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十堰户外高手竟用这种“粗暴”的方式打开峡峪河!

上期说到

襄阳、十堰户外高手

“漂越”潮水峡

离开姚家洞之后

即按原计划

直奔峡峪河而去

……

溯湖而上 ,只见两岸悬崖峭壁,层峦叠嶂,湖面碧波荡漾,湖光山色。两条小船在峡口水库画出一个大大的倒“V”字形,24人的联合探险队从姚家洞折返到两河口。峰回路转,画风再次从高峡平湖的“大家闺秀”转向峡谷幽深的“小家碧玉”。

随行的峡峪河村党支部书记,余龙凯告诉我们,这里已属峡峪河地界,大家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根本看不到峡峪河村的影子,满眼都是山,从眼前连着天际。

小船在狭长的峡谷湖面上前行,不时有形态各异的树桩,从水中裸露出来,因为长时间的浸泡,木头已呈黑褐色,如盘蛇 ,若飞龙,又似闲鹤……有几只水鸟立于顶部,见我们闯入,于是,“噗哒”着翅膀,掠过水面, 远去 。船老大刘传平轻车熟路,驾轻就熟,用他的话说:“我们渔民对水情的熟悉,就像农民熟悉大粪一样。”小船一阵左穿右拐在水面上快速的画着“s”,有惊无险。

几分钟后,到达水库回水边缘,探险队弃船登岸,沿峡峪河溯溪而上。

峡峪河,原名嘉峪河,清朝隶属南漳县嘉定都。据清同治和民国年间《南漳县志.舆地.水道》:“(沮水)又东南流七里迳天鹅池五里   ,迳潮水峡 ,南有潮水沟(河)水注入  ,八里丛家山 ,又里许为两河口  ,有嘉峪河(志注:一名硖峪河  《湖北通史 》硖峪河在县(南漳县)南一百七十里)……”

水由绿变清,清澈见底,一尘不染,大家以不同的方式享用着,有的手捧入口,有的直接趴在水中“牛饮”,有人喝水甚至不是为了解渴,而是因了那种惬意。

前行数十步,发现有人居住过的痕迹,除了竹林和大片桑树林,还遗留有许多年前烧木炭的窑洞。如今这里荒无人烟,完全成了无人区。

我们一行二十余人,在温水洞集体休整,或许是干旱的缘故,去年冬天还珠瀑如练的温水洞,今年居然断流了。众人吃了些随身带的食物,体力立马恢复,继续沿河前行。

河里怪石嶙峋,或如鬼怪,或似猛兽,纵横拱立,长年累月经过河水冲刷,已失去原有的棱角,变得圆润而光滑。一簇簇菖蒲从石头缝里顽强地挤了出来,鱼儿在水底自由地游弋,觅食、嬉戏。

两岸如劈,状若石门。峡峪河溯溪第一难关是大长潭,长约五十米,潭绿幽深,水充满了整个河面,无立足之地,通行唯有游泳一途。

“风云”“江山”等户外探险高手,早已游过,后面的只得紧紧跟上,河水显然比潮水峡的水凉,潭深不见底,让人有些惧怕,但为了心中的那片风景,已经顾不得那么多……

队伍进一步拉开了距离,散落在2.5公里的无名峡谷里,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石一潭,千百年来都任性的保持着原始的自然状态。

继续前行,忽见前面一高达三四十米的岩洞,和一个长达40米的长潭。张道虎说这岩洞当地人称之为“高岩屋”,潭被称为“小长潭”。

岩壁上钟乳石倒悬,或粗,或细,或长,或短,形态各异。小长潭与大长潭极为像似,只是短了些,窄了些,两岸更陡峭一些。岩屋有人工垒砌的石坎,和生火燃烧留下的黑黢黢烟痕,估计以前附近打鱼者和赶路人,常在此临时落脚歇息。

过了小长潭约半里许,竞然发现一个老妇人在如此空寂的峡谷里,独自采一种当地普遍生长的药材——菖蒲。看着她悠然自得的样子,不仅为刚才心里的恐惧羞愧万分!

