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处革命遗址都是“精神地标”。坐落于宜城市板桥店镇新街村的鄂豫边区革命纪念馆,曾是中共鄂豫边区临时省委、临时省苏维埃政府所在地,2015年,宜城市委、市政府投资数百万元修建了鄂豫边区革命纪念馆,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今天的《追寻红色记忆·传承革命精神》我们一起去鄂豫边区革命纪念馆看一下。
进入板桥店镇新街村,绿树掩映下,一座四合院映入眼帘。红漆、灰墙、黑瓦,“鄂豫边区革命纪念馆”几个大字苍劲有力。这里就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共鄂豫边区鄂北革命根据地的中心,是当时湖北省境内的三大革命根据地之一。
纪念馆内,贺龙、萧楚女、谢远定、李富春、程克绳、张星江等革命先辈的雕像,正气凛然、顶天立地,令人肃然起敬。解说员告诉记者,纪念馆内的“红星照耀鄂豫边”主题陈列,分为“星星之火”、“浴火重生”、“烽火连天”、“红色首府”、“红旗不倒”五个单元。陈列在展厅里的大刀、长矛、双节棍、土铳、中国工农红军第九军二十六师曾用过的旗帜等旧物,以及一张张照片,无不在述说着当年的峥嵘岁月。
90多年前,宜城东部及西部属于广阔的丘陵地带,便于初创时期的革命武装进行游击作战。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宜城苏区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政权和土地,他们对共产党的主张已有了强烈的追随意愿。
星星之火,由此点燃。1930年2月至7月间,地方赤卫大队和群众在中国工农红军第九军二十六师的支持下,攻打板桥店和胡家营团防局,先后成立了宜东—区苏维埃政府、襄南二区苏维埃政府。特有的自然条件及人心向背,为整个鄂豫边苏维埃运动的发展和壮大提供了坚实的基础。6月和12月,鄂豫边革命委员会(1932年2月2日改为鄂豫边临时省苏维埃政府)机关、中共鄂豫边特委(1932年2月2日改为中共鄂豫边临时省委)机关分别从枣阳、河南南阳迁驻宜城东部苏区新街。
1931年8月,贺龙率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进驻宜城西部的刘猴一带,帮助建立了钱家湾、陈家湾等乡苏维埃政府,并拨给5支长枪建立了一支20多人的农民自卫军,刘猴苏区成立。
1931年9月24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九师在宜城东部一带战后休整,帮助建立了中共钟北直属党支部。1932年1月9日,钟北一区苏维埃政府成立。到1932年3月,钟北一区苏维埃政府辖8个乡苏维埃政府。每个乡苏维埃政府都建有儿童团、少年先锋队、红色补充军、贫农团、妇女解放会等组织。
在当时,四个苏区积极开展武装斗争,牵制了国民党军大量的有生力量。期间,子弹厂、红军医院、红军枪炮厂和被服厂相继建立。鄂豫边革命委员会还内设经济委员会、总务处和经济股,负责制定和执行苏区的经济政策,管理县、区上交的物资和货币,管理各部门的经济开支,领导苏区各级经济组织。还创办了列宁小学、干部训练班和农民夜校识字班。
正当苏区人民为分到土地而欢呼雀跃的时候,国民党反动派及地方反动武装开始了对苏区更加疯狂的围剿。面对敌人的残酷围剿,宜城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保卫新生的红色政权及刚分到的土地,先后进行了两次反“围剿”斗争,大大小小的战斗30余次,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殊死的博斗,队伍被打散,4个苏区政权组织也先后解体。1932年11月12日晚,鄂豫边省委苏区代表团在宜城东部的张家冲(今流水讴集村一带)召开武装暴动骨干分子会议,安排武装暴动,夺回丧失的苏维埃政权。由于叛徒告密,会场半夜被敌人重重包围,参会人员除少数突围外,大部分当场或被捕后遇害。
距离鄂豫边区革命纪念馆30公里的山脚下有一个“舒家洞”,曾是红九军第26师的据点,后因叛徒告密,退回到洞内的将士们惨死洞中,当地人为了纪念他们也称山洞为人洞。
至此,宜城东、西部持续近3年的苏维埃运动结束,中共党的组织和党员活动被迫转入地下。宜城的苏维埃运动虽然受到严重挫折,但他作为中共领导鄂豫边武装斗争的中心,具有突出的历史地位。
内容来源:襄阳综合广播
记者: 王春霞、叶子|编辑:杨霞
审核:蔡彦燕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