新能源汽车、湖北东润木业有限公司高密度纤维板、中力叉车、吉利年产5万吨物理法高纯硅等重点项目用地报批服务。今年完成襄南高速、207国道改建工程项目用地报批服务。

加快构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加快推进襄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加快推进三线划定和初步方案修改完善工作,按照部、省时间要求,完成规划编制报批工作。

市生态环境局

着力打好臭氧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推动挥发性有机物治理。以化工、涂装、制药、包装印刷、油品储运销等行业领域为重点,加大低VOCs原辅材料和产品源头替代力度,全面提升VOCs废气收集率、治理设施同步运行率和去除率,安全高效推进VOCs综合治理。持续开展工业炉窑分类整治。以铸造、建材、玻璃等行业为重点,提高无组织排放管理水平,开展末端治理设施升级改造,加强在线监测设备建设。服务企业大气治理。以问题为导向,帮助企业申报中央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资金,减轻企业污染治理压力。

持续提升水环境质量,确保全市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100%。紧盯滚河等重点河流,加强水质监测与预警分析,开展精准管控和系统治理,强化环境监管和重点排污单位达标管控,提升滚河等中小河流水质,确保汉江干流水质稳定达到Ⅱ类,确保全市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100%。

推进无废城市创建。积极申报并争取入围“十四五”时期全国“无废城市”建设市。出台《襄阳市“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探索固体废物综合治理、系统治理、协同治理的无废襄阳模式。

市住建局

全力推进民生实事办理。全市改造老旧小区118个,其中中心城区53个,完成邓城大道生资市场等46个积水渍涝点和汉唐大道等57处路段易涝点改造,在中心城区新建口袋公园10个,持续提升城市品位和城市形象。

全力推进快速路建设。启动环线提速改造二期工程建设和中环北线(207国道—米芾路)建设,快速推进内环提速改造一期工程和东西轴线鱼梁洲段、东津段建设。

全力推进住宅水平提升。加强建设项目质量监管工作,同步推进“一证两书”住宅工程全生命周期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加强与相关部门协作,实现住宅工程立项、规划、施工过程质量、验收等数据共享,方便群众公开查询,全面提升建设工程品质。全面执行新建和竣工项目绿色建筑新标准设计和验收,2022年新增节能能力9.74万吨标煤;新增竣工绿色建筑342万平方米;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23万平方米;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16万平方米。持续推进物业服务行业党建全覆盖,打造50个高质量的物业管理示范项目,以高质量物业服务推进美好家园建设。

全力提升住建领域“一网通办、一网统管”水平。持续巩固提升“一网通办”能力,推进政务外网改造和鄂汇办政务服务事项的线上办理。积极推进“一网统管”场景建设,搭建“排水防涝”等市政公用应用场景,围绕事件处置线上线下融合互通、高效协同的目标,构建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管理网络。

市城市管理执法委员会

加快垃圾分类工作进度。全面加快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系统。今年在市区建设有特色、可示范、见成效的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投放收集点100个,以此带动城区垃圾分类工作整体提升。其中襄城区30个、樊城区30个、高新区15个、襄州区20个、东津新区4个、鱼梁洲开发区1个。

保持违建治理高压态势。巩固“拆违风暴”成果,持续推进违建拆除治理工作。以无违建小区评比为抓手,做好保障老旧小区 改造、推进重大项目实施、消除违法建设安全隐患、清理历史遗留违建等重点工作。2022年市区完成治理违法建设总面积25.58万平方米。

大力破解城市停车难题。按照《襄阳市市区机动车停车场规划建设和管理办法》,加快推进停车场项目建设工作,把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难事办成、愁事办好,确保今年新增公共停车泊位2700个。

市交通运输局

加快交通重点项目建设。确保襄阳绕城高速南段和枣潜高速襄阳北段建成通车。

推进襄州区与中心城区一体化发展。促进客运服务提质、推动全域融合发展、增强乡村振兴动力,让人民群众出行更加舒适、便利。新开通中心城区到近郊镇(黄集镇、古驿镇)公交线路2条;中心城区新开通和优化公交线路5条。

