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在绿中。
城在林中。
管护园林。
秋日,走进宜城市区,一派绿意盎然景观呈现在人们面前。中华大道、襄沙大道、铁湖大道、滨江大道等城区主干道,花团锦簇,绿树掩映;嘉豪、七里花园、湖畔人家、中宜岸上城等城市小区和单位庭院内红花绿叶、景观树、小游园等一应俱全……如今,一座秀丽、宜居的生态之城悄然崛起,一幅城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美丽画卷正在这片楚国故都的土地上徐徐展开。
近年来,该市着力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坚持“高标准、有特色、创一流”的园林绿化理念,彰显地方特色,初步形成了绿地布局合理、功能设施齐全、风格特色鲜明的城市园林景观。城区绿化覆盖率37.89%,绿地率32.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9.25平方米。城市绿化建设的主要指标达到了国家园林城市标准。
特色化的城市建设
3年前,宜城市开始着手创园工作,使得“抓绿化就是抓发展”“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成为该市城市建设的共识。
如何用共识引领创园工作?宜城市拿出了自己独具匠心的城市建设特色。
特色之一——突出大手笔规划。该市邀请名院、名校、名家,修编《城市总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完成了水资源保护规划、街景绿地设计、道路绿化设计和公园设计等规划、设计项目,划定城市绿线、蓝线、紫线、黄线,严格实施“四线”管理,市区绿化形成“一心、三带、三纵四横、多珠”布局。一心:即以鲤鱼湖风景区为核心,建设3平方公里的鲤鱼湖生态湿地保护区;三带:即建设沿江湿地、沿湖公园、沿路绿带,构筑生态廊道,形成有机生态网络;三纵四横,即以楚都大道、中华大道、燕京大道、滨江大道、铁湖大道、207国道、振兴大道7条城市主干道为主,形成绿色循环路网;多珠:即城市主要街道交叉口建设景观节点游园。
特色之二——彰显良好人居环境。该市实施亲民绿化,把最美的风景还给广大市民,先后在市区黄金地段修建了楚都公园、燕京花苑、紫盖山广场。通过规划建绿、拆违扩绿、拆墙透绿、见缝插绿、垂直挂绿等措施,在全市形成以道路绿化为主线,公园绿地为重点,以单位、居住区绿化为基础,以近郊生产绿地和防护林带为补充的城市绿化格局。推进绿色小区建设,按照生态优先、经济实用、因地制宜、文脉传承的原则,开发了10个住宅小区。强化环境整治,通过“治违”“治脏”“治乱”“治水”“治尘”,还绿于民,还净于民,让宜城的天更蓝、水更清、空气更清新。
特色之三——凸显“水”“绿”主题。该市建设以鲤鱼湖为中心的楚都风景区,构建林水相依、林水相连、依水建林、以林涵水的宜城“西湖”。协调配置道路林荫系统,注重道路绿化植物品种、造型、色彩、层次合理搭配,形成“城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景观特色。完善城市生态环境框架体系,大力保护汉江沙洲地、河流滩涂湿地,在鲤鱼湖—邬家冲水库生态旅游风景区广泛植树造林,建防护林带。积极将绿化向市郊路网延伸,把城郊林田路网建成绿色长廊和风光带。
精细化的管理模式
三分建七分管。为巩固绿化成果,宜城市紧紧围绕构建长效管理机制,建立健全一系列管理制度,积极探索城区园林绿化精细化管理模式。
建立园林绿化规章体系。近年来,该市坚持建管并重、依法治绿,先后出台《宜城市绿化管理实施办法》《宜城市建设工程项目配套绿化用地面积审核办法》《宜城市城区古树名木保护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建立对城区绿化的规划、建设、管理等环节的监管执法机制,实行“绿色图章”制度,保证配套绿化工程同步建设。同时积极探索多元投入机制,采取共建捐建、认养认管、绿化达标等形式,发动全社会参与城市绿化建设。近年社会绿化总量达到350万平方米,占全市绿量的23%。
深化绿化管养体制改革。该市积极引入竞争机制,建立新型绿化管养体制,采取用人社会聘用制、岗位目标责任制、工作绩效考核制、奖惩兑现公开制,实施“以钱养事、以事定岗、以岗定人、绩效挂钩”绿化养护模式,提高绿化养护水平。对城市公园绿地、行道树、庭院绿化都确定专班、专人实施养护管理,并将城区园林绿化管理纳入各单位“门前四包”范围,严格责任落实,年终考核结账。对违反规划、侵占绿地、损毁绿化、砍伐树木、损坏绿化设施等行为,坚决依法制止和查处。同时,建立了社会监督机制,实行举报违法占绿毁绿制度;注重加强日常养护管理,制定了养护规范、养护标准和考核细则,城市绿化养护水平明显提高。
高标准的园林绿化
近年来,该市在推进国家园林城市创建中,严格按照创建标准,加快园林绿化重点项目建设,全面扩总量、补短板、塑精品、提品位,高标准推进创建活动。城市绿地面积不断增加,城市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人居环境不断优化,充分展现了生态绿都的景观特色。
扩大绿化总量。该市重点实施绿色长廊、精品景观、文化融入等工程。目前全市38条主次干道总长55公里,绿地达标率达80%。推进庭院绿化拆墙透绿、拆围献绿,新改绿地4000平方米,全市居住小区绿地面积达到26公顷。新建楚都公园、滨江公园,建成襄沙大道节点游园、高速公路南出口游园等一批游园。形成楚都公园、张自忠将军殉国处纪念园等一批文化旅游景点。
补齐基础短板。该市完善城市环保设施,启动城市污水处理厂扩容工程,将日处理能力由2万吨增至4万吨,使处理率达到或超过全国城市平均水平。新建城市截污干管,实现雨污分流。配套城区基础设施,全面消灭城区泥巴路、瞎子街、梗阻路,修复破损路面3000多平方米,修补沥青路面2000多平方米。新建、改造城区供水管网104公里,城区供水实现全覆盖。先后完成棚户区改造6768套,新建公租房6742套,危房改造2768套,市区人均住房面积超过40平方米,住房保障率达到100%。
提升宜居质量。该市坚持“生态优先、分片拓展、绿脉相连、结构整合”的原则,建设好沿河防护带、沿湖风景带、沿路景观带、园区森林带,增强城市绿地系统功能,保障城市生态安全。实施蓝天碧水行动,开展大气污染防治、汉江、蛮河水环境治理和秸秆禁烧工作,城区空气环境质量优良天数占80%以上,汉江水质始终为功能区划Ⅱ类,蛮河水质持续好转;集中式饮用水源地长期达标率为100%;城区交通噪声值始终控制在标准范围内。2015年,该市绿色发展指标考评在全省同类县市由第七位跃居第一。推进城市精细管理,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建成投运,新建城南货车停车场、环卫车辆停车场。开展静态交通、占道经营、拆违控违、大货车城区禁行禁停等专项整治,市容市貌、交通秩序明显改观。改善环卫基础设施,城区建有公共厕所76座、垃圾转运站点32个、果皮箱2520个、垃圾桶2670个,城乡垃圾形成“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市场化运作长效机制。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