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演出进村来——演员冯晓辉参与文化惠民演出的一天

在高新区米庄镇清河村,演员们正在表演豫剧折子戏《抬花轿》。 李晖 摄

2月16日下午1点,市艺术剧院院内,市艺术剧院戏曲演出团团长冯晓辉和同事们一起坐上大巴车,准备前往高新区米庄镇清河村,下午3点他们要为当地群众送去一场文艺演出。

“今天我们有12个节目,新排的荆楚风情舞蹈《苞茅酒》和《第一套戏曲广播体操》都是第一次演出,大家要注意配合;有8位演员将参与5个舞蹈节目,体能消耗大,要注意衔接、把握好上场时间……”在车上,市艺术剧院负责人不断叮嘱大家演出时的注意事项。

冯晓辉告诉记者:“每次演出,领导都要这样交代一番。因为无论舞台大小、观众多少,我们都要认真对待,争取把最好的节目展示给观众。”

下午2时,演员们到达清河村,开始布置舞台,随后开始走台、化装。此时,不少村里的大人、孩子已经来到了现场,想要“先睹为快”。

冯晓辉表演的节目是豫剧折子戏《抬花轿》,他在里面饰演轿夫。因为化装需要的时间较长,到达现场后,冯晓辉第一时间打开化装盒,开始上装。先是用油彩打底色,然后是拍红,即在颧骨和眉眼处拍上红色的油彩,以突出脸部整体轮廓。之后,再用散粉定装,用油彩画嘴唇和眉眼。杏核眼、武生扮相,上装后的冯晓辉与装前判若两人。

接下来,他戴上帽子,穿上戏服。化装和着装,一共用了40分钟。

冯晓辉说,演员为了扮相漂亮要付出很大代价。夏天,演员们要里三层外三层地穿戏装,一场戏下来,常常汗流浃背。冬天,不能多穿御寒的衣服,露天演出也是如此,经常冻得直打哆嗦,还要坚持演出。此外,化装用的油彩含有多种化学物质,长期使用会对脸部皮肤造成伤害。由于演出时间不确定,他们常常不能按时吃饭,有时候晚上演出,下午就要化装、准备,等到演出结束时已到深夜。

下午3点,演出正式开始。一曲欢快的开场歌舞《为襄阳喝彩》,引来村民们的阵阵掌声;《劲歌串烧》《好汉歌》等歌曲,引得现场观众跟着旋律哼唱起来;小品《中奖之后》诙谐风趣,教育意义深刻,得到了村民们的一致好评。

尽管村民们都是从自家带着小板凳前来观看表演,但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看得出,他们看得十分高兴,听得十分乐和。

在欢快的唢呐声中,冯晓辉和同事们上场了,只见两前两后四个轿夫,中间还有一位扮相漂亮的新媳妇。年轻调皮的轿夫们喜气洋洋地抬轿前进,由于路途颠簸,新媳妇误认为轿夫们故意捉弄自己,于是和轿夫们较劲,经过一番“舞斗”,双方误会解除,皆大欢喜……

轿夫精彩的跪步、搓步、滑步、踢踏舞步,新媳妇优美的舞步、醇美的嗓音,相映成趣,引来叫好声不断。

回到后台时,冯晓辉的衣服已经汗湿。“别看只有13分钟,需要演员又唱又说又舞,这是典型的文戏武唱。演员在舞台上表演讲究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要做到这些,全在于腿功。在许多传统戏中,演员就是玩腿功。平时我们得掌握翻、腾、扑、跌等基本功,活动量大,对演员动作的要求也高,因此每天最少要练功2个小时。”冯晓辉说。

一个半小时后,演出结束,群众意犹未尽。“在家门口就可以看到这么好看的节目,实在太好了!”74岁的清河村村民母文芝说,她特别喜欢看戏,希望能经常有这种活动,只要有,她就一定来看。

“今年文化惠民演出列入了政府十件民生实事,我们剧院有300场演出任务,虽然会很忙,但能走进农村、剧场,给群众带去欢乐,是很有意义的。”冯晓辉说。

演出结束后,听说附近有福利院,演员们迅速拆解舞台,整理服装、道具,赶到福利院,为那里的老人们带去了一场演出。

回家的路上,冯晓辉就开始安排第二天的节目单。原来,清河村群众观看演出后反响强烈,市艺术剧院决定加演一场——豫剧折子戏专场。冯晓辉回到家中,已是晚上8点。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