打通“襄十随神”城市群保康范围内的断头路和瓶颈路。完成保康鱼头河至神农架双建公路提档升级工程建设;启动保康茶树坪至房县李家湾公路提档升级、保康三尖山至房县天子坪公路提档升级、保康白果至房县滴水岩公路县乡道改造襄阳段工程建设,全年累计完成农村公路1000公里。

市水利和湖泊局

水利投资持续增长,重大项目进展顺利,水利补短板加快推进。争取水利投资10亿元以上,引江补汉、鄂北二期开工建设,新集水电站达到截流条件,水利补短板项目全部完成审查审批,中央投资完成率不低于90%。

加强河湖长制组织体系建设,提升河湖长制运行效能。建立河湖长+检察长协作机制,总结推广小微水体治理管护典型经验。

推进农村饮水提标升级工程建设,切实保障农村居民饮水安全。新建枣阳邢川水厂、宜城刘猴水厂建成通水,强化农村饮水安全动态排查整改,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1%。

市农业农村局

加快推进重点农业产业链建设。做实重点农业产业链“八个一”工作机制,建立健全“月碰头、季调度、年总结”的联席调度机 制,推动产业链各项措施落实落地。

推进第三批936个村的美丽乡村补短板强弱项建设。加快推进第三批936个村的“两基”补短板强弱项建设,确保年底前全面完成三年攻坚任务,补齐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短板。

保持粮食产能稳定。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大力推广粮食作物稳产高产技术措施,提升粮食生产科技含量,狠抓抗灾生产各项措施的落实,抓好病虫害防控关键技术,降低粮食损失率,粮食总产量达到90亿斤以上。

市商务局

争创中国(襄阳)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编制中国(襄阳)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实施方案,细化工作任务;落实省、市跨境电商扶持政策,引导企业拓展跨境电商业务。

全年新增限额以上商贸企业150家以上。压实属地责任,加强宣传引导,督导推进小进限工作;制定奖励政策,加大对限上商贸企业及新入库纳统企业的奖励支持力度,促进限上商贸企业提质增效,推进企业入库纳统工作;定期通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情况;开展各类促销活动,扩大消费,促进商贸企业发展。

创建一条省级特色商业街。开展调研摸底,梳理全市重点街区;宣传特色商业街创建要求,指导对标创建;推荐重点街区申报省级特色商业街。

市文化和旅游局

大力开展品牌创建。开展国家A级旅游景区、省级旅游度假区、乡村旅游品牌创建工作,提升景区服务能级,到2022年底,力 争新增国家4A级旅游景区1家、国家3A级旅游景区3家、省级旅游度假区1家。积极推动文旅产业扩容提质,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集聚新动能,推动奇幻谷项目6月底前建成开业,实现华侨城“三园一镇”全面建成运营,推动洞湖水乡项目商业街年底基本建成,与 唐城景区形成集聚效应。加大“襄阳好风日”文旅品牌宣传力度,不断丰富推介素材和营销形式,提升襄阳美誉度。

持续优化文旅行业营商环境。对文旅系统74项政务服务事项办事指南进行全面自查清理,确保“减时限、减流程、减材料、减跑动”落到实处。实现市本级152项“互联网+监管”事项覆盖率超过95%。探索惠企政策“无申请兑现”,打通惠企政策兑现“最后一 公里”,助力全市文旅市场主体疫后重振。

深入实施文化惠民行动。全年组织“文化襄阳·好戏大家看”10场大型文化惠民演出活动,线上线下同步进行。全力完成全年“送戏下乡”文化惠民演出任务150场和主城区187场“戏曲进校园”演出、辅导、讲座任务。大力挖掘历史文化,打造精品力作,创作与三国文化相关的舞台作品。持续增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全年建成开放新全民健身示范工程30个。

