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工不富,无农不稳”,作为长江流域首个百亿斤粮食大市,襄阳用好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精准施策,向土地要质量,向产业要效益。农业发展模式由“一招鲜”向“组合拳”转变,转型升级加快,农业现代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生机蓬勃。

对于襄州区龙王镇杨湾村的农民杨发喜来说,这两年,种地变得越来越容易。手里拿着粮食订单,他只需要按照技术人员的指示,定期为自家农田施上有机肥就行。
但几年前的老杨,却因为种地长出一头“包”。他的18亩棉花地,不用药,收成不好。用药,土地板结。改种其他经济作物,“票子”又不够。改变,来自于六年前,襄阳郭氏阜丰粮油科技有限公司投资百万,转化了老杨他们村里的6000多亩土地。企业+农户的生产模式,赢来了一家国企的有机小麦供货订单。如今的土地,开始出产每斤能卖到2块多的“金”小麦。

襄阳郭氏阜丰粮油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郭焕芝表示,今年准备再扩大2万多亩,(有机农业认证) 申请已经递南京国环了。
企业敢于投入巨资,专注有机化农业生产,原因就在于政府对于农业的大投入。在襄州,政府花大力气推广优质品种,农机综合作业,粮食复种面积稳定保障在300万亩。
“投入12亿多元,开展沟渠清淤,泵站维护等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服务支持鄂北地区水资源配置工程,彻底解决鄂北岗地47万亩耕地灌溉。”襄州区区长黄进说。
在襄阳全市,高标准农田已达到255万亩,占到全市耕地面积的四分之一。今年,全年粮食播种面积将稳定在1100万亩以上,粮食产能确保100亿斤以上。

稳定、优质的粮食产能,也为发展农业产业化打下坚实基础。襄阳正大集团上线不久的全自动熟食生产线,平均每天可生产蒸饺100万只,猪血60000多盒。从卖生鲜,到精深加工卖熟食,产品附加值得到显著提升。
如今,襄阳正大将有机种植、生态养殖、屠宰加工、有机肥厂等农业全产业链融合,闭环运作,实现了绿色、循环、可持续发展。
农业质效提升的背后,还是政府在发力。农业龙头企业得到政策扶持,带动农产品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型,襄茶、稻虾、有机等特色鲜明的农产品加工产业链条逐渐形成,全市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超过1600亿元。
农业旺,农村美。每到周末,尧治河旅游区里,前来旅游的城里人络绎不绝。去年,全市推出了10条乡村精品旅游线路,叫响了狮子岩、天池山等一批美丽乡村旅游目的地。全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主营收入同比增长22%。
“2019年,我们将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坚持种养农业调优化,加工农业创品牌,休闲农业观光的‘三业’发展思路,切实推动产业融合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农村农业现代化。”襄阳市农业农村局局长余涛说。
全媒体记者:张晋 周俊 / 通讯员:任伟
编辑:姚喻 / 校对:王晓
责编:周群 / 审核:曾雄飞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