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市委十三届五次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 打造长江经济带重要绿色增长极的决定》,为全市推进“一极两中心”建设指明了方向。保康县在“作风建设年”活动中精准发力,把抓落实的成效体现在推进绿色发展上,为全市贯彻落实市委十三届五次全会精神,发挥了示范作用。现将保康县相关经验整理编发,供各地各部门学习借鉴。
生态优先 绿色发展
打造开放繁荣精致典雅的绿色保康
中共保康县委 保康县人民政府
保康是襄阳市唯一的全山区县,最大的优势是生态,最亮的底色是绿色。近年来,保康县深入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努力走出了一条结构优、质量高、效益好、生态美、百姓富的绿色发展新路。
一、坚持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作为理念引领
2011年,市委、市政府在建设“两个中心、四个襄阳”战略中明确提出,将保康打造为都市襄阳后花园、绿色襄阳示范区;2013年,拓展为建设襄阳生态旅游试验区,正式纳入湖北汉江生态经济带开放开发总体规划;2017年,市委十三届五次全会提出支持保康创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县,这既是市委、市政府对保康的最新战略定位,更是保康县委、县政府应当肩负的神圣使命。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直以来,保康县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不动摇,大力实施“生态立县、旅游兴县、工业强县”战略,把绿水青山的生态优势变成金山银山的后发优势。在绿色发展理念指引下,科学编制了全域旅游、有机农业、绿色工业、新型城镇化规划,并与生态创建、土地利用等规划相互融合,着力把绿色发展理念路径化、工程化、项目化、具体化。坚持一张蓝图干到底,推动实现脱贫赶超、转型跨越、绿色示范、全民共享。脱贫奔小康试点县建设综合考评夺得全省“七年冠”;2013—2016年,县域经济分类考核稳居全省三类县市区前五名;2015—2016年,在全省贫困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经济社会发展与精准扶贫实绩考核中,连续两年获得A级等次。
二、坚持把全域旅游、产业融合作为路径遵循
坚持全域旅游战略,唱好山歌,找准绿色发展切入口,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县域经济绿色增长极。一是围绕景区开发做文章,让生态旅游“火”起来。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主体、社会参与,大力推进五大核心景区建设,尧治河、五道峡创建为国家4A级景区,九路寨、黄龙观景区对外开放。依托景区开发,注重服务配套,规划建设了两峪、龙坪等八大风情小镇;突出产业支撑,融入文化创意,力推“一镇一节”,先后成功举办了马良油菜花节、过渡湾蓝莓采摘节、店垭茶乡文化节、龙坪高山运动帐篷节。千方百计破解制约旅游发展的交通瓶颈,谷竹、麻竹、保宜高速建成通车,郑万高铁、保神高速全面开工建设,保康进入了高速时代、旅游时代,“楚国故里·灵秀保康”生态旅游品牌价值彰显。2016年游客接待量、旅游综合收入分别是2011年的3倍和4.1倍。二是围绕品牌创建做文章,让农林产品“俏”起来。创新农业减量化增长机制,把农林产品变为旅游商品,推行“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以花、茶、果、林四大绿色产业基地为载体,打造集旅游、观光、采摘、休闲于一体的农业园区,带动了乡村旅游大发展。保康被评为“中国最美茶乡”和“全国特色茶旅资源区”。大力实施农业品牌创建工程,全县有机产业认证面积突破6万亩,“三品一标”认证达到27个,建成全省首家县级农产品质量可追溯系统;加快农村电商服务体系建设,给生态农产品插上电商的“翅膀”,推动农业从“卖产品”向“卖商品”转变,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三是围绕绿色矿业做文章,让工业经济“强”起来。抓住绿色生产方式这一关键,加快形成减量化增长模式,着力摆脱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非此即彼的两难选择,大力开展绿色矿山建设,推动矿业经济转型升级,成为支撑保康绿色崛起的“台柱子”。比如,尧治河村对废弃的矿山,全部进行恢复治理,完成了从矿区到旅游景区的“华丽转身”;同时,对现有的矿井全部按照景点来设计建设,转型发展旅游,实现矿山的二次升值和矿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坚持把环境保护、生态优化作为责任担当
以构建襄阳重要生态屏障为责任,对标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强化党委、政府绿色发展责任担当,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一是突出“四个结合”,开展“绿满保康”行动。深入实施“绿满保康”三年提升行动,坚持把造林绿化同退耕还林、产业扶贫、林业产业化和美丽乡村建设等结合起来,探索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不断扩大绿色“版图”,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72.44%。二是打好“三大战役”,实施“碧水蓝天”工程。全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抓好工业企业、扬尘、秸秆焚烧等污染管控,持续改善空气质量;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深入开展南河、沮河、清溪河等流域的综合治理;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统筹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全县空气清洁指数、水环境质量始终位居全省前列。三是坚持“两步走”战略,深化“生态创建”活动。在巩固省级生态县创建成果的基础上,奋力冲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创建国家级生态镇1个,省级生态镇6个、省级生态村52个。龙坪成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尧治河、格栏坪成功入选中国最美休闲乡村,保康先后获得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示范县、全国文明县城、全国卫生县城、全国绿化模范县、湖北省生态县等荣誉称号。
四、坚持把创新机制、激发活力作为制度保障
一是建立绿色项目策划推进机制。深入研究产业投资政策,精心策划了600个亿元以上无污染、有税收、有就业的“一无两有”的好项目,制定重点项目推进“路线图”,以实实在在的项目支撑,确保绿色发展目标的圆满实现。二是建立资金“负面清单”整合机制。按照“统一规划、集中使用、性质不变、渠道不乱”的原则,出台了13类资金“负面清单”,统筹整合政策项目资金,集中有限的财力支持绿色发展,保康的做法被国务院扶贫办刊发推广。三是建立县“四大家”统筹分工机制。县“四大家”领导不分一线二线,人人领衔服务重点项目,全面推行“一个项目、一个领导、一个服务专班、一个服务秘书、一个微信群”的“五个一”工作机制,形成了推进绿色发展的强大合力。四是不断优化考核评价机制。严格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实行“零容忍”;用好绿色发展“指挥棒”,将绿色评价纳入乡科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考核,让绿色成为干部政绩的主色调,为推进绿色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