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
《离骚经》 米芾 宋
《客中初夏》
宋 司马光
四月清和雨乍晴,
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
惟有葵花向日倾。
《荷花》 吴冠中 1990年
立夏,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7个节气,夏季的第一个节气。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立夏,是标示万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
立夏后,日照增加,逐渐升温,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了茁壮成长阶段。立夏表示告别春天,是夏天的开始。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时至立夏,万物繁茂。
中国古代将立夏分为三候:“一候蝼蝈鸣;二候蚯蚓出;三候王瓜生。”即说这一节气中首先可听到蜊蜊(即:蝼蛄)蛄在田间的呜叫声(一说是蛙声),接着大地上便可看到蚯蚓掘土,然后王瓜的蔓藤开始快速攀爬生长。
一候蝼蝈鸣
《蛙声如鼓吹》 齐白石 1954年
蝼蝈即蛙。立夏时,蛙开始鸣唱。田野里、河沟旁、地垄间,蛙的叫声此起彼伏,似乎在争先恐后地告诉世人,夏天来啦!尤其是青蛙,它不但是出色的“歌唱家”,而且还是庄稼地里的捉虫能手,是当之无愧的“农田卫士”。
青蛙的舌头两边分叉,又细又长,只要把长长的舌头一伸,虫子就成为了它们的腹中美食。青蛙是人类的好朋友,所以我们一定要好好爱护它们。
二候蚯蚓出
《牡丹》 王雪涛
蚯蚓属夜行性动物,白昼蛰居泥土洞穴中,夜间外出活动。蚯蚓喜欢生活在温暖、潮湿、透气、阴暗、疏松的土壤中,全靠皮肤来呼吸。夏季多雨,雨水渗入地下,土壤中的空气被挤了出去,蚯蚓就会感到呼吸困难,纷纷爬到地面上来呼吸新鲜空气。
三候王瓜生
《葫芦》 齐白石
王瓜又名土瓜,是一种华北特产的药用爬藤植物,生长于田间地头。立夏时节,王瓜快速攀爬生长,于六七月时会结出椭圆形的果实,成熟时,果实红艳艳的,很好看。王瓜的果实、种子和根都有药用价值,具有清热、生津、化瘀、通乳等功效。
立夏习俗
1、立夏蛋
立夏这日,人们煮好鸡蛋,有的地方还特地用红茶或核桃壳煮蛋,称“立夏蛋”。将蛋放入用彩线编织的蛋套中,相互馈送。或挂在孩子胸前,或挂在帐子上。小孩子们斗蛋为戏,以蛋壳坚而不碎为赢。还有的地方,以五色丝线为孩子系手绳,称“立夏绳”。
2、买红花
立夏时节,在浙南各地,每户人家还要购红花、新茶,备年之用,有诗云:“立夏晴和四月天,与郎商酌岁支钱;红花盐菜俱难缓,更买新茶过一年。”
因为那时新谷才种,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如不储备柴米,到缺时则求购价昂。同时,蚕蛾破茧而出,抽出新丝,茶叶如不采藏,过此就变为老叶。红花为妇女染衣之用,产于四月,也必须及时购买。
3、秤人
在立夏众多风俗习惯中,秤人是比较特殊的一个。“秤”字从“禾”,从“平”,表示“五谷压下去”,本义是五谷的重量,转义为称量重量。立夏秤人流行于南方,有两种形式,有的悬秤于大树,秤钩悬一个凳子,大家轮流坐到凳子上面“秤人”;有的悬秤于屋梁,女子品肥论瘦,嘻哈打趣,俨然闺中游戏。
夏日品画
《蛙声十里出山泉》 齐白石
此图是白石老人九十一岁时为我国著名文学家老舍画的一张水墨画。诗句是由老舍指定的——“蛙声十里出山泉”,这的确是个难题。在我国美术史上,汉代画家刘褒曾画过《云汉图》,人见之觉得很热;又作《北风图》,人见之凉爽生寒。他转炎凉于笔底的功夫,给欣赏者呈现了一个鲜明可感的艺术境界,而观者的感受是由形象引起的联觉。
齐白石把"蛙声"这一可闻而不可视的特定现象,通过笔墨表现出来。画面上没有蛙,而有如闻蛙声之感,这是绝妙之至的构思。在四尺长的立轴上,用简略的笔墨在一远山的映衬下,从山涧的乱石中泻出一道急流,六只蝌蚪在急流中摇曳着小尾巴顺流而下,蝌蚪们不知道已离开了青蛙妈妈,还活泼地戏水玩耍。人们见到摇头摆尾活灵活现的蝌蚪游荡在溪水的源头,自然会想到蛙和蛙的叫声。可以从稚嫩的蝌蚪联想到画外的蛙妈妈,因为失去蝌蚪,蛙妈妈还在大声鸣叫,似乎那蛙声随着水声由远而近。虽然画面上不见一只青蛙,都使人隐隐如闻远处的蛙声正和着奔腾的泉水声,演奏出一首悦耳的乐章,连成蛙声一片的效果。真是画中有画,画外还有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声情并茂,惜墨如金,使人产生无尽联想!
该画不是直接去描写那些鼓腮鸣叫的青蛙,在对'远山'、'山涧'、'急流'、'蝌蚪'的处理上,齐白石对'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驾驭得游刃有余。由于齐白石对'时'、'空'领域的熟练掌握,才在画面上表现那样胜似闲庭信步。"在齐白石的《蛙声十里出山泉》中,诗情画意榫凿相吻,水乳交融,充满了浓郁的艺术魅力。
编辑:舒丽君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