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城市南营办事处农民企业家冯德红,15年如一日,在石板上植绿,向荒山要林,助乡亲致富,写就一段“宜城版塞罕坝”的故事。
万事开头难。第一次大规模地种树,冯德红除了热情之外,技术方面几乎为零。第一年,他雇工就着山势刨石种树,他把桂花、香樟种在平地上,把栾树等便宜的树种,种在贫瘠的荒坡上。结果,当年植载的千亩栾树全部死光,损失达百万元!
一阵反思之后,冯德红觉得山上水土流失严重,要先对石头山进行治理。第二年,他请来挖掘机等大型机械,对石头山进行平整。随后,买来银杏、红叶石楠等苗木。这一年,还是由于方法不到位,苗木又是全军覆没,60万元全部投入打了水漂。
第三年,冯德红一边将山地整治成梯形,一边寻找土源覆盖石头山。当时,仅覆盖80厘米到1米深的土,一亩地就要花费2万元。综合算下来,一亩地成本高达5万元,比直接租用良田的费用,还要高出许多。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他们栽种的海棠、樱花、紫薇全部成活,冯德红终于迈出决定性的一步!
接着,冯德红乘势而上,再次加大投入,扩大种植面积。到了2012年,他所租赁的7000亩荒山,先后共植60多个品种、600万株苗木,实现了绿色全覆盖!
2013年市内外普遍开展“绿色家园”活动,他的许多苗木供不应求,“绿色银行”开始赢利。当年,仅栾树一个树种,就实现进账700多万元。
也就是打那以后,冯德红更加注重种植技术的学习与研究。每年,他都要和儿子们一起,出去学习考察,获取苗木种植经验。东到山东,南到广西,西到云贵,北到吉林,他们几乎跑遍了全国。如今,哪儿产什么树、哪些人是这类树的种植专家,他们都如数家珍。
冯德红的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是与他的经历和磨砺分不开的。
常言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冯德红就是如此。在他小时候,姊妹六人再加上祖父、祖母和父母,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家大口阔家庭。从懂事时他就记得,他们家一直都是“超支户”。迫于无奈,几个不曾参加劳动的姊妹,父母每天只让他们吃两顿饭!
于是,从上初中开始,冯德红在上学之余,就去采摘蒲公英、野菊花,或是上山捉蜈蚣,变些零钱弥补家用。寒暑假期间,别人家的孩子在树下乘凉、在家中烤火,他却扛着工具进山砍柴。从19岁开始,他骑着加重自行车,到河南的邓县、新野、社旗收购黄豆,然后驮回宜城销售;租用小型货车,到湖南长沙推销西瓜,到河南平顶山拉焦炭;1992年5月,他租地20亩,建起了水果大市场,开始经营以西瓜为主的农副产品。到1996年底,冯德红已经拥有400万的身价!
在这期间,冯德红多次受到欺骗和敲诈,有时甚至是刀光剑影。也正是这些磨砺,也正是这些付出与艰辛,成就了他那不怕挫折、敢于克难的斗志,加固了他永不屈服、永不言败的秉性,使他在收获财富的同时,更多的是收获了智慧与胆识。
一山变绿不算绿,千山皆绿才是春。冯德红在获得成功之后,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以生态农业绿色经济为依托,指导和带动周边农户发展林果产业,与乡亲父老携手共走小康路。期间,他先后帮助乡邻发展林果近万亩,每年为附近村民提供劳动岗位5万多个,给付工资约500万元。
官庄村村民曾庆亮的妻子长年有病,2012年又患上糖尿病,使这个低保户更是雪上加霜。为了挽救这个破碎的家庭,冯德红在优先安排老曾上班的同时,还另外划给他4亩山地,并免费提供树苗和相关物资。目前苗木长势良好,预计今年可以获得8万元的纯收入。
冯德红说,习总书记指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道出了广大人民的心声,也为我们指明了发展方向。冯德红表示,目前,他正在聘请专家策划,将利用现有的山林资源,打造集观赏、采摘、餐饮、娱乐为一体的绿色服务体系,继续唱好自己的“山歌”,继续构筑他那不忘初心的“精神高地”!
编辑:周杰 / 校对:杨振华
责编:姚城 / 审核:曾雄飞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