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社工 身边的温暖之手

社工,又被誉为社会治疗师。2014年5月,我市成立第一家民办社工机构——民福社会工作服务中心。2015年5月,襄阳市社会工作者协会成立。截至目前,我市共有527人取得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证书。

3年来,我市社工专业机构从无到有,社工队伍逐渐壮大。那么,社工到底给社区居民带来什么变化?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又遭遇哪些尴尬?社工未来发展方向在哪里?近日,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社工来了 居民乐了

张立红没想到,成立不到4个月,襄州区社会工作者协会在襄州区张湾街道办事处红星社区有了办公地点。

2015年5月,襄州区社会工作者协会成立,张立红任会长。

“地点设在哪儿?怎么为居民服务?”张立红直言,在居民对社工性质不了解的情况下,如何打开局面成为当务之急。

困惑之时,张湾街道办事处党工委书记李云峰伸出了橄榄枝。当年9月,张湾街道办事处下辖的红星社区腾出两间办公室供襄州区社会工作者协会使用,并免费为襄州区社会工作者协会添置了桌椅等办公用具。

进驻社区后,襄州区社会工作者协会借助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开展了“相伴夕阳 公益助老”健康行活动,并邀请志愿者为老人做健康理疗。

“坚持来做按摩推拿,感觉舒服多了。”家住红星社区三组的艾焕喜今年55岁,患有颈椎病、腰椎病,严重时常引起头疼、头晕。在照料中心,她和老伴学会了一套按摩手法,经常在家里进行自我保健。“社工很关心我们,服务非常贴心!”老人连声夸赞。

“许老师,孩子现在去上学了,我老婆也在积极地找工作!”前不久,红星社区居民黄先生打来电话,向襄州区社会工作者协会社工许香房表示感谢。

去年8月,襄州区社会工作者协会承接了襄州区妇联购买的公益服务项目,开展社区婚姻家庭纠纷调解工作。

“他们都不管我!”第一次上门服务时,黄先生的妻子刘女士向许香房抱怨道。“她觉得自己不被重视,内心有孤独感。”许香房说,为了打开刘女士的心结,她特意邀请许女士和丈夫黄先生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志愿活动,渐渐地,刘女士打开了心扉,夫妻两人重归于好。

张立红说,目前,襄州区社会工作者协会已开展个案服务51例,收集婚姻家庭需求调查问卷700多份,“许多服务对象变成了志愿者,还介绍亲友来诉说婚姻烦恼,请求帮助解决问题”。

“社工来了之后,居民们的生活丰富了,社区也更加有活力了。”红星社区工作人员江巍称,社工拥有专业知识,在帮助弱势群体、解决社区矛盾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记者从市民政局了解到,目前,全市已成立了6家社工机构。其中,市社会工作者协会承办的“寻找隐形的翅膀”、致远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承办的“伴飞阳光少年 重绘七彩人生”案例相继获得湖北省首届十大优秀社会工作案例奖、湖北省首届专业社会工作实务案例大奖赛优秀奖。此外,市社会工作者协会承办的天门灾害社会工作,不仅获得省民政厅表彰,还获得民政部项目资金支持。

3月25日,致远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在樊城区幸福社区开展“社工 让社区更美好”主题宣传活动。

美好背后的尴尬

“目前,我们只和周边两个社区联系得紧密些,但很多人还是把我们当成志愿者,不愿意接受我们。”说起这些,民福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社工贾珍直言“很艰难”。

同样的尴尬,许香房也遇到过。

一次,根据襄州区妇联提供的人员信息,她到一个家庭进行走访,却遭到对方质疑,被拒之门外。

除了缺乏身份认同外,社工服务的人群也很有限。一方面,社区居民对社工认识度不高,不愿意接受服务;另一方面,社工人手有限,覆盖面不广。“目前,我们只有8个人,服务数百个家庭已经很吃力了,很难顾及全社区千家万户。”张立红坦言。

据市民政局人事科科长彭晓兰介绍,2013年至2015年,我市报考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的人数分别为129人、387人、860余人,其中,社区工作者占了相当大比重。然而,2016年,报考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的人数却下降到803人。

“即使考了资格证,工资待遇上也不会有变化,体现不出来专业价值。”襄城区社区工作者小李说,因为没有相应的奖励和岗位待遇差别,一些人报考积极性降低,甚至放弃考试。这对于社工人才队伍建设和社区服务来说,无疑是一道硬伤。

湖北文理学院经济政法学院社会学系副教授谢正富认为,社工是接受过专业知识训练,具有专业价值观和道德规范,对个人、家庭、团体、社区或组织提供专业性服务的、拥有专业资格证书的专业技术人员。相对于义工、志愿者等,社工最突出的特点是职业性和专业性。“社工也不能等同于社区工作者,有的社区工作者虽然持有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证书,但也需要通过专业手法开展工作。”谢正富说。

记者还了解到,由于刚刚起步,我市社工机构的经营状况不乐观。“现在,大部分社工机构都是以承接政府项目来开展工作,基本上处于‘吃不饱’状态,服务效果也受到一定影响。”谢正富说。

“三社联动”推动治理创新

去年11月,张湾街道办事处成立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以“社工+义工+社区”联动运营的方式开展工作。

据市社会工作者协会会长陈晓莉介绍,去年,该协会承办了“爱满荆楚”社会工作服务示范项目,采取“本土专业社工+志愿者+社工督导”的方式来实施。“协会拟通过专业社工介入,以培育志愿者社团和居民自助社团为切入点,借助单位及高校的志愿者资源,为社区开展多类型、多样化的服务,探索城乡转型社区居民融入与留守群体综合服务体系。”陈晓莉说。

民福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积极探索“社工+义工”志愿服务模式,让社工、义工优势互补,满足服务对象的需求。

“我市社工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数量上还不够。社会治理需要多方参与,‘先有后好’,这些探索值得鼓励。”谢正富建议,今后,要依靠社工的力量,走“小政府,大社会”的模式。

市社会工作者协会社工雷丹建议,政府可在公益服务购买上进行指引,以部分社区作为试点,引进社工机构入驻,开发基层社工岗位,待时机成熟后,再覆盖更多的社区,从而激活社区活力。

市民政局副局长叶建斌称,以社区为平台,以社会组织为载体,以社会工作者为骨干的“三社联动”模式是社会治理的发展方向。我市要积极营造环境,加强宣传,让更多的职能部门、居民了解社工的重要性。此外,政府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增加项目购买的数量和资金额度。社会组织要明确服务重点,与政府共同打造服务品牌,并引导居民参与社区治理,形成社区、社会组织以及社工的良性互动。

编辑:一凡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