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城市发改局:强化职能促发展 奋楫扬帆启新程

3月30日,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复同意湖北宜城经济开发区扩区调区,核准面积调整为1266.15公顷,此举增强了园区核心承载能力,有效破解当前发展的瓶颈制约,对于保障重大项目土地供给、优化产业结构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2021年以来,宜城市紧锣密鼓的举办三次“三集中”活动。共有60个重大项目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投资总额达到330.88亿元。为宜城市打造千亿级工业强市奠定坚实基础,实现了重点项目建设“开门红”。

一年来,宜城市发展和改革局先后完成城区22条道路延伸段、现代农业产业园、汉江二桥、小河路口电厂、襄常高铁宜城段、襄阳精细化工产业园基础设施等30余个重点工程项目建设的服务保障,为项目的顺利实施保驾护行。

……

一个个落地开花的项目,一组组精彩亮眼的数字,勾勒出宜城市发展和改革局加速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壮丽画卷。

近年来,宜城市发展和改革局紧扣大局、创新举措、深化协调、优化服务,宜城市先后获得“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县市”和“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县市”荣誉称号,刘猴镇被国家确定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服务业荣获“全省服务业发展突出贡献单位”,投资和项目建设获得省政府和省发改委表彰,优化营商环境的经验做法在全省推广,高质量发展被襄阳市委和市政府授予先进集体,各项工作成绩斐然,用实际行动彰显了发改人的责任担当。

科学谋划抓项目

下好发展“先手棋”

科学规划,是城市发展壮大的基础。科学谋划好“十四五”规划,事关宜城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更高质量发展的成败。宜城市在规划编制过程中,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为根本要求,充分体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期的阶段性特征,充分体现中央确定的疫后“六稳”“六保”决策部署,全面对接“中央支持湖北一揽子政策”,充分与国家重大战略对接,充分体现市委对宜城未来发展的战略部署,突出在对接国家、省市重大战略中寻求发展机遇和对策,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项目建设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压舱石,抓投资是发改工作的第一要务。宜城市发展和改革局按照“保增长、调结构、强基础、惠民生”的发展要求,紧紧围绕加快发展这个主题,坚持把立项争资工作和固定资产投资工作作为加大投入、促进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来抓,对涉及到的项目,一个项目一个专班,一个项目一个方案地抓推进,加速补齐短板弱项,积极行动,取得实效。今年围绕“五城共建”,聚焦关键产业、新型基础设施、传统基础设施、生态文明建设、社会民生、安全保障等六大重点领域,谋划项目339个,总投资1782.69亿元,并积极与项目单位沟通对接,将符合要求的145个项目纳入“三库”,投资总额达1100亿元,扩大宜城市“三库”项目投资总量,做大做强做实固定资产投资,更好地促进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

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目前,投资3亿元的TWS蓝牙对耳产品项目已正式投产,投资1亿元的湖北普星特化学试剂有限公司混二硝基苯项目、投资60亿元的宜城新能源百万千瓦基地项目、投资6亿元的申宜宜城谭湾水库100MW光储一体光伏发电项目已正式签订了协议,投资4亿元的宜城润泽湘楚粮食深加工项目正在办理前期手续。在争取资金方面,编排向上争资项目25个,已到位资金18982万元,12个省市重点项目也全部开工建设。

抓实事惠民生

努力增进人民福祉

服务民生无小事。今年来,宜城市发展和改革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的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惠民生、转职能、善谋划、强服务,发展改革工作取得新突破、新成就。

优化营商环境就是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宜城市营商办聚焦“政务环境、市场环境、法治环境”,不断推出惠企便民改革举措,着力提升服务水平,重点围绕持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等七大板块,明确23项工作重点,借助“12345”政府公共服务热线,规范营商环境投诉举报热线办理程序,扎实推进“清文件”、“减审批”、“降收费”等重点工作。

在争创全省优化营商环境单项改革先行区方面,宜城市营商办会同市金融办申报了创新中小微企业信贷服务模式单项改革,已纳入全省创建名单,该项改革创建成功后将在原有银企融资对接基础上实现金融产品推给企业、企业推给金融机构的双向推荐功能,并通过数据增信、融资增信提升企业融资效率效果,可满足多类主体的特别融资需求,据此编写的《宜城市全力打通企业融资“最后一公里”》经验材料在湖北省优化营商环境简报推广。在年初的湖北省县(市、区)营商环境评价中,我市执行合同、政务服务与数据共享、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等指标在襄阳市排名前三,其中执行合同排名第一。