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建设覆盖市、县、乡三级院前急救网络。2月底前,县(市、襄州区)急救中心纳入“全市一张网”任务分解工作。6月底前,完 成并网运行前基础性建设工作。12月底前,实现全市院前急救“一张网”。

建成15家基层心脑血管防治站。在县(市、区)选择条件较好的卫生院,建成15家基层心脑血管防治站。加大人员培训,强化设备配置,规范药品使用。年底前,15家基层心脑血管防治站通过省卫健委组织的认证。

积极推动全市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创建工作。推动综合性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基层医疗机构开展创建工作,到2022年底,创建率达到80%。全市二级以上综合性公立医疗机构设置老年医学科达80%以上。

市退役军人事务局

全面开展退役军人优待证申领发放工作。研究出台《襄阳市优待现役军人、军人家属、退役军人和烈士遗属、因公牺牲军人遗属、病故军人遗属实施办法(试行)》,全面开展优待证申领发放工作。

升级“军人退役一件事”一事联办。升级“军人退役一件事”一事联办工作,实现湖北政务服务上线主题的基础上在“i襄阳”上线主题,实现网上办与掌上办,在全省打造“军人退役一件事”襄阳样板。

扶持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建立完善扶持退役军人就业创业机制。探索依托社会力量持续办好市级就业创业园地,推动园地扩维增效,增强服务功能。

市应急管理局

强化安全生产监管,实现“一无两降”。以巩固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成果为基础,以规范化提升为重点,以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为支撑,以差异化监管为手段,全面加强安全生产监管。

推进防抗救一体化建设,提升自然灾害应对能力。以灾前预防为先导,提升灾害监测预警能力;以灾中应急为重点,提升灾害应对处置能力;以灾后救助为关键,提升基本生活保障能力;以综合减灾为支撑,提升抵御自然灾害能力。

完善应急管理机制体制,全面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加强监测预警,加快工程治理,加密研判会商,落实应急预案,建强应急队伍,充实物资储备,全面提升应急处置能力,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市审计局

聚焦服务发展,全面依法履行审计监督职能。开展中央和省直达资金、涉企涉农资金、失业保险基金等重大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跟踪审计;组织市本级及相关县(市、区)财政预算执行和决算草案、部门预算执行全覆盖审计、财政资金绩效审计;开展困难群众救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资金、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审计;开展重点投资项目审计、援疆审计;加强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和自然资源资产审计。

聚焦科技强审,全面提升审计信息化水平。加快“金审三期”项目建设,同步实施国产化技术改造部署;加大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数据挖掘,推广“数据分析+现场核查”工作模式,拓展大数据审计分析平台、全覆盖审计方法,整合大数据审计资源,提升审计效率效果。

聚焦市域治理,全面提升整改工作质效。坚持“问题编号、跟踪督促、情况反馈、整改销号”原则,加强审计查出问题的督促整改;开展整改情况“回头看”专项督查,依法向市政府或者受政府委托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审计整改情况;完善审计整改约谈及问责机制,切实解决审计整改不到位、屡审屡犯等问题。

市国资委

推进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圆满收官。开展国企改革攻坚专项行动,6月底前全面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改革任务。

持续推动出资企业创新发展。开展业务创新拓展专项行动,帮助出资企业提高业务拓展效率,实现创新发展。

优化国有企业发展环境。持续减轻出资企业负担,实现市属企业“两供一业”分离移交清零。

市市场监管局

提高企业开办便利化水平。实现企业开办由“210”标准提升到“2050”标准(2个环节、0.5日内办结、零费用);将公积金缴存登记、银行开户预约纳入企业开办服务范围。

持续深化“证照分离”改革。全面推行涉企经营许可告知承诺制,进一步推进“照后减证”和简化审批,取消审批、审批改为备案、实行告知承诺的事项达到100项以上。

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应用。以加快建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知识产权强市为目标,因地制宜探索构建符合本地区域发展需求的知识产权政策体系,积极开展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试点创建工作。

