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四十年来,襄城区依托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加快旅游产业开发,规范旅游行业管理,加强旅游市场营销,不断提高旅游行业综合服务能力和服务品质,实现了旅游产业从无到有、旅游项目由弱到强、旅游规模从小到大的华丽转身。
进入21世纪,该区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进入快车道。2001年,隆中风景区被评为首批国家4A级旅游景区,汉江水上游船正式开通;2002年,黄家湾风景园正式对外营业;2016年,襄阳唐城获批国家4A级景区。《襄城区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的出炉,标志着襄城第一部旅游总体规划诞生,明确了全区旅游的产业定位、规划布局和发展目标。围绕“文化立区、旅游强区”的战略定位,襄城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棋落子。截至目前,该区已拥有A级以上旅游景区8家、A级旅行社4家、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3个。“四山抱姚庵,三川携锦绣。”2010年以前,尹集乡姚庵村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普通山村。2012年以来,姚庵村打造乡村休闲旅游品牌,整体策划包装,沿襄隆路、襄南路、207国道发展农家乐300多家,大面积种植观赏性植物,增加农事体验、手工作坊、垂钓等休闲观光项目。姚庵村借此发展乡村旅游,实现华丽蝶变,获得“湖北旅游名村”的美誉。同年,姚庵村引进了一批生态观光项目,这些项目与姚庵村的古村文化、传统美食、特色民宿等产品相互补充、联合营销,成为襄城旅游一大亮点。
姚庵村是近年来该区文旅融合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围绕文旅产品的打造,该区另辟蹊径,以文化旅游作为突破口,推出一批文化体验项目,打造一批旅游明星产品。新景区、新业态、新产品、新营销共同组成了该区文旅发展的新生力量。
全域旅游是将特定区域作为完整旅游目的地进行整体规划布局、综合统筹管理、一体化营销推广,促进旅游业全区域、全要素、全产业链发展,实现旅游业全域共建、全域共融、全域共享的发展模式。2016年,国家决定开展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同年,襄城区成为省级旅游标准化示范区。借此机遇,趁势而起,积极争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该区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全域旅游的要义。硬件方面,完善古城、岘山及尹集姚庵乡村旅游标识标牌89块,完成A级旅游厕所提升改造60余处,建设完成古隆中景区游客集散中心,岘山、习家池旅游集散中心,启动建设隆中至七里山旅游公路、环岘山旅游公路,开通了襄阳火车站至隆中景区和米公祠至唐城、习家池城市公交旅游专线。软件方面,该区全力打造三国文化旅游品牌,围绕品牌建设,举办三国文化研讨大会,精心打造三国文化旅游主题线路。同时,在线上、线下开展全方位宣传,在旅游形象上完成了从一座传统工业城市向文化旅游城市的转变。
人在城中,城在景中。为实现从“城中景”到“景中城”的转变,襄城构建了“一城三线、四大旅游区”的旅游框架。一城:襄阳古城;三线:东线指岘山临江文化旅游区,中线指襄南大道沿线,西线指303省道沿线;四大旅游区:襄阳古城、隆中风景区、岘山旅游集群、尹集乡村休闲区。“一城三线、四大旅游区”将襄城人文与自然景观合理串联,城中有夫人城、临汉门、北街、昭明台、南街、文昌门、滨江大道;城外有古隆中、黄家湾、习家池、岘山、唐城、真武山、博物馆……景点、公园、遗址星罗棋布、点点珠玑,游客一步一景。“建设大型的游客服务中心,改造一批旅游综合体,开发智慧旅游产品,完善系列配套设施,举办规模化节会,这都是‘十三五’期间我们要做到的,我们努力把襄城打造成为汉江流域文化旅游目的地和集散地。”该区旅游局负责人介绍,在此基础上,该区将积极探索文化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吸引更多有消费能力的群体来襄城旅游。丰富产品业态,引导游客从单纯的观光游向休闲、度假、康体转变;创新服务载体,打造“云旅游”综合平台,实现旅游营销、信息服务、行业监管等服务的智能化。如今,“旅游+露营”“旅游+医养”“旅游+体育”“旅游+影视”等新旅游产品层出不穷,“旅游+”已成为襄城旅游的热搜词。“十二五”期间,襄城区累计接待海内外游客320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27.5亿元,年均分别增长20%,襄城区在2014年被确定为全省第二批旅游标准化试点创建单位。旅游业对交通、通信、餐饮、娱乐等相关行业的拉动作用不断增强,旅游产业与相关产业不断融合并形成大产业发展格局。
四十年弹指一挥间,却是襄城从传统工业城市向文化旅游名城华丽转身的四十年,是襄城文化旅游加速融合发展的四十年。襄城,随着改革开放的四十年,生动地彰显着旅游发展的活力,古朴厚重的历史文化与多元缤纷的现代文明在这里交相辉映。襄阳马拉松、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F1摩托艇世锦赛等国际性赛事相继在这里落地,上演了一场又一场的视觉盛宴,现代化交通枢纽助推襄城旅游走向全国乃至国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襄城旅游方兴未艾,大有可为,未来将继续在旅游行业弘扬艰苦奋斗的工匠精神,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将襄城旅游业真正打造成为支柱产业、幸福产业。
通讯员:张天玥 周程程
编辑:王晓 / 审核:曾庆红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