民生保障助小康。宜城市发展和改革局全力以赴协同打好“三大攻坚战”,着力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积极参与全市乡村治理“蜂巢行动”,做好扶贫工作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重点引导和培育各村主导产业,实现产业兴旺、农民增收,目前包保的4个驻点村都有自己的特色产业:南云办事处铁炼村的蔬菜、东台村的麦冬,流水镇僧庄村的桃子、双山村的梨子,这些已成为贫困户脱贫致富的“聚宝盆”,发改部门主导参与的“加快农村产业融合,促进扶贫产业发展”经验作为全市产业扶贫的亮点向省考核验收推介。

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中,宜城市发展和改革局主要承担“规划编制及评估”工作,经省发改委专家评估,宜城市取得90分优异成绩,名列襄阳各县市第2位。在争取人居环境整治示范项目资金上,发改部门联合农业农村局编制了《宜城市2021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项目专项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宜城市人居环境整治总体考虑》,获得省、市专家一致好评,该项目总投资3100万元,已争取到中央预算内投资2000万元,成为襄阳市2021年度唯一一个获得人居环境整治专项支持的项目。宜城市乡村振兴工作被列入“国家新型城镇化示范城市”,阳新县、嘉鱼县等地先后组团前来学习。

粮食安全是社会稳定的压舱石。宜城市发展和改革局认真履行抓收购、保供应、强监管三项基本职责,组织多元主体参与粮食流通,在粮食丰歉年都没出现过卖粮难现象,粮食行政首长负责制考核连年达到优秀等次,粮食安全管理得到了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

宜城市发展和改革局通过积极开展“诚信建设万里行”、“万家企业亮信用”、“诚信文化宣传六进”、“示范创建评选”等活动,强化市场主体诚信自律意识,提升重点行业领域信用建设水平。截至目前,已引导4761家市场主体签订主动公示型信用承诺,汇集信用信息12421条,数据总量达到20120条,在襄阳市信用办“双公示”信息通报中,宜城市“双公示”信息报送正确率达96.65%,名列襄阳11个县(市、区)第一。

坚决执行生态环保一票否决。在项目审批、核准、备案上,宜城市发展和改革局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对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和没有取得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批复的项目实行禁批制度,严禁有损生态功能的开发建设活动,从源头预防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积极参与大气污染防治,落实好中央环保督查及长江经济带大保护督查清单,重点围绕长江沿岸化工企业和造纸行业污染问题,制定整改措施,圆满完成整改任务。

在“四馆两中心”鲤鱼湖片区拆迁攻坚工作中,宜城市发展和改革局闻令而动,切实扛起市委市政府拆迁工作重任,实行24小时全天候服务,共开展入户调查160余户、出具价格认定报告119户,做到“当天入户、当天复核、当天签约、当天出报告”,以干部的“辛苦指数”,换群众的“满意指数”。

聚焦作风提素质

建设幸福新楚都

干工作贵在落实,抓落实关键看作风。

2021年是作风建设“服务年”,宜城市发展和改革局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在领导干部中提倡“真抓实干、敢于担当”的精神,机关干部中提倡“用心干事、打造亮点”的精神,企业职工中提倡“爱岗敬业,埋头苦干”的精神。通过此举,着力提升干部队伍的政治站位和服务群众能力,打造信念过硬、政治过硬、责任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的干部队伍。

学习常抓常新。宜城市发展和改革局坚持“思想引领、学习在先”机制,在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开展学习,采取班子成员带头宣讲、党员干部人人交流方式,促进党员干部把学习收获转化到增强党性、提高能力、改进作风、推动工作上来,真正学出忠诚、学出担当、学出自信、学出本领。

弘扬时代精神、传播文明新风,是提升队伍战斗力、凝聚力的有力举措。宜城市发展和改革局踊跃参加全市篮球赛和广播操、义务献血、疫情防控和防汛值守,到宜城烈士陵园和红安鄂豫皖苏区开展“缅怀革命先烈,传承革命精神”主题教育,组织全系统88名党员干部向强降雨受灾地区自发捐款11650元,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培养发改干部良好的精神情操,形成积极向上、健康活泼的工作和生活氛围。

“更优美的环境、更稳定的工作、更光明的未来……”是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以梦为马,不负韶华,今天的宜城市发展和改革局正以崭新的姿态,和谐的环境,昂扬的士气,发扬“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拼搏精神,以坚定决心突破利益藩篱,以民心所向汇聚改革力量,为打造“千亿级、五十强、幸福城”而努力奋斗着!

编辑:刘澄芮

审核:杜红丽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