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主题:随着天气逐渐转暖,提醒家长注意孩子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的发生
节目嘉宾:襄阳市中医医院儿科主治医师 骆强
疱疹性咽峡炎与手足口病具有一部分相同的致病病原,并且有类似的流行季节与临床症状,所以二者之间经常容易混淆。部分手足口病可能只表现为疱疹性咽峡炎,而至始至终就是没有出现皮疹。从这个角度来说,疱疹性咽峡炎可能就是手足口病的一种特殊类型。我国出台的指南指出:无皮疹病例,临床不宜诊断为手足口病。也就是说,没有出现皮疹而仅有口腔疱疹的,建议诊断为「疱疹性咽峡炎」,如果在此基础上又出现皮疹了,则建议诊断为「手足口病」。虽然疱疹性咽峡炎与手足口病有相类似的病原及口腔症状,大部分病例为轻症,很少出现重症病例,其未被列入国家法定传染病。鉴于手足口病的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手足口病在我国属于丙类传染病。
只要携带有相关病毒(患儿和隐性感染者)就可成为传染源,传染性很强。疾病初期出现症状前(就是发热、咽喉痛、皮疹等)即可从粪便和上呼吸道分泌物中分离出病毒,故发病初期即有传染性,发病第1周病毒排出达高峰,呼吸道排毒可持续1-3周,而粪便的病毒,多持续存在感染后的4-6周内,有的甚至长达2-3个月。传播途径多种多样,消化道、呼吸道和接触均可传播。呼吸道分泌物(鼻涕)、口水,粪便、皮肤的疱疹里面都有病毒。当健康的孩子经口摄入这些病毒,比如手接触患儿口鼻分泌物(唾液、打喷嚏喷出的飞沫)等以及被污染的物品(毛巾、手绢、水杯、牙杯、衣物、玩具、碗筷、桌椅表面、门把手、墙面等),之后吃手;或者患病的小朋友拥抱时,碰到了皮肤上的疱疹,之后吃手;另外,呼吸道飞沫传播:如果患儿打喷嚏时,健康的孩子正好吸入了病毒,也会导致得病。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和食物后亦可感染。感染病毒后持续排毒,传播途径多,故可在托儿所、幼儿园等幼托机构中造成流行传播。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