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漳长坪:搬出旧穷窝 迁来新生活

吃水基本靠天,生活基本靠田,地处鄂西北山区的南漳县长坪镇有14个村的200多户村民,因为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便、生活非常贫困。

要让世代生活在深山的贫困户摆脱贫困,易地扶贫搬迁是必然选择。从2016年开始,南漳县长坪镇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并在几年的实践中,探索出了易地扶贫搬迁模式,让贫困群众告别了穷山恶水,开始了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




每天早上,村民王仕武都会动作娴熟地开着他的电动轮椅,把前一天做好的活拿到镇上的襄阳瑞硕新能源公司的扶贫工厂去,然后再从厂里领当天的活。

王仕武是南漳县长坪镇中岭村人,以前家住在海拔900米的大山上。2002年,王仕武在煤矿务工时致残,妻子离家而去。对于王仕武来说,身体的残疾不仅仅是生活上的不便,最多的是对未来生活的担忧。


自从2017年搬迁后,王仕武在家门口的扶贫工厂找到了工作,他骄傲地告诉我们,他是厂里外包活的工人中做得最快最好的。像这样的线圈,他一天可以做两百到三百个,工钱大概在50块钱左右,村里还为他办理了低保,现在每个月挣的钱完全可以满足自己的生活。

2016年,南漳县长坪镇开始规划易地扶贫搬迁工程,选址长坪镇园湾村。对居住在生活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青林组、朝阳村、赵岭村、孔家畈村等14个村组的203户,613个贫困群众,分三批进行了搬迁安置。

长坪镇以充分就业、精准扶贫为目标,通过招商引资、吸引能人回乡创业,开办了13个扶贫工厂。并根据当地特色,因地制宜,发展百万袋食用菌基地、百亩特色果园、百名务工经济、百亩林特经济,将易地扶贫搬迁与产业相结合,搬迁群众就地转型产业工人。

今年46岁的肖学武,现在在南漳县利民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上做管理工作。每天,他早早就来到合作社“上班”,安排工人们从事上架、下架、打孔、脱袋、采菇等工作。

肖学武曾经当过乡村教师,也曾外出经商。母亲和妻子先后因病离世,家庭陷入了贫困。刚从山上搬下来的时候,肖学武的心里根本没底。除了外出务工,他想不到还有别的出路。如今,家门口的扶贫工厂,不仅让肖学武脱了贫,精神面貌也彻底改变。

现在肖学武每个月能挣到2000多块钱的工资,并且还申请了小额贷款6万元入股了村里的中药材产业,今年下半年就可以参与分红。不仅生活问题解决了,每个月还能存点钱。他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把自己的下半生过得更好。

让贫困群众就业有岗位、创业有平台。据了解,长坪镇的13个“扶贫车间”和食用菌、林果产业可提供就业岗位486个,目前已有283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就业,户均增收4000元。

南漳县长坪镇镇委书记刘渊表示:“扶贫先扶智长坪镇在各个安置点积极的打造扶贫车间。推广员家湾的400工程的模式。为贫困户就近提供就业岗位,鼓励和引导贫困群众依靠自身的力量实现增收脱贫,变输血为造血。”

下一步,长坪镇将继续大力实施三乡工程,通过发展更多的产业来铺就脱贫致富的路,为贫困户提供更多形式的就业增收渠道。真正的实现贫困户搬得进、稳得住、可发展、能致富的目标。

原标题:南漳长坪:搬出旧穷窝 迁来新生活

编辑:杨振华 / 校对:姚喻

责编:姚城 / 审核:曾雄飞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