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流域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也是全国著名的历史文化旅游目的地。《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旅游和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全域旅游。那么,襄阳的旅游发展在汉江流域城市群中的地位怎么样,未来与其它城市旅游合作的空间有多大呢?今天,我们来看湖北文理学院旅游发展研究院专家的解读。
汉江流域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资源宝库。在汉江流域城市群中,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明显陵,世界自然遗产神农架,都是当地热门旅游景点。作为南北交汇之地、万里茶道重要节点的襄阳,手握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魅力城市三块金字招牌,坐拥襄阳古城墙、隆中、岘山等文化旅游资源,却一度陷入“有说头、没看头”的尴尬境地——飞机降落襄阳机场,客人就被接到了隔壁的武当山;古隆中如雷贯耳,游客玩了半小时就不知道还能干什么。
湖北文理学院旅游发展研究院院长朱运海说,(以前)我们的(旅游)资源很多,但资源的产品化程度比较低,最典型的一个就是我们襄阳高品质的景区,实际上是在我们整个旅游发展中是处于一个短板。
近年来,我市梳理出以襄阳古城、三国文化、汉水文化为代表的“一城两文化”特色旅游资源,吹响了文化旅游业二次创业的号角。政府出手,打通护城河、连接古城墙、修复古城楼;完善基础设施、丰富旅游产品,举全市之力打造国家5A级隆中风景区。市场发力,唐城景区依托电影《妖猫传》取景带来的关注度和别具一格的夜游体验人气猛增,旅行社“引客入襄”也赚了个盆满钵满。
朱运海说,从最近的统计数据来看,襄阳过夜游客连续三年增长的幅度是非常大的。无论省外的专家,还有很多的游客,通过做市场调研,大家普遍反映,襄阳旅游这几年变化是非常快的。
纵向比有变化,但横向比还有竞争、有差距。在汉江流域城市群中,襄阳年游客接待数量(2017年4541.0万人次,增长13.8%)不及南阳(2017年5200万人次,增长13.6%)、十堰(2017年5557.8万人次,增长18.2%),增幅不及汉中(2017年4240万人次,增长30%)、神农架(2017年1316万人次,增长20%)。《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加强鄂豫陕三省旅游合作,建立互为旅游目的地客源联动机制,推行旅游“一票通”,合力建设黄金旅游带。专家认为,从争抢客源转向共享客源,不仅需要各城市之间握手言和、多方联动,更需要汉十高铁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来支撑。
朱运海说,汉十高铁的修建,以及和它交叉的郑万高铁,它使整个汉江流域全流域打通,可能以后整个上下游的一些城市之间就像串门一样。联合促销、客源共享,在未来应该是很容易实现的,也是未来整个全流域旅游协同发展的一个必然的趋势。
襄阳武侯祠
南阳武侯祠
汉中武侯祠
专家认为,汉江流域各城市之间文脉相通,旅游合作空间大、互补性强。比如襄阳、南阳、汉中都有武侯祠,两汉——三国文化、汉水文化一脉相承,如果能以旅游联盟等形式实现联动发展,就能在更大范围内引起关注、共同擦亮“三国牌”“汉水牌”。
全媒体记者:亢进
编辑:姚喻 / 校对:苏琦琦
责编:周群 / 审核:曾雄飞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