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于担当 善作善成 建设首善精致繁荣之城

中共襄城区委书记朱青林

40年改革开放,襄城综合实力不断提升。1984年建区时总人口10.49万人,地区生产总值1135万元(1985年),2018年底总人口超过50万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50亿元,城镇化率达到73.66%。先后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区、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区、全国和谐示范城区、湖北省基层党建先进县市区和湖北省科技创建创新先进城区进位奖等多项国家和省级荣誉,实现由人口小区向繁荣和谐城区的历史性跨越。

40年改革开放,襄城产业结构日趋合理。产业从无到有,不断壮大,产业体系不断完善。由建区初期的没有产业支撑,发展到拥有门类齐全、竞争力强劲的现代产业体系,一个龙头(文化旅游业),三个支柱(医药化工产业、装备制造产业、农产品深加工产业)的现代产业体系已经形成,2018年,三次产业结构达到5.0:34.6:60.4。

以文化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蓬勃发展。襄阳古城、襄阳唐城、习家池等一批重点景区建成开放,形成了“一城三线”旅游发展格局,实现了由过境游向目的地游的转变。预计2018年全区接待游客125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3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工业振兴步伐不断加快。强化工业园区平台建设,提升产业集聚能力,全区有13家企业入围全市纳税百强企业,10家企业成长为全市工业百强企业,数量分别为全市第二、第三。泽东化工、凌晟药业等一批企业成长为湖北省行业小巨人和隐形冠军企业,华电襄阳发电、华中药业等骨干企业支撑作用持续增强。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大力发展都市休闲农业,省级农业龙头企业达到26家、规模以上农业企业15家,其中,“襄麦冬”获评国家地理标志商标,襄阳山药被评为“2018年湖北省二十强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城乡一体化建设扎实推进,“尹集模式”被写入省委一号文件,打造了姚庵等10多个美丽乡村。

40年改革开放,襄城城市能级不断提升。坚持以“工匠精神”推进城市建设,棚户区、城中村改造有序推进,城市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35平方公里。襄南大道、滨江大道等一批重点工程建成使用,蒙华、汉十、郑万三条铁路和庞公大桥开工建设。坚持用“绣花”功夫推进城市管理工作,城市精细化管理不断加强,城市能级不断提升,人居环境进一步优化。

40年改革开放,襄城人民群众获得感不断增强。坚持民生支出年均增长10%以上,占财政总支出比例超过80%。全面推进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襄城被认定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职业教育走在全省前列。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率先在全市实现基本药物制度城乡全覆盖。深入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涌现了王鲁海、郭红雁等一批全国、全省先进典型,“七色花”志愿服务项目被中宣部表彰为2016年学雷锋中国最佳志愿服务项目。文化事业蒸蒸日上,成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风起扬帆正当时,凝心聚力再出发。进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千帆竞发慢进亦退。

新时代要有新担当。中共襄城区委六届七次全会对襄城推进高质量发展进行了全面布局。全会提出要围绕“首善、精致、繁荣”之城的要求,抢机遇谋发展,全力以赴打赢三大攻坚战,全力以赴抓好襄城经开区转型升级,全力以赴做好古城保护与发展,全力以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力以赴抓好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全力以赴推进改革开放创新,全力以赴推进棚改征迁和民生改善工作,全力建成“首善之区、精致襄城”,竭力迈进高质量发展新时代。

新时代要有新作为。2018年12月14日,中共襄城区委六届八次全会向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发出了“把握新形势,建功新时代”的号召。全会号召要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转作风抓落实,推动高质量发展十大重点工程取得阶段性实质成效,努力把襄城打造成为全市的人居福地、汉江流域的产业高地和国内知名旅游目的地,奋力开创新时代美丽精致襄城建设新局面。

胜景在前,路在脚下。襄城区50万名党员干部群众将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真抓实干、埋头苦干,决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襄阳开创“一极两中心”建设新局面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编辑:王晓 / 审核:曾庆红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