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报家产 清政廉洁《千古名相诸葛亮》系列之五

诸葛亮之所以世世代代受到人们的尊崇和爱戴,除了他的智慧、他对国家对家庭的忠诚外,更是一名清政廉洁的官员,而他主动自报家产,公开接受监督,在我国古代历史的高官中,更是第一人。

在隆中景区,有湖北省纪委和监察厅设立的廉政教育基地,在基地的展厅中,分别介绍了诸葛亮的《任人唯贤不唯亲》,《赏罚分明正纲纪》和《 历行节俭 》 等故事,其中诸葛亮在给后主刘禅写的《 自表后主》中,就公开了自己全部家产,这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有文字记载,敢于公布自家财产,主动公开接受监督的高官。他和他子孙后代所有的财产一共是“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

两汉时期,推行的是庄园经济,达官贵人占有大量的土地,作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家里田地至少有五十公顷以上,而诸葛亮仅有十五顷,仅相当于当时一个县令的家产,历史上罕见。而他临终前自报家产,更体现了他“生也淡泊,死也清廉”的高尚人格,堪称“千古廉洁第一人”。

史料记载,诸葛亮治国治军向来赏罚严明,蜀国刚成立,就出台了国家法典《蜀科》,它的最大亮点就是赏罚严明,改变了之前法令宽松,执法不严等弊端。就在蜀国建国初期,也没有用怀柔政策去管理官员,而是用严刑重罚来管理,他认为只有这样,官员们才能为国尽忠,能够遵纪守法。

除了国家法典,诸葛亮还制定了《八务》、《七戒》、《六恐》、《五惧》等各项廉政制度,不仅是约束其他官员,也是监督他自己。

马谡是蜀国的名将,第一次北伐时,诸葛亮让他为前锋督军,但他违背军令调度,导致街亭失守,诸葛亮依法将他斩首示众的同时,以自己用人不当,负有领导责任,上疏“自贬三等”。而且他在选人用人上重视“德,他选择的费祎、姜伟、刘巴、董允等人,在历史上都有明确的记载,生活非常俭朴。

诸葛亮为了蜀汉的事业,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就在他去世前,为反对东汉以来的厚葬风气,留下遗言,将自已葬于前线的定军山下,不必运回成都举行国葬,坟墓的大小能放一口棺材就行,而且不需要其它的陪葬物品,也不用换新衣服。作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能说出这样的话,说明他是非常简朴的。

公元234年,诸葛亮第五次北伐曹魏时,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军中,也就是今天陕西宝鸡岐山境内,终年54岁。

诸葛亮去世后,刘禅封他为忠武侯,后来人们常以武侯和诸葛武侯相称。文史专家介绍,因为有了诸葛亮,有了《隆中对》,才有了后来的三国历史,而三国之一的蜀汉王朝,管辖着四川、广西、陕西、甘肃、云南、贵州等部分地区,直到诸葛亮去世29年后的公元263年,被魏国灭掉,历经四十三年。1800年恍若云烟 ,但诸葛亮的忠贞、敬业、廉洁等优良品德却代代相传、流传千古,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

记者:汪洋 / 通讯员:罗春阳

编辑:苏琦琦 / 校对:彭梦迪

责编:周群 / 审核:曾雄飞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