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白起渠】 现代化管护 让世界遗产生机盎然

14号,长渠(白起渠)成功申遗,成为我省首个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昨晚的央视《新闻联播》《晚间新闻》、今天的《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头版,都报道了这个消息。不少襄阳人都在社交媒体上惊叹:原来在我们身边,就有这样一处珍贵的世界遗产!其实,这百里长渠,不仅在我们的传承与保护中保持着世界遗产的原始风貌,更与现代科技结合,实现了灌溉功能的提档升级。

这两天正值水稻灌浆扬花的关键期,用水量增加。每天,宜城市小河镇高康村的村民邹宗林都会到田里去看一看,不过因为有白起渠,他并不担心灌溉用水的问题。

早在11世纪末,白起渠就开始“分时轮灌”,实现有效节水、合理用水。800多年过去了,分时轮灌的理念仍然发挥着作用,不过管护方式发生了变化。2015年开始,政府投资500多万元对灌区内的49处闸控设施进行数字化改造,手机APP操作、远程监控让白起渠的灌溉更加高效。

用水方式在变,渠道也在变。今年2月起,白起渠沿线打响了生态治理“战役”,水利部门采用木桩生态护坡和格宾石笼生态护坡的方式,让近2公里的老损渠道重新焕发生机。水利部门表示,这种生态治理方式将逐步推广到白起渠全流域,目的就是保护水环境容量和渠道水质。

格宾石笼就是用格宾汪编制成块状的石笼,里面填充石块,用来承当挡土墙,这种方式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水泥的用量,时间久了之后各种草籽在里面生长,形成一个小环境,引来其他的生物。

水下生态在变,渠边环境也在变。这两年,白起渠两岸先后栽种绿树47.8万株。一个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的百里长渠,将在传承与保护中重获世人瞩目。

记者:张晋
编辑:彭梦迪 / 校对:姚喻
责编:姚城 / 审核:曾雄飞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