市统计局

全面提升“双基”建设的实效性。进一步健全统计规章制度,规范基层统计管理和统计业务流程,持续推进县乡统计数据采集、整理、应用和管理规范化。

全面提升统计服务的精准性。围绕区域发展布局、城市发展定位、高质量发展进程等重点领域,创新方式方法,加强监测分析,形成高质量统计分析成果,服务党委政府决策。

全面提升政府统计的协同性。强化部门统计和政府综合统计“一盘棋”理念,健全完善部门统计沟通协调机制和信息资源共享机制,提高政府统计工作的整体效能。

市医疗保障局

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出台《襄阳市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实施方案》,按计划推进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修订制发《襄阳市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施办法》和《襄阳市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实施办法》。

医药服务更加高效。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到今年年底模拟运行以按病种付费为主的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常态化落实药品和医用耗材集采改革任务,100%落实国家、省、省际联盟药品和医用耗材带量采购任务。持续开展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调整医疗服务项目不少于200个。

医保服务更加优质。持续推进医保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完善国家医保信息平台功能,实现高效平稳运行。优化便民服务,医保服务网办率稳定在80%以上。扩大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覆盖面,每个县(市、区)开通1家普通门诊直接结算服务。

市民防办

全面促进国防科技工业发展。加快航宇工业园、航天化学动力产业园项目、际华三五四二纺织产业园、汉丹新区建设。

加强重点人防工程建设管理。加大结建人防工程和公共人防工程建设力度,不断增加全市人防工程结建审批面积、竣工面积,推进衡庄广场地下人防工程建设。

稳步推进指挥通信系统建设。加强襄阳市人防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加快防震减灾预警体系建设布局,推进襄阳市地震预警站点建设。

市政府研究室

为市政府主要领导提供文稿服务。通过创优工作环境、狠抓传帮带、推行文稿复盘等方式,不断提高文稿服务水平。持续改进文风,坚持“短、实、新”要求,提升文稿质量。高标准完成《政府工作报告》及各类综合文稿的起草工作。

为市委市政府提供决策参谋服务。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和领导关注的重点、市场主体的痛点、群众关心的热点,深入一线开展调查研究,拿出破解难题的实招、硬招。形成高质量调研报告4篇以上,力争更多精品调研报告被上级采用。

为提高全市县(市、区)政府系统调查研究工作水平服务。通过举办专题培训、调研座谈会等方式,不断提高县(市、区)政府系统调查研究和文稿服务水平。举办形式丰富、内容精彩的全市县(市、区)调研工作座谈会。

市乡村振兴局

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强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常态化开展“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有保障风险排查,定期研判致贫返贫风险,及时确定监测对象,做到应纳尽纳。加强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的针对性帮扶,做到应扶尽扶,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以高质量帮扶巩固脱贫成果。

夯实巩固脱贫成果后评估工作基础。按照“两争一出”的要求,以巩固脱贫成果后评估为主线,聚焦后评估政策指标体系,健全调度机制,强化统筹指导,严格监督检查,推动巩固脱贫成果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确保在2022年度省级后评估中进入全省第一方阵前列。

大力发展乡村产业。聚焦全市十大重点农业产业链,组织各县(市、区)以乡镇为单位,谋划确定主导产业,依托驻村帮扶片区牵头单位,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培育龙头企业,健全联农带农机制,带动脱贫户、监测户稳定增收。

市地方金融工作局

强化融资担保市县一体化建设。构建市县一体化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体系,促进全市融资担保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缓解当前小微企业和“三农”“双创”主体融资难题。

服务企业上市取得新突破。无申请兑现企业上市分阶段奖励,协调解决企业上市过程中的难点、堵点、痛点问题,加大上市后备企业培训力度,力争2022年新增2家上市企业。

加大打击非法集资宣传力度。组织好全市防范金融风险宣传教育月活动,扩大宣传教育覆盖面,提升群众知晓率和参与率,引导群众远离非法集资活动。

市行政审批局

打造高效便利政务环境。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持续巩固“一网通办”百日攻坚成果,大力推行深化政务服务体系建设,加强政务服务事项集成化办理。实现“一事联办”事项达到100项,“全市通办”事项达到200项,“掌上办”事项达到500项。

