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是处插垂杨,院宇深深绿翠藏。心地不为尘俗累,不簪杨柳也何妨。”清明时节,阳光明媚,柳叶飘飘。按照传统习俗,这时人们除了扫墓,踏青外,还有一项是少不了的,那就是戴柳帽,插柳枝。
民俗专家介绍,插柳戴柳除了纪念春秋时期的介子推外,还与农事祖师神农氏有关。神农氏本是三皇之一,传说他牛头人身。因为他的特殊外形和勤劳勇敢,长大后被人们推为部落首领,而他的部落居住在炎热的南方,称炎族,大家就称他为炎帝。有一次他见鸟儿衔种,由此寻找到五谷农业,大家又称他为神农。传中说他看到人们得病,又尝百草多次中毒,最后因尝断肠草而逝世。
民俗研究者邴光力讲到,炎帝无意中找到中药材,找到中药材本身不是他的本意,柳树现在来讲,插哪都能活,非常容易,所以说无心插柳柳成荫,所以把炎帝神农氏和插柳联系在一起。
民间传说在一千多年前的隋朝,京杭大运河刚贯通南北,皇帝要来巡游,然而大运河两岸光秃秃一片,大臣们着急了。 这时有人建议,喜欢潮湿的柳树成活率高,长的快,于是,人们就把运河两岸全部插上柳条。
专家介绍到,而这个时节基本在清明前后,皇帝巡游的时候,树已经成荫了,已经长出嫩芽了,皇帝龙颜大悦。清明插柳条的风俗从隋朝开始就成了气候,而从汉代开始,清明节与植树节结合在一起,每到这个季节,无论朝廷还是民间,都要参加植树活动。
民俗专家讲到,相传西汉初年,刘邦因为连年征战,一直到当皇帝之后,才有时间给父母祭祖,当年父母的碑找不到地方了,在家乡的亲人指引下,帮助下,找到了陈旧的墓碑,他就去祭祖。恰巧这天正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刘邦将清明定为祭祖节。此后每逢清明,他都要荣归故里,举行盛大的祭祖和植树活动。后来人们便将清明祭祖与植树结合在一起,逐渐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民俗,从而有了 “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民俗专家介绍,柳树的“柳”与留住的“留”谐音,在清明期间,人们扫墓时顺手折几根树树枝,圈成柳帽,戴在头上,表示对逝去亲人的怀念。在民间,人们将清明、七月半、十月初一看作是三大鬼节。清明节正是百鬼出没的时候,受佛教的影响,观世音手持柳枝蘸水普度众生,许多人便认为柳条有驱鬼辟邪的作用,人们在清明期间不仅戴柳帽,还要在门前屋后插上柳树枝。
专家介绍《齐民要术》中有“取杨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的说法,就是把柳枝插在门框上,戴在头上,鬼不敢来,这说柳树和柳枝避邪的作用。
在《中药词典》中,柳枝具有祛风湿,利尿,止痛和消肿的功效。而戴柳插柳驱除虫疫从唐代就有了记录,人们上山祭祀时,头戴柳枝可以摆脱毒虫的伤害。宋元以后,清明节插柳的习俗非常盛行,人们踏青玩游回来,在家门口插柳以避免虫疫。无论是民间传说还是史籍典章的记载,清明节插柳总是与避免传染疾病有关。
公元878年到884年,黄巢率领的起义军是唐朝末年遍及最大一次农民起义,黄巢起义时规定,以“清明为期,戴柳为号”。起义失败后,戴柳的习俗渐被淘汰,而插柳盛行不衰。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物资匮泛的日子,柳树帽又成了孩子们最实惠最喜爱的玩具。在我市,每年清明节期间,护城河,城墙边的柳树就招来前来玩玩耍的孩子们。
清明戴柳,除了辟邪禳灾、祈福迎祥之外,还有纪年华的意义。“清明不戴柳,红颜变皓首”说的就是春柳象征着青春,特别是妇女戴柳,更有对青春年华的珍惜与留恋。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清明节戴柳插柳已是几千年沉淀下来的文化,而柳树又是春天的标志,在春天里摇曳的杨柳,总给人以欣欣向荣的美好景象。
记者:汪洋 / 编辑:彭梦迪
责编:周群 / 审核:曾雄飞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