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3亿度电、500万立方米天然气……
垃圾处理设施变身城市“淘金者”
绿树成荫,灰白相间的厂房整洁干净,烟囱冒出细微的轻烟。
这是位于襄城区的襄阳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4月的一景。负责人毕建中介绍,这座发电厂由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采用BOT方式进行建设,总投资6.2亿元,特许经营期30年,日处理生活垃圾1200吨。电厂采用日本技术,核心设备从欧洲进口,烟气排放标准优于国标和欧盟2010标准。自2011年来,已累计处理生活垃圾266.63万吨。“这200多万吨垃圾不烧,就得用418.33亩地填埋,还会增加二氧化碳排放87.76万吨。”襄阳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说。处理垃圾的场所,并非全都藏污纳垢,它们也可以是城市的“金矿”。焚烧发电厂不仅消化垃圾,8年来累计发电7.23亿度,相当于少烧了35.21万吨标准煤。
在襄阳鱼梁洲上,襄阳市污泥和餐厨垃圾综合处置示范工程自2012年建设投产以来,已累计处理污泥70多万吨,餐厨垃圾12.5万吨,产出天然气500万立方米,襄阳市有600多辆出租车就用这些天然气驱动。在襄城区尹集乡,投资8000多万的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基地每年处理建筑垃圾可减少垃圾占地面积约500亩,可生产再生石料150万吨,还有18种再生建材已被开发出来。
如今,襄阳已有1座焚烧发电厂、3座水泥窑协同处置项目、1座餐厨废弃物处理厂、1座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基地和1座大件垃圾处理站等生活垃圾终端处理设施,环环相扣让襄阳市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9%以上。
破解管理、资金、制度难题
2308个村垃圾清运全覆盖
走进南漳县九集镇八泉村,三块牌子立在显眼处。一块是生活垃圾治理月评公示,一块是卫生费缴费公示,还有一块是保洁转运管理、考核办法。“以前垃圾靠风刮,治理总是长久不了。”八泉村书记周万军说。病根在认识不到位、资金不足、制度不完善。
村里先后组织干部、村民前往浙江、河南的美丽乡村考察学习,美丽宜居的村庄震撼了大家。村里组织老党员、老干部等人成立生活垃圾治理协会。在协会主持下,村民大会讨论确定,村里600多户村民,除贫困户、举家外出打工者外,每户每年出100元保洁费。制度上,保洁员的工作考核评分与工资报酬挂钩。村民负责自家房前屋后的保洁,每月评比,最干净的农户门前挂上红牌子。一番治理后,村容大变样。
要治好垃圾,得有人、有钱、有制度。在襄阳市一级,对农村垃圾治理也对症下药想了很多办法,在全省创造了三个“第一”:第一个市级层面专门为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立法;第一个在全市所有乡镇组建住建分局,把治理农村生活垃圾作为其重要职责;第一个明确要求各县市、区政府按农村人口人均40元标准将垃圾治理纳入财政预算,并逐年递增。依靠乡镇投入、县财政补助、村民自筹、社会捐赠等方式,每年全市投入城乡生活垃圾治理经费5亿多元。
如今,襄阳2308个村垃圾清运设施全覆盖,78个乡镇全部建有一座以上垃圾压缩中转站。每个村均配备5名以上的农村保洁员,各类专用垃圾运输车辆1万多辆,农村生活垃圾治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市处理的统筹治理机制已经形成。
城市乡村各有妙招
襄阳龙堤滨江园小区里,自去年6月就没了普通垃圾箱,取而代之的是7套21台智能分类设备。
编辑:王晓 / 审核:曾庆红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