进一步压缩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间。全力推行并顺利实现“70、50、30”改革目标,将政府投资项目、一般社会投资项目、带方案出让土地项目从项目立项到竣工验收和公共设施接入服务审批时间分别压缩在70、50、30个工作日以内。

提升12345热线工作水平。整合优化全市各类政务服务便民热线,进一步推动12345热线与部门政策信息共享,提高服务效率和专业水平,强化群众诉求数据分析,进一步畅通政府与企业和群众的互动渠道,打造襄阳市的政务服务“总客服”。

市招商局

招大引强实现新突破。推动招商项目助力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2022年新引进5亿元以上工业项目,新引进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及上市公司投资的项目,新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均同比2021年目标任务增长15%。

招商活动再掀新热潮。持续强化招商引资“一号工程”地位,继续深耕产业转移重点城市,积极走出去举办推介活动,全年招商系统举办招商推介活动次数同比2021年目标计划增长20%,在全市掀起招商活动热潮。

点题招商彰显新成效。2022年,聚焦13条先进制造业产业链和十大重点农业产业链,谋划107个立得起、撑得住的大项目、好项目,开展点题招商。

市机关事务服务中心

推动党政机关、参公事业单位办公用房权属统一登记。按照上级关于权属登记的要求,协调自然资源规划(不动产、测绘)、住建、财政、税务等部门,年内完成首批10家市直单位的权属登记。

深化公务用车信息化管理。加大市直单位使用信息化平台推介力度。力争通过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应用,对公务用车调度、使用情况、车辆信息全部实现网上操作,从而为市直单位提供更科学、更高效的公务用车服务。

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

远程异地评标常态化。每年开展远程异地评标数占政府投资工程建设项目总数的比例不低于20%。

实现交易“掌上办”。建设手机移动终端,实现工程建设项目、政府采购项目的信息查询和业务办理。

持续减轻企业负担。加快落实银行保函、保险公司保单和担保公司担保函并行的工程担保制度。

推动招标采购“一件事”标准化试点建设。持续推进高效办成招标“一件事”改革,实现交易服务“减环节、减材料、减跑动”的网上标准化流水线作业,实现“投标不跑路、交易不见面”。

市重点产业服务中心

服务重点产业发展。围绕“十四五”规划,对照13条先进制造业产业链,系统梳理重点产业发展现状、优势、前景等,研判谋划产业发展增量,撰写高质量产业研究报告,为市委市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绘制完善产业链地图。围绕六大重点产业及细分领域,全面系统梳理产业链,围绕“襄阳有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引进谁”,绘制完善产业链地图,为招商引资提供参考。

组织开展重点产业主题沙龙活动。邀请行业专家、企业家围绕全市重点产业如何发展,进行交流探讨,为政府、企业和院校间搭建产业交流合作平台。

市住房公积金中心

扩大住房公积金政策惠及面。调整改革灵活就业人员参加住房公积金政策和企业建制缴存政策,深入开展政策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等“三进”活动,加强住房公积金行政执法工作,推进各类企业和灵活就业人员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全年完成省定新增缴存人员任务2.9万人,力争5.8万人。

增强职工群众住房资金保障力。扩大住房公积金使用受益群体,创新住房公积金贷款业务品种,满足职工贷款购房不同需求;优化贷款委托业务流程,提高服务水平。计划全年完成住房贷款26亿元。

提升“一网通办”水平。以“我为群众办实事”为抓手,进一步升级信息管理系统,扩大网办事项范围,优化网办窗口;改进工作流程和制度,提高网办效率;广泛宣传推广“网上办”“掌上办”,提高网办率。

市公共检验检测中心

加强省级检验检测中心建设。围绕全市重点产业发展需要,新增一个省级检验检测中心申报(批筹)项目。

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全年申报科研项目6项,申报专利5项,发表科研论文30篇。

