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暑假模式开启。忙碌了半年的大中小学生们终于可以开开心心度暑假了。但是“天不怕,地不怕,就怕熊孩子放暑假”。电信网络诈骗也盯上了正在放暑假的孩子们。
据襄阳市公安局反诈中心96110接警台统计,7月1日至20日,仅20天时间,我市接报涉及20岁以下学生被诈骗案件15起,损失金额17万余元。
反诈中心通报以下几类高发骗局,提醒家长注意:
骗局一:刷单赚钱
7月14日晚,初二学生莹莹在家用母亲的手机上网,通过网友介绍下载了一款“某宝互动”APP,客服说只要点赞视频刷单,就能赚取佣金。在几次点赞赚到几元钱甜头后,一名“金牌客服”又推荐她做竞猜业务,刷单成功保证本金和奖励返还。莹莹从微信钱包中投资5000元,但是本金和奖励却无法提现,客服以操作失误要补救为由,诱导莹莹再次投入5000元,被妈妈发现赶紧报警。莹莹才意识自己的“致富生意”是遭遇刷单诈骗。
骗局二:涨粉丝
7月13日下午,10岁的小函用妈妈手机上网,在抖音群看到一则消息,加入“KK抖音热门可以免费涨粉”,便欣然加入。客服称手机帐户异常,涉嫌违法要冻结罚款,让小函跟自己视频私秘聊天。在客服的诱导下,小函又扫描二维码,用妈妈的支付宝购买4000元的“陌陌币”“YY币”等虚拟商品,以便给手机解冻。小函妈妈发现银行卡有支出信息,才知道孩子被骗。
骗局三:免费领皮肤
7月11日,12岁的小秋在QQ群里,被一起玩网络游戏的好友拉入一聊天群,群里称向一抖音帐号充值后可以免费领取游戏皮肤。小秋遂用奶奶的手机微信向该帐号充值9500元,但是随后就被对方拉黑。小秋奶奶查看手机时才知道被骗。
骗局四:网恋借钱
7月14日,大学生吴某报警:自己被网恋女友登录微信号转走1万多元。经查,暑假期间,吴通过网络游戏添加一名叫“黄小雅”的好友,在黄小雅的主动聊天下,两人确立了恋爱关系。7月10日,黄小雅称自己父亲病重,要借钱看病。找吴某要了微信密码及支付密码后,吴某的微信号就被迫下线。过了两天才恢复正常。7月13日,吴某爷爷打来电话,说自己绑定在吴微信上的银行卡少了13800元钱。吴某翻看微信账单后,发现均是“女友”转出。急忙联系黄小雅还钱,黄一直推脱。吴报警后,才发现他的“网恋女友”所提供姓名及身份信息都是假的,才知遭遇骗局。
警方提示:
暑假里,游戏、刷网是许多孩子日常消遣娱乐的一种方式,广大家长应加强对他们的引导,增强孩子的防诈意识。
1、保护好自己的手机和密码。尽量不要将手机支付或银行卡密码告知孩子,避免遭到损失。
2、注意各类屡禁不绝的电诈手段。主要有高考中考招生(辅导)诈骗、奖学金(助学金)诈骗、校园贷款诈骗网络退款诈骗、兼职刷单诈骗、购买游戏装备诈骗等,家长要引导学生增强识骗、防骗、拒骗意识和能力。
3、要增强防范意识。对待转账、支付、购物保持高度警惕,千万做到“不信不听不转钱”。
4、及时报警求助。在遭遇电诈后,尽快拨打96110电话报警,准确记录骗子开户行、账号、姓名等信息,便于紧急止付。
记者:郭芸 | 通讯员:侯军 、曾长羽
编辑:小花 | 审核:彭蕾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