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发丹心托朝阳——襄州区峪山镇11位退休老同志开办11个校外辅导站的故事

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却不知哪儿去了……”3月25日,记者走进襄州区峪山镇全国关心下一代先进典型李运生的校外辅导站,孩子们正在学唱革命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35年来,李运生一直开展着“红色传承”活动。

在襄州民间流传这样一句顺口溜:父母出门赚大钱,娃放校外辅导站。在李运生的感召下,峪山镇已有11位退休老同志开办11个校外辅导站,他们中年龄最大的92岁,最小的60岁。校外辅导站已成为峪山镇农村未成年人的健康乐园、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实践课堂,被家长们亲切地称为“校外校”。

薪火相传育后人

86岁的峪山镇退休教师李运生,年轻时因公失去左眼和左臂。1982年退休后,他腾出自家仅有的几间房屋创办校外服务站,义务辅导青少年。

书本上的思想道德教育教材,老师们已尽力讲好了。孩子们生在老区、长在老区,用红色土地上发生的革命故事教育他们,岂不更好?

基于这种认识,李运生踏上了自采自编“乡土教材”、用当地真人真事教育孩子们的艰辛之路。1985年,《张自忠将军在襄枣宜前线》一文在《人民政协报》刊登,这是李运生撰写的第一篇爱国主义教育“乡土教材”。

黄龙、张家集等老区的红色资源十分丰富。上世纪八十年代,这些地区不通客车,李运生因残疾又不能骑自行车。他自带干粮,徒步到各地收集革命斗争故事,先后撰写革命传统教育故事和思想道德教育讲稿200多篇、60多万字。

2009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当年“十一”前夕,为赶写爱国主义教育材料,李运生连续熬了几个通宵,导致虚火上升、牙痛难忍,三天不能进食。虽然疲惫之极,但他未停下手中的笔,几次晕倒撞在墙上,头上撞起几个大包。老伴韩心枝心疼地说:“老李啊,你真是把娃子们的学习看得比自己的老命还重!”

30多年来,李运生开办的校外辅导站先后帮扶学生1000余人,其中100多人考入全国重点大学。

在李运生的影响下,峪山镇王嘴村退休教师刘焕章2005年办起校外辅导站,开展中小学生剪纸、书法、歌舞等校外辅导活动;下河村退休干部王永必2004年在家里办起校外辅导站,腰鼓、唢呐等乐器辅导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情洒桃李满园春

“校外辅导站的特色:拾遗补缺。”2月18日,走进峪山镇柏店村党群服务中心,该村校外辅导站“开学第一课”如期开讲,92岁的李正有开门见山地告诉孩子们。

每逢节假日,李正有总是风雨无阻,步行2公里按时到校外辅导站为孩子们授课、辅导,直到最后一名学生离开,他才回家。

毕岗村二组毕金然的奶奶,逢人就说李正有好,“是李老师帮我的孙女重返校园。”那是2009年秋,毕金然的父母在广州打工,家里靠60多岁的奶奶和一个大她7岁的姐姐照顾。生活十分艰苦,学习环境不好,让她几乎到了辍学的地步。李正有主动联络镇、村的志愿者,多方引导,鼓励她好好学习。2011年,毕金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襄州区一中。截至目前,李正有已帮助12名学生圆了大学梦。

人们说,李老师闲不住。李正有笑呵呵地说:“老了,干点力所能及的善事。”闲暇时,人们总在街巷里看到他忙碌的身影,摆小摊卖水果、饮料,虽然收入不多,但他把大部分钱用在孩子们的学习上。

在李正有的带动下,峪山镇武马岗村退休干部王心沛校外辅导站、北街镇文化站退休干部李同义家庭辅导站、姚岗村许正国校外辅导站……像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

甘于奉献乐无穷

峪山镇北街有一条小胡同叫寨河路,胡同里有一个简陋的门面,上面挂着“峪山镇关心下一代志愿者崔顺良家庭辅导站”的牌子,屋子里坐着一排排“红领巾”,每逢节假日时而书声朗朗,时而欢声笑语,像一群快乐的小鸟,簇拥着一位朴实、善良的老人——崔顺良。

说起崔顺良,邻居崔秀珍竖起大拇指:“多亏了崔老师,是他让俺家娃子变好了。”

2011年6月,崔秀珍和丈夫同到山西打工。临走前,她把11岁的儿子云龙托付给他的爷爷和姑姑照管。让崔秀珍揪心的是,云龙迷上了上网,五年级期末考试考得很不理想。

怎么办?崔秀珍想起了崔顺良的校外辅导站。

“云龙刚来时‘不服管’,我到网吧‘捉’了他好几回。后来,我让云龙在校外辅导站吃住,管住了他‘疯跑’的心。”崔顺良笑着对记者说。

崔顺良的校外辅导站开办以来,挽救了不少网瘾少年。2009年,校外辅导站来了一个孩子叫陈艳伟。父亲去世后,陈艳伟便沉迷网吧,成绩一落千丈。崔顺良得知后,除了每天给他补习功课外,让陈艳伟吃住在自己家里,一住就是半年。慢慢的,陈艳伟被崔顺良所感动,主动去学校读书。

听说崔爷爷的校外辅导站里既能学知识,又能做游戏,镇上很多孩子慕名而来,原来的小房子已经拥挤不堪。2009年8月,崔顺良拿出多年的积蓄,拆掉小房子,盖起3间红瓦房,修了厕所、装了电风扇。襄州区委宣传部关工委、区委老干部局等单位送来电脑、影碟机、桌凳等物品。盖房子和置办站内物品、办理宽带和维修等,用了3.5万元。这一笔笔款项,崔顺良都认真地记录,他说:“这每一分一角的去处都很值得。”

3月20日,记者来到峪山镇星火村校外辅导站,聆听了邓启刚老师开办校外辅导站的故事。1975年,邓启刚退伍回乡务农。2002年,他看到许多农民外出打工,留下了独生儿女,有的跟着爷爷,有的跟着奶奶,有的寄养在亲戚家。邓启刚心想:“我也要像李运生那样,办一个校外辅导站。”他和老伴商量后,于当年办起校外辅导站,一办就是15年。

“夕阳照暖情悠长,小站幽雅沁花香。胡琴轻弹赋朗朗,余音经久绕画梁。”这是对襄州区峪山镇众多校外辅导站的一首赞歌。这赞歌,有关无私奉献,有关无边关爱。

编辑:阿敏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