提升汉江流域检验检测中心服务能力和影响力。承担的监督抽检任务100%完成;委托检验业务量高于近三年平均水平;承担检验检测业务拓展到襄阳市以外区域工作。

隆中管委会

创建湖北省文化遗址公园。对标《荆楚大遗址传承发展工程实施方案(2019—2023年)》《湖北省文化遗址公园评定细则(试行)》,全面加强景区文物资源保护管理和展陈利用,有序推进创建工作,力争2023年将古隆中建成湖北省文化遗址公园。

完成古隆中提档升级。围绕实现5A隆中提档升级新跨越,做好景区环境风貌整治、文物碑刻保护、文化内涵挖掘等工作,奋力创建国家级文明旅游示范单位,为襄阳争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作出隆中贡献。

扎实推进隆中文化园项目建设。健全项目秘书、跟踪督办、联系协调等服务机制,全力推进诸葛亮勤政廉政教育基地建设、景区供水管网改造、游客中心停车场智能化水平提升等项目建设。

汉江国投

积极推进襄水项目建设。组建专业化的工作专班,全方位统筹管理,确保襄水源、凤林古渡节点完成改造,向市民开放。

推广新型“政银担”风险分担机制。加大对小微、“三农”、“双创”、新型战略性企业的支持力度,扩大融资担保业务规模,力争全年担保规模不低于14亿元。

统筹完成150个交通路口智能化改造。加强项目调度工作,积极对接各职能部门,确保高质量完成改造任务。

市供销社

促进农业社会化服务提质增效。建立创新服务联盟,指导县级社,依托基层社,有效整合农民专业合作社、电商站点、乡镇超市、庄稼医院、为农服务中心、村级综合服务社等为农服务资源,促进融合发展,打造为农服务综合体,为农业生产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程化服务,2022年全市系统新增农业社会化服务总量达200万亩次。

用好用活供销合作发展基金。在全市供销社系统开展“供销合作贷”项目,建立供销合作基金管理办法,规范基金管理,做好基金架构搭建、理顺业务流程,争取3000万元资金募集到位,推进基金运行发展步入正轨。

国家税务总局襄阳市税务局

减税降费·纾困解难。坚决落实减税降费政策,为市场主体减负纾困,增强后劲。持续开展政策宣传,面向市场主体“一对一”精准推送比例达到90%以上。打好减税降费攻坚战,保证市场主体应减尽减、应免尽免、应享尽享、应享快享。落实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缓缴税费工作,纳税人选择缓缴税费规模占比平均值达到92%以上。

税收赋能·跨境电商。用足用活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特殊税收政策,不断提高政策覆盖面和知晓度,确保综合试验区内市场主体涉税政策落实面达100%。会同其他部门形成合力,促进襄阳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发展,助力打造襄阳经济发展“新引擎”。

加强成品油税收监管。协同推进互联网+物联网成品油税收监管试点工作,全面启用成品油综合监管云平台,确保全市成品油市场主体监管面达到95%以上,预警信息及时处理率达到95%以上,不断规范全市成品油市场经营秩序,堵塞税收流失漏洞。

国家统计局襄阳调查队

保质保量科学规范完成住户调查大样本轮换工作。组织实施好新一轮五年周期住户调查大样本轮换工作,加强组织领导,压实工作责任,做好工作保障,严格依法调查,提高源头数据质量,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有效数据支撑。

做好“三农”统计调查工作,服务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组织实施好农产量调查样本轮换工作,加强农业农村基层工作,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以及时真实准确的统计调查数据反映粮食、畜牧业生产情况。

做精做细各专项专题调查,围绕经济运行过程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充分发挥调查队“轻骑兵”优势,积极参与国家统计局组织的全国文明城市测评、全面从严治党民意调查、社会心态调查等专项调查,积极撰写专题调查调研文章,推动各类专题调查产生良好社会效应,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真实准确的统计调查服务。

市邮政管理局

深入融入服务乡村振兴发展。持续推进邮政、快递服务乡村振兴发展暨服务现代农业,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增加农民收入。2022年底前,培育襄阳农产品快递业务量超千万件项目1个,争创国家级快递服务现代农业金牌项目。