正羞愧间,匆然发现了峡峪河电站,大家急忙卸下装备,从防水包里掏出干爽的衣物换上。沿一条泥巴路,徒步进入村里。

电站引水渠,把大家引入峡峪河二组,只见一座几十米的木吊桥,横跨河两岸,走在上面颤巍巍的,脚下木板有节奏地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吊桥中间有偌大的巨石, 横卧在河中央,像极了“将军把门”。

据随行的余龙凯介绍,这石头上原来有座镇河庙。相传大蛇修炼成精,变成了蛟龙,需要借助发洪水时,游向大海,俗称“走蛟”。走蛟时,蛟头抬的越高,洪水就涨的越高,农田、房屋常被冲毁,所以人们在峡峪河沿河许多险要地段,修建了多座镇河庙,以镇蛟龙发难,所以,峡峪河沿河有“五关九锁十八弯”的流传,我们爬上石顶,果真,看见几个海碗粗的圆石孔 ,是修庙立基柱所凿。

目光所及,峡谷里满眼都是巨石,层层叠叠,石头之大,超乎想想。此情此景,让我想起前些日子一个文化人进峡峪河后随口吟诵的一首打油诗:

“远看大石头,近看石头大。石头真是大,真是大石头。”

过了吊桥,开始有了人烟。环顾整个村庄,四周绝壁环绕,一条小河蛇行斗折穿行而过,一道道梯田,层层叠叠,一块挨着一块。三三两两的走马干檐老土房零星分布在河边、山坡,只有沿河新建的白墙红瓦集中安置点,格外扎眼。炊烟袅袅与云雾弥漫,农人躬耕于田亩间,这不就是陶渊明笔下与世无争的世外桃源吗?

眼前五六栋房舍,掩映在河两岸竹林柳荫之中,己有些年代,穿行在这断墙碎瓦疏篱间,惊得一阵鸡鸣犬吠。屋后荒坡上,几头牛儿悠闲自在地啃着嫩草,对于我们这些“不速之客”,竟显出一幅无动于衷的样子。

再行里许,只见河对面一山包巍然屹立,山顶树木苍翠葱郁。随行的老乡告诉我们,这山包当地叫“狮子包”,因外形酷似一蹲狮子得名。仔细端详,还真像狮子一般。狮子包下面有岩洞,尚存一处古寨,及黄龙庙遗址,残碑。右侧山崖有一黄龙洞,洞阔而深,人可行数百米,内有泉水淙淙,钟乳石千奇百态,泉水破岩而出,一溪青苔,菖蒲附石而生。

与黄龙洞不远处,有三座山峰兀立,如雄鹰展翅欲飞,又似老翁端坐。山峰左侧有一孤峰,名鸡冠岩,峰刃如刀剑、似矛钺,又若龙脊。鸡冠岩下,百余米的岩壁上剥落出一块高七八十米的粉白色图案,宛如观音坐莲,名观音岩,眼、鼻俱有,栩栩如生。更神奇的是,在观音像眉心处,一株岩黄杨,碧绿如翠。观音岩脚下,又一小山峰耸立,上面有一座破庙,如今只剩断壁残垣掩没在杂木、藤蔓之中。

峡峪河村委会,就在观音岩对面。蓝天救援队党支部还与峡峪河村党支部,举行了一次场开生面的主题党日和全体签名活动。

全体队员在天黑之前赶到兵马峡。听当地人讲,兵马峡,因秦白起大将通此峡谷出奇兵攻打楚都(重阳)而得名,后来清兵与白莲教也由此通过。因为这条峡谷是通往双庙的必经之路,而双庙紧靠南漳板桥镇,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兵马峡峡谷里,还尚存有供行人出入的栈道、石阶 ,后修路被毁。

傍晚,在兵马峡峡门口一处农家吃晚饭,房子是两进四合院相连,里面就像“活态的农耕博物馆”,石磨、薅锄、簸箕、背篓……一应俱全。院子里百年樟树枝繁叶茂、树体硕大,树冠郁郁葱葱。从天井院内向上看,就可见峥嵘的悬崖峭壁随时光变幻。

女主人在灶台上地挥动铲勺,撒盐添油,很快,腊排炖洋芋、油炸黄豆、凉拌紫苏、腊肉炒酱豆、自制辣椒酱、自酿的包谷酒……柴火饭,平淡的农家菜,却让人回味悠长。入席前本地老干部王建永即兴来了段本地的文化瑰宝“四言八句”吉庆,以助酒兴。他声音洪亮,铿锵有力:

“地有宝 , 五谷丰登;

国有宝 , 忠诚良将;

家有宝 ,孝子贤孙……”

顿时,席间气氛高涨,嗨声不断,酒意渐浓。

天空在大家畅饮和欢笑声中悄入暮色,整个山村沐浴在一层薄薄的云雾之中,充满了质朴风韵和乡野气息 。


杯酒言欢已尽兴,钻进帐篷,露营山村之中,耳边一阵蛙声虫鸣,偶尔几声犬吠,静谧而闲适 ,恍若置身诗情画意之中,美妙到恬然入梦……。

探险队下一站将拨营何处?

且听下周分解

原文:襄阳、十堰户外高手竟用这种“粗暴”的方式打开峡峪河!

编辑:彭梦迪 / 校对:王晓

责编:周群/ 审核:曾雄飞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