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市政工人爱上写诗 已发表200多首

学习是不分年龄,不分行业,不分时间的。本市就有位孜孜不倦爱学习诗歌的人,他是一位普通的市政工人姜新。据姜新介绍,他是一位单亲爸爸,2015年的时候,为了照顾孩子,他从外地回襄阳找工作。当时他已经是50岁的人了,所以有大半年的时间都找不到工作,他内心非常的苦闷。于是,他就利用这段时间,拿起家里的诗歌书看,独自在家写写。

“2015年的时候都快50岁了,不太好找工作,一直在家里闲着,也很苦闷,也没什么事儿干。过去在学校上学的时候买的诗集,拿出来看,看了之后,我就想试着写一下。对自己生活的压力也是一个释放,对自己情绪也是一个宣泄。”姜新说。

经过一番努力,他成为了一名普通的市政工人。随后,经过朋友的介绍,他来到了襄州区文化馆文化沙龙参加专业的诗歌写作学习讲座。据襄州区文化馆的汪光房老师介绍,姜新从最开始到文化馆上课,到现在基本没有落下一节课。他每周六日总会准时准点的来到文化馆学习诗歌。一方面通过勤奋的学习态度,另一方面爱专研爱提问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在志同道合的诗友们的热心点评下,姜新的诗歌写作能力提升的很快。

“工作是市政工作,本来与诗歌不搭界,但是它有这个爱好,听说我们文学沙龙,开办了新诗讲座,他就两年多来从没间断。认真的做笔记啊,回家之后又反复的思考啊。和朋友们进行交流啊,向老师请教啊,所以它这个中间就是,非常积极非常勤奋。”襄州区文化馆老师汪光房说。

诗歌创作上来讲,从某种意义上讲,还没摸着门道,但是经过刻苦努力,和朋友们的指导和老师的教诲,他一步步逐步掌握了写诗的方法和技巧。他慢慢从写的不怎么好,到写的比较好,现在呢,已经在我们学员中间,成为了一个佼佼者。

诗友点评:市政工人的特点,从小处入手,大处着手。所以说这首诗歌是行业的代表之作。

又通过这个短句,把市政工作的情况,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写的非常好。我感觉我们要学习。

随后,姜新就在各种自媒体微信公众账号和《汉水》、《北京诗人》等报刊杂志上发表了大概200多首诗歌。而这些诗歌的题材大多数都是来源于他的工作与生活的所见所闻。据汪光房老师介绍,之所以这些诗歌容易被大家所喜爱,最根本的亮点就是接地气,很真实。同时,姜新通过学习后,在艺术描述上也下足了功夫。使得现当今,人们通过读这些诗歌后,觉得生活不止有苟且,还有诗与远方。

“来自于生活接地气,但是给人的感觉又非常的新颖、独到。”襄州区文化馆老师汪光房说。

“诗歌沙龙学习之后,我就学习着投稿,最开始给自媒体投,以后把目光放在纸媒上,投的有《汉水》。自媒体加上和纸质的书籍、报刊、杂志,一共登的有200多篇诗歌。”姜新说。

而姜新认为,在文化沙龙里听诗歌讲座受益很大,不仅掌握了很多诗歌的写作专业技能,而且也结识了很多诗友们,大家在一起学习诗歌和探讨诗歌的意义,内心感觉感觉很温暖。

“生活中通过写诗,第一我自己的心情好了,第二朋友多了,也没有什么生活的烦恼了。工作的压力可以通过诗歌的形式来释放。”姜新说。

而襄州区文化馆里的诗友们认为,现在社会在平凡岗位上,像姜新这种热爱诗歌,创作诗歌的人越来越少了,希望有更多人跟他学习。

“他在市政公司上班,工作也非常的繁忙,还有孩子每天要接送,在这么繁忙的情况之下,能够挤出时间进行自己的业余创作。而且在我们诗话襄州里面,在学员里面,他的学习态度是最扎实的一个。我认为在当今社会,我们需要这样一批对文学孜孜以求的,执着而恒久追求的人。”诗友说。

(封面图来源:新华网)

全媒体记者:薛晓樊

编辑:姚喻 / 校对:杨振华

责编:姚城 / 审核:曾雄飞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