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 | 桐始华,田鼠化为鴽,虹始见


清明 QINGMING

作者|米芾(1051-1107)

北宋著名大书法家、画家、理论家

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


《清 明 》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诗意图》 关山月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 ,也是一个传统的节日。清明的意思是天清地明,阳光明媚,天空清澈。

清明的时间点在每年公历的4月4日~6日。

作为一个时令节气,清明节的名称与此时天气物候的特点有关。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训》:“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故此,古人根据对大自然的观察,将清明节分为三候: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鴽;三候虹始见。


一候桐始华


《雁荡山花》 潘天寿

“桐花开,清明到”,桐是指白桐花,意为清明来到,白桐花开,清芬怡人。


二候田鼠化为鴽


《雀啼》 赵少昂

天气变要,喜好阴凉的田鼠躲在河里不肯出来,喜好阳光的小鸟却叽叽喳喳的在树枝上跳来跳去,随处可见,难怪古时候的人会误以为清明时节的田鼠全都变成了小鸟呢。


三候虹始见



《春山暖翠图》 恽寿平 清朝

虹就是天上的彩虹,说明清明时节多雨,故而彩虹出现。《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三候,虹始见。虹,音洪,阴阳交会之气,纯阴纯阳则无,若云薄漏日,日穿雨影,则虹见。”

清 明 习 俗


1、清明断雪

俗语“清明断雪,谷雨断霜”,寓意着天气渐渐暖和,到了清明,便不再降雪;过了谷雨,大地也不会结霜。而现实生活中,因为我国幅员辽阔,南北方断雪断霜的时间会相隔一个月之久。


2、郊游踏青

清明时期,桃红柳绿,草长莺飞,非常适合郊游踏青。快和亲朋好友结伴而行,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尽情欣赏生机勃勃的春日美景吧!


3、扫墓

清明原本只是一个节气,因为与寒食节的时间很接近,人们于是将寒食节吃冷食、祭扫坟墓等习俗延至清明,清明也因此逐渐演变成节日,并取代了寒食节的地位。每到清明节,人们会带着纸钱、香烛和祭品前去扫墓,表达自己对逝者的怀念之情。


4、青团

南方有清明节吃青团的习俗,青团又叫清明果,是用蔬菜汁和糯米做成的。

春日品画


以下图片请点开放大观看

《清明上河图》长卷


《清明上河图》局部


《清明上河图》局部


清明上河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为北宋风俗画,宽24.8厘米,长528厘米,绢本设色。该画卷是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城市生活的面貌,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了五百五十多个各色人物,牛、骡、驴等牲畜五、六十匹,车、轿二十多辆,大小船只二十多艘。房屋、桥梁、城楼等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艺术特色

从《清明上河图》中可以看到几个非常鲜明的艺术特色:此画用笔兼工带写,设色淡雅,不同一般的界画,即所谓“别成家数”。构图采用鸟瞰式全景法,真实而又集中概括地描绘了当时汴京东南城角这一典型的区域。作者用传统的手卷形式,采取“散点透视法”组织画面。画面长而不冗,繁而不乱,严密紧凑,如一气呵成。画中所摄取的景物,大至寂静的原野,浩瀚的河流,高耸的城郭;小到舟车里的人物,摊贩上的陈设货物,市招上的文字,丝毫不失。在多达500余人物的画面中,穿插着各种情节,组织得有条不紊,同时又具有情趣。



作品赏析


《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时期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的状况,主要是汴京以及汴河两岸的自然风光和繁荣景象。作者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图画中。图中所绘城廓市桥屋庐之远近高下,草树牛驴驼之大小出没,以及居者行者,舟车之往还先后,皆曲尽其仪态而莫可数记,全副场面浩大,内容极为丰富,整幅画作气势宏大、构图严谨、笔法细致,充分表现了画家对社会生活的深刻洞察力和高超的艺术表现能力。

 《清明上河图》不仅仅是一件伟大的现实主义绘画艺术珍品,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北宋大都市的商业、手工业、民俗、建筑、交通工具等详实形象的第一手资料,具有重要历史文献价值。其丰富的思想内涵、独特的审美视角、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都使其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被奉为经典之作。

原文:清明 | 桐始华,田鼠化为鴽,虹始见

编辑:舒丽君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