保障快递员群体合法权益,推动快递员优先参加工伤保险。2022年底前,全市至少新增1000名快递员参加工伤保险,实现全市基层快递网点参加工伤保险应保尽保。

提升邮政营业网点基础设施水平。加快推进邮政营业网点改造,改善基层邮政营业网点服务质量,提升用户用邮满意度。2022年底前,全市改造邮政营业网点至少10处。

湖北省无线电监测中心襄阳监测站

加强对重点频段的监测,确保各单位无线电频率使用有序。加强对公众通信、广播电视、航空铁路等频段的保护性监测,通过联动机制快速有效地排查有害无线电干扰。

全力打击“黑广播”“伪基站”等新型电信网络犯罪行为,有效保障人民财产安全。大力配合市文化和旅游局、公安等部门开展打击治理“黑广播”“伪基站”违法犯罪专项行动,做到发现一起、打击一起。

有效打击考试无线电作弊行为,维护考试公平公正。通过技术手段,压制阻断无线电作弊信号,配合公安部门查找作弊信号源,有效遏制利用无线电设备进行考试作弊违法行为。

推进监测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监测技术能力。完成中心站升级改造和樊西遥控监测站建设,扩大监测网覆盖范围,提升服务中心工作的技术支撑和保障能力。

市气象局

提升监测预报预警水平,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聚焦重大灾害性天气,加强高致灾性天气监测预报预警。聚焦重点区域,加强气象灾害高风险地区的精细化监测预报预警,同时面向公众加强微信、抖音、微博、今日头条等新媒体预报预警发布和气象科普宣传工作。聚焦重点对象,充分发挥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作用。

持续优化气象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开展“清减降”,进一步优化气象行政审批流程,深化“证照分离”“减证便民”等措施,提高气象行政审批和政务服务办理效能,动态更新湖北政务服务网气象权责清单。完成气象相关改革任务。

强化大气污染防治气象服务保障及气象助力乡村振兴。进一步加强与环保部门的沟通联动,联合开展市区空气环境质量气象条件预警预报会商,制作发布空气污染扩散气象条件预报。根据大气污染防治需要,及时开展人工增雨降尘降霾作业。保质保量完成乡村振兴各项工作。

市烟草专卖局

综合管理全面提质。进行管理诊断、对标提质,在全省烟草商业系统对标指标排名上进一步突破。2022年底实现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利用科技成果转化孵化园、共享中心、融媒体中心等平台,打通“信息孤岛”,让“数出一家”得到实现。

烟叶生产全面提质。着力做大总量、提高质量,在“在哪儿种烟、由谁种烟、怎样种烟”上进一步突破。全年围绕13.82万担烟叶收购目标,确保上等烟比例达到60%。烟叶生产实现优化布局稳规模、合理规划稳基础、把控节点稳质量、提升效益稳产业,推进襄阳烟叶供给体系优化再上新水平。

专卖内管全面提质。积极运用互联网、大数据思维,利用好区域协作、联合办案机制,在真烟异常流动、大户监管、假烟案件等方面突破。确保2022年专卖网络案件数量不低于去年(11起省局标准以上案件);全市市场净化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确保专卖年度考核排名全省前三;全年不出现行政复议和行政败诉案件。

卷烟营销全面提质。不断提升需求响应力、渠道掌控力和品牌培育力,在职能转型、终端管控、客户满意度上进一步突破。全年销售卷烟17.7万箱,年度客户满意度得分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实现均衡销售、现代网建和职能转型,推进卷烟营销服务水平再上新台阶。

卷烟物流全面提质。完善推进“168”物流管理模式,丰富“智慧物流管理中心”功能,在全面现代物流管理向配送延伸上突破。通过探索研究新模块,实现集成赋能,巩固流通机制,构建数字化、智能化、智慧化物流体系。

编辑:彭梦迪 | 校对:金芳

审核:杜红丽 | 终审:江伟兵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